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
摘 要: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在高中历史教改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意识,也能促进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提高历史学科德育效果的必行举措。本文主要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意义,从创设历史文化情境、讲述历史人物故事、联系生活发展变化、引入红色历史资源四个方面,论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5-011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5.038
無论身处于哪个时代,家国情怀都是支撑每个炎黄子孙锐意进取的精神内涵。在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不仅能升华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也能激励学生勇担建设祖国、复兴民族的重任,对学生历史素养和思想观念的构建有着非凡的意义。为此,教师应该明确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意义,立足历史课程内容,开发课内外历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沿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脉络,感悟厚重的家国情怀,从而促进学生承袭民族文化和精神。下面笔者就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展开探究。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五大维度之一,主要是指学生探究历史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健全人格、社会责任、世界意识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教师根据历史课程内容,通过开发历史文化资料、历史人物故事、生活资源、红色历史资源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建立对家庭和国家的认同观念以及胸怀天下的格局和意识。经过学情分析和理论实践研究,笔者将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意义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教育是家国情怀的重要构成部分,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能展示中华民族的奋进精神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这些民族精神和文化具有非常高的继承价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最突出的意义就是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如教师可以利用与历史课程有关的文化资料为学生呈现中华民族发展中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引导学生领略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和光辉,从而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形成爱国、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1]。
第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高中学生正处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构建的关键时期,家国情怀的培养内容中就包括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感悟民族气节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明确未来该努力和发展的方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课程中各个时期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使学生体会英雄人物为实现理想所展示出的恒心、毅力和奋斗拼搏精神,从而驱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第三,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推动民族发展的中流砥柱。只有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学生才能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好富国强民和振兴民族的重任。家国情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指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够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如教师可以利用红色革命资源引导学生了解革命人物救亡图存、不畏牺牲的英勇事迹,使学生将服务于民族自强和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从而厚植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推动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付出全部的热忱。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历史文化情境,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根之本,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丰厚的人文底蕴。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必须先带领学生了解悠悠历史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进而形成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感。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富集着悠久、绚烂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资源是滋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生动素材。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开发历史课程中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学生创设历史文化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文化情境展开思考和探究,在历史回音中感受中华文明的积厚流光,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助推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在基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创设历史文化情境时,教师应该立足古代中国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板块,采用历史教材插图、多媒体素材等,为学生展示各类历史文化资料,同时设置问题组织学生交流,分析传统文化演进对文明进步产生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如在关于古代中国发明和发现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活字印刷术时,就可以为学生展示相关的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同时围绕历史文化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隋唐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人们开始使用彩色套印技术,但是这两种印刷技术的成本都比较昂贵,结合活字印刷术的资料情境,请大家合作讨论活字印刷术的优点。学生交流后反馈:和前两种印刷技术相比,活字印刷术的优点是经济、便捷[2]。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历史教材中的拓展资料,合作探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意义,学生讨论后作答: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力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世界性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这样学生就认识到中国古代发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再如,在关于古代书画艺术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创设历史文化情境时就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帛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宫廷画、水墨画等作品图片,引导学生鉴赏绘画作品,探讨每个历史时期绘画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在学生自主探讨完毕后,教师追加问题:绘画艺术的风格和当时的社会有没有关系?能否运用已有知识举例说明?学生交流并反馈:有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受当时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比如宋朝的商品经济繁荣,人们的文化需求扩大,绘画艺术以风俗画为主;元朝实行的是民族歧视政策,绘画作品中多为水墨山水,表达作画者的抑郁心情。教师小结: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风貌。这样通过创设历史文化情境,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建立更深层的认识,从而同步培育文化自豪感和家国情怀[3]。
(二)讲述历史人物故事,培养学生对家国社会的责任感
社会责任是家国情怀的主要组成部分,表现为坚持真理和正义,愿意为社会的发展行动、奉献。在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关于改革和变法的内容,这些改革者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是他们无一不心系天下,且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强不屈的意志,这些历史人物故事适用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挖掘历史上勇于改革的先驱人物,结合课内外资源为学生讲述历史人物故事,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分析人物故事,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家国社会的责任感。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在基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讲述历史人物故事时,教師应该围绕课程中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单元内容,根据具体的历史人物在互联网资源中为学生收集拓展故事,生动地将故事讲述给学生,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和教材内容展开探讨,分析杰出历史人物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所实施的举措。如在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述商鞅的人物经历故事,同时还可以播放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片段,调动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兴趣。在学生聆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大家在故事中了解关于商鞅的哪些事?学生概括:商鞅从小喜好刑名之学,精通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他初涉政坛是投身魏国,但并不被魏惠王所赏识,怀才不遇的商鞅又转投秦国,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主持变法,变法中商鞅得罪了秦国贵族,最后被车裂。教师认同学生的概括后,组织学生合作自学课本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预设思考问题: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是什么?学生自学并探讨问题后回答:商鞅变法对秦的影响是积极的,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对后世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影响是消极的,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教师:那么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析后回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合乎秦国的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以及改革态度坚决,敢于和旧势力做斗争,注重取信于民。教师继续问:从故事中大家知道,商鞅并未得到善终,变法是逆流而上的,一定会触及当朝权贵的利益,那么商鞅为什么还要坚决变法呢?有的学生说:为了壮大秦国的国力,还有学生表示:为了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教师作小结:商鞅在历史上是一个褒贬不一的人物,但是商鞅变法无疑是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的,使社会发展进程得到推进,这种将个人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这样通过讲述历史人物故事,学生就体会到自己身上对家国社会沉甸甸的责任感,达到家国情怀的培养目的[4]。
(三)联系生活发展变化,培养学生对国家战略的认同感
家国情怀的培养与思政教育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时期,家国情怀还表现为对国家发展政策、方针、路线的拥护和认同。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时,教师还应该开发教材中现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党的政策、方针、路线与国家蓬勃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战略的认同感。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中关于国家战略的课程内容,应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国家在制定和实行政策、方针后,给生活带来的向好改变,使学生体会国家战略的正确性。如在关于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出示希望工程、211工程、支持西部地区教育等资料,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日常的学习生活,交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带来的影响。学生讨论后反馈: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后,教育环境得到整体优化,偏远地区的学生能有相对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我们能享受到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得益于科教兴国。教师追问:那么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上,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又有哪些意义呢?学生交流后作答:教育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之间存在辩证的关系,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实行科教兴国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人才培养效率,强化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展变化,学生就能明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更加拥护和认同党的正确领导,提升家国情怀的培养效果[5]。
(四)引入红色历史资源,培养学生对中华复兴的使命感
家国情怀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其中就包括作为中华儿女勇于承担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在红色历史资源中蕴藏着革命英烈的光辉事迹,以及英雄们为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使命精神,是涵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最佳养料。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入红色历史资源,引导学生体悟革命志士为国为民、不屈斗争的精神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复兴的使命感。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在基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引入红色历史资源时,教师应该围绕历史教材中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课程内容,利用相关的红色革命英雄事迹,组织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探讨、感悟红色革命英雄身上的民族意识和气节。如在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教学中,在学生自学武昌起义的全部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将徐锡麟、秋瑾、黄花岗烈士的事迹作为红色历史资源展示给学生,同时提问:大家认为是什么力量支持这些英雄志士参与革命、英勇献身?学生探讨后回答:是为了传播民主思想,使人民能理直气壮地争取民权,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感。教师追问:辛亥革命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在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学生:宣扬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这样通过应用红色历史资源,学生就认识到革命成果背后无数英雄志士的奉献和牺牲,从而激发学生复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进取精神[6]。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有利于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也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还能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教师应该通过创设历史文化情境、讲述历史人物故事、联系生活发展变化、引入红色历史资源等路径,引导学生感知厚重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实现历史教学和家国情怀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骞.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2(7):187.
[2] 王丽.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探究[J].新课程,2021(49):5.
[3] 任登科.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J].新课程,2021(36):4.
[4] 杨巍.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21(22):79.
[5] 孙彦.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探赜[J].成才之路,2021(21):62.
[6] 昌决.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18):122.
[责任编辑 赵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