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和需求下,职业院校应深度剖析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岗位基础有待夯实、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的发展困境,积极探索变革路径,通过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加强多模态数据应用、提升人才培养格局,适应并引领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变革;路径
一、引言
顺应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新趨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担当。作为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可为人工智能进步输出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在人工智能浪潮的巨大冲击中,科技进步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时代新机,但仍存在岗位基础薄弱、智能化程度较低、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诸多挑战。鉴于此,搭上人工智能的“快车”,积极探寻推进职业教育变革的新路径,是有效助力职业教育适应人工智能并引领人工智能飞速进步,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需要。
二、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
(一)人工智能的内涵
“人工智能”简称AI 。1956年,该词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被McCarthy正式提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万物互联等高新技术快速发展,AI也迎来发展黄金期[1]。
AI 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其主要的应用领域有机器人领域、图像识别领域、语音识别领域、自然语言领域和专家系统等方面,能够自动感知、学习、思考并判断的程序呈现。
按照其智能程度,AI有“弱AI”“强AI”“超AI”之分。2016年,打败世界围棋选手李世石的AlphaGo属于“弱AI”,无自主意识。“强AI”由John Rogers Searle首次提出,他认为只要程序正当,计算机可以具有自己的思维。而“超AI”是由牛津大学哲学家Nick Bostrom提出,它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赶超人类。截至目前,“超AI”研究尚未出现。
(二)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从18世纪工业1.0时代的机械化到当前工业4.0时代的智能化,技术创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并且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跃升,颠覆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前进的轨迹。人工智能是工业4.0时代的前沿技术之一,对农业、通信、医疗、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影响颇大,更成了职业教育全面革新的动力。
职业教育和人工智能均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社会功能较强。从教育功能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属于职业教育的功能范畴。一方面,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提供职业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持。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提出实施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要求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标准,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平衡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释放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人工智能互为驱动,形成良性循环。
三、人工智能视域下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人工智能为人类社会进步创造了更多的发展平台,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极其紧密的职业教育,在享受人工智能“科技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岗位基础有待夯实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并利用机器生产将人们从冗杂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拥有大数据运算等高新技术,且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已融入人类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大量不需要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工作岗位受到严重冲击。
未来人工智能冲击的职业主要包括普通文员、司机、收银员、保安、流水线工人,以及建筑工人、电力工人、车间工人等高危工种。甚至部分专业要求高的岗位,如会计、医生等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现存的计算机药剂师可针对病人的不同病情开处方,且智能处方的错误率为零,完胜人类药剂师[2]。
而如今职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流水线上的中低技能劳动者,这些劳动者的岗位基础薄弱,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压缩,亟须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以应对职业替代的风险。
(二)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场景中先进的技术设备,全面高效的数据采集,是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中发挥技术资源价值,改变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前提。今天,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训场景中智能设备和技术的缺席,将给职业教育教学带来如下挑战。
第一,因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率不高,教育管理者、教师、学习者与高新技术和设备的接触少,因此其智能教育理念的更新会受到限制,职业教育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运用也备受阻碍。
第二,职业教育不同场景中的教育教学行为数据采集难、传输效率低、数据集中度低,影响有利用价值的教育教学数据的积累,不利于生成学习者的客观评价和学习报告,导致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欠佳[3]。
第三,学习者缺乏对多元智能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掌握,以及对人工智能呈现的过程与科技表达的思考,不利于学习者智能化创新能力的长足发展,也会影响其入职后对智能设备的实际操作,学习者的就业前途堪忧。
(三)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人工智能带来科技红利的同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当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人才发展的需要契合度较低。
第一,技术技能工作群体中未受职业教育的比例较大。202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12.6%。[4]未经专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进城务工人员多从事流水线劳动,技术性不强,被智能化覆盖的可能性较高。职业教育应秉持教育公平的原则,适时关注中低技能劳动者,拓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渠道,帮助迫切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全面提升职业技术素质与技能,以适应智能化时代发展进程。
第二,职业教育中专业设置所呈现的知识结构受限。人工智能技术极速发展,生产技术发展及更新速度加快,职业教育在跨学科和多领域上还未跟上人工智能前进的步伐,专业课程设置创新能力不足,新兴技术技能未能及时进入职业教育课堂和培训,学习者和技术技能劳动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全面。[5]
第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对智能化伦理道德的关注度亟须提高。目前,职业教育为提高生产力,更多注重学习者和技能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培养,而忽视了智能化伦理道德等综合素养的教育,不利于学习者遵守未来智能操作的基本原则。为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格局也应突破难关,迈上更高台阶。
四、基于人工智能的职业教育的变革路径
当前,职业教育所处的实践困境阻碍了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输出,延缓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和稳定扩大就业的进程。因此,探寻助力职业教育发展的变革路径势在必行。
(一)优化专业结构设置
为顺应劳动力市场转型,职业教育应结合人工智能与区域特色,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满足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需要。[6]
第一,更新原有专业,实现跨领域合作。随着我国多领域智能化升级,新兴产业给传统产业按下快进键,加速了传统职业被替代的风险,导致低技能劳动者需求量骤降。对此,职业教育应营造“AI+职业教育”的新生态,加强智能化创新思维,针对本领域的新形势、新需求,对已有专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为学习者提供跨领域学习机会。
第二,创设新兴专业,顺应技术进步。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诸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而新兴产业呼唤新型人才。职业教育应依据人工智能和区域特色的转变,对接人才需求,新设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第三,健全专业调整机制,紧跟产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迅速、高效,为借助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职业教育应掌握人工智能的变革趋势和劳动力市场的更替规律,关注人才需求动态,定期对比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符合程度,创设实时调整机制,促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匹配。
(二)加强多模态数据应用
传统职业教育教学缺少智能设备和技术的运用,学校多以书本为主管理课堂,教师也倾向于以主观经验开展教学活动,学习者的个性化容易被忽视。因此,人工智能融入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第一,秉持多模态数据驱动理念,精准实施职业教育。多模态数据来源多样,包括文本、图片、视频、语音、结构化数据、生物数据(如脑电、眼动、表情、认知数据)等。[7]学校采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后,存储到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库,运用多模态数据驱动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分析数据,生成学习者的专注度和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客观评价和学习报告,并为学习者推荐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策略。
第二,构建多元协同的教育机制,合力支撑职业教育。政府以人工智能为基础,构建多元协同的教育机制,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形成政、企、家、校、社等多方合力,共同破解职业教育难题。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定期联系,加大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力度,深化产教融合。采用订单培养和项目合作等方式,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顺应市场人才需求,改善“校热企冷”的现状,促进人才和就业岗位“供需对接”。
第三,创设动态灵活的管理模式,及时更新职业教育。首先,把握职业教育动脉,掌握职业教育规律,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其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坚持教学过程的灵活管理模式。其次,通过多渠道、多平臺、多技术,教师依据学习者的多模态学习行为数据,适时转变教学资源和活动,调整教学行为,产生恰当的教学评价,从而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
(三)提升人才培养格局
作为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注入智慧动能,也对职业教育学习者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出更高标准,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备受劳动力市场青睐。因此,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格局势在必行。
第一,创建智能化学习场景,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人工智能赋能师生知识交互和情感交互,并使人与AI机器和谐共处,打破时空和年龄的桎梏成为可能。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网络覆盖率高,VR技术应用广泛,有力助推了线下和线上虚拟教室和实训室建设。职业教育可借助校内和校外的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在学校组织的集体学习和学习者个人自学的过程中,分层次、多渠道推进技能人才教育,加快学习者的全面发展。首先,在学习通、希沃等网站实施学校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其次,在学习强国、红星网等网站巩固思政教育。最后,在慕课、网易公开课等网站进行跨学科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国际教育。通过打造“校内+校外、线上+线下、集体+个体”的育人模式,开展虚实结合的教育,学习者将不限时间、地点、年龄、组织形式来参与学习,其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随之增强,继而极大发挥学习者的能力与个性。
第二,设立“复合型”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人工智能为导向,融合“工匠精神”和“红色基因”,着力培养“复合型”新时代大国工匠。首先,重视学习者理论知识以及基本生存技能和职场工作技能的掌握。其次,注重学习者数字智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最后,结合学校和专业特征,发挥学校语言文学类专业特长,用多种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大力宣扬劳动模范和高精尖技术技能人才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灵活再现我国传统和现代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培养学习者的智能化伦理道德,激发学习者的奋进力量。[8]
第三,“AI+文化+职业素养”并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元素,诸如书法、剪纸、织绣、乐器等,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学校办学定位,协同“环境优化、理念更新、数据分析”,构建文化育人载体。首先,保障学习者线上线下学习场景的自由切换,依托文化育人新理念和思政课堂新阵地,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增强学习者的文化历史底蕴,保持文化自信。其次,引导学习者树立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坚定爱国爱校,爱岗敬业的理想信念。最后,提高学习者的意志、审美、人际等“软素质”水平,全面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五、结束语
数字化、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的兴起是大势所趋,职业教育能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支持。然而,在工业4.0、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更迭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不仅仅有着前景广阔,同时也面临诸多办学风险。鉴于此,职业教育应汲取作为战略性资源的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分析和解决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并探索转型和升级的路径。一方面,为顺应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变化,职业教育实施专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原有专业的更新、新兴专业的创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健全,完善专业结构。另一方面,基于多模态数据感知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应该多元协同联动,将学习者置于智能化学习场景,开启“AI+文化+职业素养”教育新格局,加快新时代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胡彩云 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系
参 考 文 献
[1]姜志坚,赵兴民,卢德生.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0):54-59.
[2]张静,眭碧霞.人工智能带来职业教育教学形态变革:影响、挑战与趋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9):42-46.
[3]冯明丛. 论人工智能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变革[D].广西师范大学,2020.
[4]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N]. 中国信息报,2022-05-06(002).
[5]薛维忠,张春明,佀妲.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06):39-43.
[6]胡彩云.推进西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农村职业教育支持研究——以H县为例[J].黑龙江粮食,2021(12):113-114.
[7]马超,李纲,陈思菁,等.基于多模态数据语义融合的旅游在线评论有用性识别研究[J].情报学报,2020,39(02):199-207.
[8]王洋,顾建军.智能职业教育: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新路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01):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