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发展水平对我国31省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

2023-08-10 16:37:19温雅茹徐超毅
物流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经济增长

温雅茹 徐超毅

摘 要:文章以 2007—2021年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提取衡量物流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构建了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物流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效应。文章基于该研究结论为物流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物流业发展;经济增长;主成分分析;固定效应回归

中图分类号:F259.2;F124文献标志码:A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2.003

Abstract: The paper uses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from 2007 to 2021 to extract comprehensive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constructs a panel fixed-effects model and conducts an empirical stud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 article proposes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Key words: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economic grow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ixed-effects regression

0    引    言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也日益频繁,经济一体化的需求使现代物流发展成为各地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方式。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物流业逐渐成为各地区进行联系和互动的重要纽带,它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数量增加,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但是各地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区域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物流产业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的崭新而迅速的增长点,它的发展会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怎样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1    文献综述

物流产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物代理等行业在内的复合型产业。物流行业发展状况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梁育民[1]等(2023)认为,物流高质量发展對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将用不同方法计量得到的核心解释变量代入进行稳健性检验也佐证了这一研究结论;在分地区样本下,其影响呈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比如广州珠三角地区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而粤东西北地区的促进作用则较弱,说明物流高质量发展只有达到较高水平,才能够充分发挥正外部效应,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李柱[2](2022)通过构建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与协调发展关系,提出要根据地方的市场需求,适度调整物流产业发展规模,根据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不断提升物流产业与经济的契合程度。张林等[3](2021)认为,2008—2018年,23个枢纽城市的物流业和经济发展存在密切联系,但城市间物流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差异,仅有少数经济发达城市在物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实现了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大部分城市物流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物流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要不断增加物流投入,发展枢纽经济,加快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积极推行凝聚子群战略,培育中心枢纽,加强枢纽间协同合作,加快现代化物流运行体系的形成,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整合与协同。崔宏凯[4]等(2021)认为,物流产业对GDP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实证检验了各都市圈及节点城市物流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赵晓敏[5]等(2019)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业的正向影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是物流业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原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贡献仍较低,现阶段中国物流业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显著,物流业总体规模不大,整体效益未能体现。李倩倩等[6](2018)探索了贵州省物流业在不同阶段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贵州的物流业与GDP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物流业促进了贵州经济发展,但其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戴海龙等[7](2017)认为,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联系紧密,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适当增加物流投资,物流业和城市经济都可以得到发展。吴勇等[8](2017)以江苏省苏州市为研究对象,认为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良性互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谢婷婷[9]等(2017)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均有促进作用,且货运周转量、物流业增加值、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等因素对经济提升的贡献度因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物流产业和金融发展均呈现出非均衡特征。蔡云[10](2011)认为,物流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均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物流业发展是经济增长变化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原因。

本文首先通过梳理物流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文献,使用面板数据做主成分分析和固定效应回归,研究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一步要构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指标,从 2007—2021 年我国物流产业供给、物流产业需求和物流产业规模三个方面提取公路里程、货物周转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快递量、邮政业务总量、铁路营业里程6个指标变量组成的面板数据标准,并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其降维,最后得到衡量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第二步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将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将经济发展水平设为被解释变量,选定2007—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采用金融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三个控制变量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物流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样本为2007—2021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相关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区统计年鉴。

2.2    计量模型设定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的计量模型如下:

经济发展水平=α1×物流发展水平+α2×金融发展水平+α3×城镇化水平+α4×产业结构+lnAt+μ。

经济发展水平为被解释变量,物流业发展水平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将金融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

2.3    变量说明

2.3.1    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规模,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本文使用31个省市/地区的生产总值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2.3.2    物流业发展水平

物流产业供给:一个地区物流产业供给能力就是该地区所提供的物流运输和劳务。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区域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物流产业供给取决于区域交通运输设施和其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依赖于该行业内相关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铁路、公路、航运和物流中心。区域物流供给能力主要受区域内交通条件、物流成本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参考李国刚[11]等(2012)的研究,本文将各省份物流运输线路总长度作为区域物流供给能力测度指标,由于航运物流比例较小且航运数据和水运数据较难获取,故本文以各省份铁路、公路长度总和进行研究。

物流产业需求:区域物流产业需求代表了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的需求。通常而言,物流产业需求是由各生产部门的产出决定的。物流需求的增长代表着区域经济活动对各类要素的需求增长,常常代表经济发展情况。因此,本文将物流产业需求作为变量纳入模型中考察其变化,以测算各省份物流产业需求,本文借鉴曹翠珍等[12](2015)的研究成果,采用各省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快递量、邮政业务总量表示各省物流的需求。

物流产业的规模产值代表了区域物流产业所带来的价值。物流产业的效率是反映物流产业运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通常情况下,区域物流产业规模的测度指标主要有物流产业规模、仓储规模、配送规模等。为保证数据的可得性,参考郁葱茏(2018)[13]的研究,本文以各省物流业产值代表该省份的物流产业规模,这一指标主要由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产业增加值构成。

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因子法从物流产业供给、物流产业需求和物流产业规模三个方面提取公路里程万公里、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亿元、快递量万件、邮政业务总量亿元、铁路营业里程万公里6个指标中提取主成分变量代表物流业发展水平。

2.3.3    控制变量

经济的发展通常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是非常繁杂的;为了保证有关成果的真实可靠,本文采用3个变量作为模型中的关键控制变量。

金融发展水平用各地区年末金融机构存款、贷款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城镇化水平用各地区年末人口与各省年末总人口的比值表示;产业结构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表示。

3    实证分析

3.1    物流发展水平主成分因子提取

对公路里程、货物周转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快递量、邮政业务总量、铁路营业里程6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因子法提取保留两个主成分,表1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2为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从表1可以看出,只有主成分1和主成分2的特征值是大于1的,主成分1和2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0.521 7和0.786 1,解释了所有变量78.61%的信息。主成分1的特征值为3.130 45,解释能力最强,主成分2的特征值为1.586 01,解释能力次之。

分析表2中的数据可知,本研究共提取了两个主成分,其中,主成分1主要用于解释货物周转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快递量、邮政业务总量4个指标,主成分2主要解释公路里程和铁路营业里程指标。将提取的两个主成分组合成衡量物流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进行下一步分析。

3.2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及协整检验

平稳、连续的面板数据是计量模型得到有效估计参数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首先选择LLC、IPS和ADF单位根检验方法验证面板数据是否存在单位根,再对其进行计量回归分析,以使检验结果更具参考性。其中,LLC单位根检验方法是同质单位根检验方法的一种,原假设为面板数据存在同质单位根;IPS和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属于异质单位根检验,原假设为面板数据存在异质单位根。由数据平稳性检验条件可知,当一个待检验变量的水平序列或者同阶序列检验统计值拒绝原假设时,就说明数据是连续平稳的,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发现,除城镇化水平之外,其他变量一阶差分序列都在显著水平上否定了原假设,表示数据是连续平稳的。

从表3的单位根检验结果看,在同阶单整中选择变量,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验证计量模型中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均衡关系。本研究采用的协整检验方法为Pedroni检验法,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物流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程度、人力资源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波动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3.3    面板回归分析

面板回归分析可通过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拟合,首先采用Hausman检验筛选出具体的回归形式,Hausman检验的结果显示P值为0.001 1,小于0.05,显著拒绝原假设,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应回归对模型进行拟合。表5给出了以地区生产总值为被解释变量、物流业发展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金融业发展水平为控制变量的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结果,模型整体显著,全部变量都检验合格,组内可决系数为0.903 7,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好。

“F(4,430)=784.30Prob>F=0.000 0”表明回归模型显著拒绝了所有样本没有自己的截距项的原假设,因此该模型选用固定效应回归是可取的。

从核心解释变量来看,物流业发展水平在模型中的回归系数为0.939 196,显著性水平为 1% 时,假设检验合格,说明物流业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其他控制变量来看,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水平为 5% 的假设检验,与预期相符。主要是因为金融发展有利于资本积聚,有助于促进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和管理,取得了规模经济收益。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推动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有直接贡献,更是通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生经济效应。在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起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能够通过触发技术进步促进生产要素的转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还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生态环境状况,从而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与此同时,通过自发演化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方式,产业结构升级还能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强,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

3.4    异质性分析

本文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中、西、东北4大区域,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福建、浙江、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河南、山西、湖北、湖南、江西;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甘肃、广西、贵州、宁夏、青海、陕西、四川、新疆、云南和重庆;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异质性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在地理区位差异上,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物流业发展对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发展均可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在东北地区则不显著。其原因是:东部地区对物流的需求更加强烈,物流园区总数及运营园区总数前三名分别为江苏、山东和广东,均地处东部。中西部地区由于承接产业转移,物流园区建设明显加快,物流园区总数排在第四、第六和第七位的省份分别是河南、湖北和安徽;而东北地区的物流园区建设相对平稳,所以物流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明显。

3.5    稳健性检验

置换代理变量。本文以熵值法代替主成分分析法对物流发展水平重新进行测算并回归。结果显示,物流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在 1% 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论不改变。

4    研究结论

本文以现有文献为基础,通过制定衡量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建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物流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的作用,最后得出如下结论。

4.1    物流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我国物流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正在逐年提高,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对全国各省物流发展状况进行测算可以发现,过去15年中,区域物流发展整体呈增长态势。其中,前8位省份/自治区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四川省、湖北省。这些区域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区域,这主要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基础设施齐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市场需求巨大,拥有一大批一体化服务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三个省经济发展较慢,因此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在平均水平以下。

4.2    回归模型的控制变量分析结果

根据回归模型的控制变量分析结果可知:第一,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国内外学者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金融发展可以緩解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缺陷问题,进而减少融资约束,降低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提高资本形成效率,从而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最终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城镇化水平给经济增长带来正面效应。主要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非农就业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同样处于重要地位,既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水平和生产力状况,又决定着该地区的产品市场规模与消费结构。经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英国经济学家提出,在国民收入不断增加的现代社会,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以产业经济学经典理论为基础,产业结构的变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业增加机制。劳动边际效益由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逐渐递增,第一产业工作人员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产生更高的经济附加值;第二,技术进步机制。第二、三产业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促进知识积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第三,收入增长机制。促进资金流入高效部门,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社会财富有效增加,最终实现经济增长。

5    对策与建议

在得出主要结论的基础上,为推动我国物流产业的良性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5.1    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成本的下降

所谓第三方物流,就是为了集中力量做好主业而进行的一种生产经营,将原本该由企业开展的物流活动通过合同的形式交由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承包。物流企业将零散的运输、存储、流转、信息处理等基础功能利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资源整合与一体化运作,为了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以优化服务为宗旨推动物流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5.2    提升落后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运输效率

交通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地方物流产业是否发达。物流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交通等基础设施作支撑,物流设施不足将会阻碍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政府应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强化物流节点,完善公路、铁路、民航和水路等运输方式,并增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合作,使各种运输方式配合得更顺畅。物流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性工程,投入大且回报周期较长,因此,政府需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可采取联合兼并、融资租赁和资产置换等方式,在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吸引民间资本的投资和引进外资等。

参考文献:

[1] 梁育民,田思苗.物流高质量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基于广东省地级以上城市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3(4):

89-93.

[2] 李柱. 我国物流业与国民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2(6):123-125.

[3] 张林,姚进才,王钦,等.发展物流产业助推区域经济增长的协同凝聚研究——基于国家物流枢纽城市面板数据[J].城市

发展研究,2021,28(5):1-6.

[4] 崔宏凯,张林,王子健,等.物流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都市圈的面板数

据[J].经济问题,2021(3):78-85.

[5] 赵晓敏,佟洁.基于VAR模型的中国物流业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38(3):123-130.

[6] 李倩倩,王茂春.基于Logistic模型的贵州省物流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3):175-178.

[7] 戴海龙,李霞.城市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7(21):124-126.

[8] 吴勇,唐薇.物流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7(17):143-145.

[9] 謝婷婷,赵莺.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金融发展对经济提升的驱动作用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7,36(2):139-146.

[10]  蔡云.物流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实证分析[J].理论月刊,2011(9):173-176.

[11]  李国刚,曹昱亮.区域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2(12):121-124.

[12]  曹翠珍,赵国浩.区域物流发展、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5,26(2):44-52.

[13]  郁葱茏.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5):50-57.

猜你喜欢
主成分分析经济增长
基于NAR模型的上海市房产税规模预测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33:18
江苏省客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SPSS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57:34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江淮论坛(2016年5期)2016-10-31 17:01:26
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瓶颈及其解决路径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34:16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07:06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