《第三钢琴奏鸣曲
——江南风光》的演奏结构感分析①

2023-08-16 10:43赵赟韵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关键词:奏鸣曲式曲式调性

赵赟韵(苏州科技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钱仁康教授曾就如何看待音乐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二者的关系问题上,总结道:“在艺术中,形式的因素是很重要的。没有形式美,就不能引人入胜。形式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归根结底,形式要服从于内容,反过来,又对内容起积极的能动作用。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1]可见,内容与结构形式的关系应是密切融合的。那么,演奏者在演奏中会以表现音乐形象、揭示音乐内涵为目标,并在对音乐本体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演奏中塑造结构感的重要方面进行探究,文中着重分析了材料结构、力度结构和速度结构等要素。

国内关于演奏结构感的相关学术成果在20 世纪90 年代就已经出现。李晓对于演奏结构感的看法是:“这不仅要求演奏者对乐曲进行分析、研究,还要求在演奏中对动态的、变幻无穷而又有着高度内在逻辑的音乐流程进行合理的组织与控制,这种综合能力即是演奏的结构感。”[2]匡舫从材料结构、速度结构和力度结构三个方面对《热情奏鸣曲》进行了分析。[3]国外有学者结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1、舒伯特即兴曲op.94 之3 和巴赫二部创意曲no.13 的分析强调了乐句、段落和曲式结构分析的重要性,但是少有专门针对中国作品的演奏结构感的研究内容。[4]

本文对《第三钢琴奏鸣曲——江南风光》(以下简称《江南风光》)进行了曲式结构分析,对作品的材料结构、速度及力度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演奏结构感的论述角度和理论探讨,并从表演的维度阐述了相关的演奏要点。

“奏鸣曲式是以对比(表现为矛盾冲突或相互配合)、发展和统一的原则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大型曲式。”[5]典型的奏鸣曲式形成于法国大革命前后,当时人民的进步思想和社会斗争冲突需要以一种音乐形式表达,奏鸣曲式正适合这种社会的内在需求,因此得以发展,成为当时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1942—)如此说道:“奏鸣曲是一种与紧张、斗争和发展相关的曲式。”[6]然而,中国作品《江南风光》是一首多段式并列曲式的单乐章作品,它运用西方钢琴奏鸣曲体裁的名称,却注入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内涵,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民族音乐内容。这首作品虽然在结构上与典型的奏鸣曲式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它在三部性的结构、主要调性的布局和高潮的安排等方面和典型的奏鸣曲式有着一定的联系。

江文也1945 年创作的《江南风光》是根据琵琶古曲《浔阳月夜》改编而成,体现了中国传统江南丝竹音乐和西方作曲手法的有机结合,描绘了江南的美丽景色。作者借用了西方的奏鸣曲体裁,将民族音乐内容融入这一形式,塑造出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这是一种有效的尝试。《江南风光》是第一首由中国古曲改编成的钢琴曲,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具有里程碑意义。

自钢琴传入中国百年以来,中国作曲家就开始努力探寻将中国音乐风格和西方作曲技法有机融合的创作手法,并创新性地借鉴了西方曲式结构进行创作,因此分析作品的演奏结构感能促进对中国作品的结构创作和演奏风格的探索。

一、曲式结构

中国作曲家在作品的创作中,积极探寻中国风格。“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已然成为中国当代作曲家创作的路径之一。大量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以巧妙的民族结构风格,展现出独特的东方风韵。

笔者认为《江南风光》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曲牌联套和西方奏鸣曲式原则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它虽被称为奏鸣曲,实则是多段式并列结构的作品。曲式结构见图1①谱例详见江小韵.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上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68-182。。

图1 .[7]

从图1 可以看出,作品主要体现了并列曲式对比的结构原则。有些学者认为该曲已经和奏鸣曲式没有太大关系,笔者认为,从清晰的主要调性和调性回归以及三个主要段落的发展来看,这部作品和奏鸣曲式还是有一定的联系。

引子段落(1—27)由三个部分组成,主调是e羽调。a 部分(1—6)小节中运用重复音等织体来模仿民族乐器尺板的内容,表现出了民族音乐的音色内涵。b 部分(7—15)小节用E—D—G—B 等的核心音程构建的旋律具有鲜明的主题性质,并为后面的主题发展奠定了基础。c 部分(16—27)主要是模仿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的集中展示,其中包括对琵琶“扫拂”等技巧和民族鼓乐的模仿。

段落Ⅰ(28—86)主要由三个主题组成,主题c’(28—42)由引子的主题发展而来,调性由E 羽转到G 宫调。这里还出现了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效果的琶音织体,与左手的低音旋律形成对比。旋律主题清新优美,符合江南风光的音乐形象特点。主题d(43—62),d’基本是d 的再现。d 与c 主题有联系,但又加入了活泼激情的旋律特性,使音乐形象增加了更多的对比变化。

段落Ⅰ核心音程还是围绕着E—D—G—B 等主干音,主题从E 调—B 调构成了五度的调性关系。从这个调性布局来看,主题的五度调性关系和西方的奏鸣曲式的主副部主题之间的调性关系有共同之处,此处形成了调性的对比。e 主题(74—86)在段落中有结束句的作用。材料运用了引子的内容,琶音和快速下行音阶等织体的运用更好地表现了民族风格特点,和前面旋律性的主题不同。

段落Ⅱ(87—175)类似于奏鸣曲式的展开段落,但和段落Ⅰ主题不同,对比更加丰富,调性主调还是E 羽调。这一段落的拍号变化较大,速度更加自由。音乐形象由清新优美的江南风格旋律发展成更加热烈的音乐旋律形象。87—96 小节具有乐段引子的作用,大量的模仿民族乐器的琶音和震音等织体,表现出了显著的民族特色。乐段的主题g 从97 小节开始,主题来自段落Ⅰ但音乐形象更加热情,g’是g 的变化再现。h 主题从140 小节开始,性格变为歌唱性的旋律特征。这种深沉歌唱的主题性格与g 主题的活泼热情形成鲜明对比。最后的e’是段落Ⅰ中结束句的材料。

段落Ⅲ(176—215)由三个部分组成,调性是A 羽调和E 羽调的交替。主要部分i 是由左手分解和弦织体、右手的颤音织体或八度音程共同构成,仿佛描绘出了鸟语花香、清新明媚的江南景象。主题j 速度逐渐加快,左手是琶音,右手是五连音或六连音的音型,这些丰富的钢琴织体的运用是对民族乐器的各种演奏技法的模仿,更好地体现了民族风格。尾声(216—239)速度越来越快,调性回归到E 羽调,全曲进入高潮。左手和弦和右手的十二连音织体使音乐更加充满了流动感和张力。这是对民族器乐的模仿,并通过多次的调性转变,使尾声的力度增强。最后,全曲在辉煌的音响中结束。

二、材料结构

典型的西方奏鸣曲式强调主副部主题在呈示部和再现部中的对比统一,而《江南风光》则弱化了这一“矛盾对立统一”的奏鸣曲原则,其采用的并列曲式对比的结构原则使作品的创作更加以统一中求变化为特性。下面从演奏结构感相关的材料结构的组成方面,来分析《江南风光》材料结构的特点。

首先,曲式方面:《江南风光》名为奏鸣曲,其结构实为由三个主要段落加尾声组成的并列式多段体形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改编曲,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散神不散”的风格。其中三部性的结构、调性回归和高潮的尾声与奏鸣曲式极为相似。

第二,力度方面:《江南风光》段落内部和段落之间都具有丰富的力度对比,并且力度高点被放置在乐章的尾声部分,让整个乐章达到一气呵成的艺术效果。

第三,调性方面:《江南风光》主要调性是e 羽调,对比调性是G 宫调,民族调性的变化增加了作品的色彩,也增加了民族风格的内涵。调性对比体现了并列曲式对比的结构原则,调性回归也体现出一定的奏鸣曲式的调性特点。

第四,速度方面:曲作者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中类似“散板”的特点,更换了多个不同的拍号,速度和节拍都有显著的变化,体现了并列曲式的对比原则。

第五,织体方面:《江南风光》的主题旋律主要来源于传统音乐内容,旋律以原作的旋律音调作为主要素材。为了体现传统音乐的内涵,织体上模仿民族乐器如琵琶的扫、拂、挑、摇等手法,表现出不同的织体类型,体现了民族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

以上论述了作品主要的材料结构特点,在演奏时更加需要结合这些特点以此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演奏结构感。西方典型的奏鸣曲式在演奏中要表现出主部和副部主题之间的对比与统一,这首单乐章奏鸣曲则主要表现出段落之间的并列式对比原则,其中调性的回归、三部性的展开和高潮的烘托也与奏鸣曲式有一定的联系。

三、速度结构

江文也《江南风光》演奏的速度要求与西方奏鸣曲式的速度要求具有显著的差异,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散板的结构思维特征。“通过以‘散—慢—中—快—散’为典型的速度变化关系来组织音乐作品结构,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结构思维逻辑之一,在当代中国音乐作品的结构组织方面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8]“中国传统音乐大量使用散节拍与具有散趋势的节拍,与中国音乐文化的整体特征——不确定性,是一致的。”[8]

如表1 所示,这首作品每一段落之间都有速度的变化,有些段落的内部也有速度变化,这不仅符合中国传统音乐散板的特质,也加强了主题之间和段落之间的对比。从速度结构来看有三个特点:

表1 .

第一,这部作品是改编曲,在音乐内容上以原作的内容为主,速度的变化是为表现音乐内容服务,也体现了多段体之间的对比原则。早在140 多年前,原作就以琵琶古曲《夕阳箫鼓》的名字在民间流传。在1895 年李芳园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此曲被改名为《浔阳琵琶》;之后浦东派汪昱庭先生等人对《浔阳琵琶》进行了加工整理,将其改名为《浔阳古曲》或《浔阳夜月》。作品以“春、江、花、月、夜”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钢琴作品《第三钢琴奏鸣曲——江南风光》分为五个段落直接反映了“春、江、花、月、夜”的内容。第二,全曲在速度术语的安排上具有慢—快—慢的变化趋势,但在实际演奏尾声高潮处12 连音时需要加快单个音符的演奏速度,这符合高潮在尾声部分的结构要求。第三,全曲段落之间作者通过模仿民族器乐的演奏和节拍的频繁变化,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散板的特点。

四、力度结构

力度变化直接影响了演奏中结构感的塑造。《江南风光》在力度变化上体现出并列曲式的对比原则,也体现出音乐内容发展由偏弱段落逐渐过渡到偏强段落的内在要求。

从乐谱中的力度变化可以看出以下几个要点:1、全曲的力度范围主要在あ-p 中,只有结尾处到达了あf的力度。从此特点可以看出:作品体现了段落内部和段落间的强弱对比。2、作品力度变化较大的段落集中在段落III 和尾声部分,其中尾声部分力度较强,出现了全曲最强力度あf,使这一部分成了乐曲的高潮。由于每个段落都出现了不同的力度变化,所以通过统计力度记号的出现次数也可以来判断每一个段落的主要力度特征。(见表2)

表2 .《第三钢琴奏鸣曲——江南风光》固定力度记号出现次数统计表

从表2 中可见,《江南风光》的力度高潮出现在尾声部分,段落Ⅲ的较弱的力度布局和尾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它段落的力度布局不存在显著的关联性,每一段落有各自的力度走向。整体来看,除了尾声高潮部分以外,中国传统音乐清淡优雅的氛围决定了此曲力度处理方面弱部分多于强部分,这体现了改编于传统曲目的风格特征。

五、演奏要点

《江南风光》的五个段落具有连贯性,但在演奏中又有不同的速度要求,界限分明。作品虽然名为奏鸣曲,实际结构却是民族音乐中较常用的多段体并列形式,旨在体现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征。关于并列曲式的研究,“既要重点关注各曲式部分间是如何形成对比并置的,同时还要从另一个侧面探究各曲式部分间在对比并置的基础上如何保持内在联系,从而完整统一地存在于同一首作品当中”。[9]

因此,笔者认为演奏中需要体现出并列式结构的段落对比和段落内主题之间的对比,兼顾连贯性,才能达到塑造结构感的内在要求,这也是体现作品演奏结构感的演奏要点。

(一)对比性塑造结构感

《江南风光》根据之前的结构类型分析,重点从速度结构和力度结构的对比处理来阐述:

1、引子:此段速度标记是田园式的行板,笔者认为a 和c 两个部分可以处理成类似于散板的速度变化。同时,力度的处理根据速度的紧凑和舒缓而渐强渐弱。

从a 部分的开头三小节可以看出,作者通过节奏音型从三连音到五连音再到震音的变化模仿了民族乐器的音色,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散板的特性。在演奏中用勾住的指尖做出明亮通透和颗粒性的音色,处理变化的节奏型时需要逐渐紧凑,注意衔接自然。c 部分开始加入大量的装饰音并通过主干音符的时值变化来凸显速度的变化。为了达到“形散神不散”的实际效果,在演奏中要注意装饰音演奏的准确性,主音时值变化的同时,装饰音的演奏也要相应配合。为了避免生硬,可以适当进行散板的处理。演奏c 部分的力度要用f 的强度来模仿琵琶铿锵有力的音色。a 和c段模仿了民族乐器多变的音色,和b 段形成对比。

2、段落Ⅰ:速度标记是流畅的中板。乐段速度稍快,与引子中的田园式的行板较慢的速度有一定的对比。自由节奏在演奏中也是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

从55—58 小节可以看出,作者通过节拍的变化来体现散板的特性和对比。笔者认为演奏者必须保证相同时值的音符在不同节拍中时长一致,才能散而不乱。在力度结构方面,段落Ⅰ力度变化频繁,但整体力度弱的较多。在演奏中需要注意不同主题之间的力度变化既要对比又要自然过渡,例如80—83 小节包括震音、琶音和颤音等不同的织体,在演奏中要将速度的变化和音色模仿相结合,指尖勾起音色明亮,速度逐渐加快最后趋缓。

3、段落Ⅱ:速度的标记是非常持续的行板。在段落的进行中出现了多次速度标记的变化:行板—中等的快板—快板—行板。速度的变化体现了不同主题之间的对比,在演奏中要注意不同节拍衔接处的过渡处理。如105—108 小节从中等的快板过渡到持续的稍慢速度,休止符是演奏的关键,必须把休止符准确地表现出来,一定不能忽略才能自然地完成速度的过渡变化,不至于突兀生硬。

这个乐段主题间的对比体现在音乐形象的差异上,此段中的g 和h 是两个主要主题,g 活泼明亮h 则低吟而歌唱。演奏g 主题时指尖要勾起,音色明亮,演奏h 主题时贴键,指尖角度可以略小些,有利于弹奏出深沉歌唱的音色。整个乐段力度变化较大,段落的前部分あ多次出现,但力度范围以f-mp 为主;后面部分力度回到mf-p 为主的区间。演奏中要在营造出展开对比的同时,慢慢过渡到较弱力度为主的结构中,为后面的段落Ⅲ和尾声的冲高奠定力度对比的基础。

4、段落Ⅲ和尾声:段落Ⅲ的速度标记是安静的行板。它与尾声两部分像一气呵成的一个段落。段落Ⅲ是由行板—快板的速度变化,尾声的速度标记是庄严的广板。在演奏中根据速度的变快情绪逐渐高涨,力度构成了增强的结构趋势。最后速度虽然进入广板,力度却到达了全曲的最高潮。

为了烘托高潮的效果,段落Ⅲ和尾声有三种主要的音型构成了高潮部分的不同的音乐内容。这些音型都是作者为了模仿民族器乐的演奏创作的。在演奏中更要注意触键坚实有力和颗粒感,用结实的指尖弹出模仿琵琶和筝等民族乐器有韧性的音色。

(二)连贯性塑造结构感

《江南风光》其实是沿用了传统音乐的套曲形式,借用了西方奏鸣曲的曲式名称。它在演奏中结构感的体现取决于如何将松散的结构进行完整性处理,重点在于段落连接处和不同速度段落的自然衔接。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塑造演奏结构感的关键要点:

1、每一个段落开始处都有不同的速度要求,因此在演奏中都要特别注意速度转换的自然。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在前一段落结尾进行渐慢或渐快处理,以便更好地衔接后一段落的内容。

2、对这部作品众多的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类,做到理论上对作品的材料结构详细了解。从结构图(见图1)可以看出,作品的段落Ⅲ和尾声部分是不同音型式的段落,但两个部分像个整体,最后高潮的位置定格在尾声部分。段落Ⅱ出现了较多的主题性质的内容,相当于独立的部分,引子和段落I 主题重叠较多,有一定的联系性。

3、如何处理高潮在表现作品的演奏结构感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品的高潮通常表现了作品的张力,某种程度上说具有稳定结构的作用。这部作品的高潮出现在作品的尾声段落,高潮的安排和所表达的内容息息相关,仿佛月夜泛舟江上,逐渐加快的摇桨,乘着风浪越来越快,陶醉在美丽的彼岸中。

从216 小节开始的三行乐谱由两只手完成,左手弹下面两行乐谱作为低音基础,所以低音要触键深厚,右手的快速移动和弦和八度也要厚实稳定。右手的最高声部触键可以稍浅,但是力度保持在f,如同琵琶的刮奏。

典型的古典奏鸣曲式中主副部主题多在再现部中完成调性的统一,在展开部或者尾声中得到升华。然而,《江南风光》却与古典奏鸣曲式非常不同,众多材料的对比和衔接成为体现结构感的演奏要点。如果在演奏前对作品的细节材料有明确的了解,并在高潮的安排、力度布局和速度处理等方面进行仔细考量,演奏结构感的体现就显而易见了。

综上所述,江文也的《江南风光》虽名为奏鸣曲,但却主要展现了多段式并列曲式的结构特征,对演奏中的结构感的要求起到决定的作用。以上对于作品的演奏结构感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为了体现出作品的结构特征,使音乐更加具有结构感,演奏者们应该在对材料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曲式结构的要求,设计好速度、力度和材料结构的整体布局,并加深对演奏结构感的研究。

2、《江南风光》主要表现了对比并置为主的并列曲式的结构特点,但笔者认为作品调性的对比统一和三部性发展与奏鸣曲式有一定的联系。

3、《江南风光》是并列曲式,对比性体现并置,连贯性体现整体。因此,对比性和连贯性在作品塑造演奏结构感的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

4、作品的高潮部分在尾声,高潮部分的处理在结构感的塑造中起到重要作用。

江文也创作的《江南风光》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他并没有照搬西方的奏鸣曲式,而是融入了自己的创新理念,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奏鸣曲式融合,创作出一种适合表现中国传统音乐内容的作品形式。

猜你喜欢
奏鸣曲式曲式调性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奏鸣曲式再现的多种可能性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节奏型在普罗科菲耶夫中期奏鸣曲式乐章中的应用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贝多芬《第十六钢琴奏鸣曲(Allegro vivace)》音乐风格与演奏艺术分析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