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适当增加亲自然课程,让幼儿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走进自然进行自由的探索,在动手动脑和观察中发现自然中的奇妙现象,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文章分析了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的基本特征,并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了亲自然园本课程构建的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
作者简介:郭志娟(1987—),女,山东省威海市威海高新教育幼儿园。
幼儿教师在构建亲自然课程的过程中,应深刻理解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特定的自然环境,选择贴合幼儿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鼓励幼儿进行自然探索,从而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的基本特征
幼儿园课程的“亲自然”,不仅强调保持原始,减少不必要的改造,不刻意地进行建造的课程存在状态,也是一种追求自由自主活动,减少成人干扰,给予幼儿充分理解、尊重与支持的发展理念、教育方法,而亲自然课程就是以上述存在状态、发展理念、教育方法为基础建立的教育活动体系[1]。在构建幼儿园亲自然课程时,教师需要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及兴趣,确保课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基本要求。
(一)倡导回归自然
亲自然课程中的“自然”包含两个层面:物质层面的自然、心态层面的自然。自然是幼儿教育的环境载体,对于幼儿而言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而幼儿教育以保护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求知欲为核心,这一点与亲自然课程所倡导的回归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在教育教学及课程实施过程中,应以大自然为主阵地,应用原生态的自然资源,构建真实的自然环境,以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使之全方位地感知周围世界[2]。呵护幼儿自然的心灵,给幼儿的心灵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是亲自然课程的核心目标,因此,教师应顺应幼儿天性,激发幼儿好奇心,拉近幼儿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引导幼儿主动融入自然,让教育回归自然。
(二)强调尊重生命
开展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充分尊重生命的价值。幼儿教育并不是让幼儿被动地接受外部的引导,其应始终坚持三个核心:关注幼儿生命成长、改善幼儿存在状态、提升幼儿生命质量。亲自然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幼儿个体的良好发展,鼓励幼儿走进自然并与自然交互,促使幼儿通过这一过程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自信进取的人生态度。亲自然课程关注幼儿个体差异,着重培養幼儿的适应能力,允许幼儿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度循序渐进地完成课程目标。
(三)追求灵性释放
教师在构建具有特色的亲自然课程时,需要始终以人性作为课程构建指导理念,同时兼顾自然规律,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幼儿回归自然,进而在亲近自然、体验自然、感受自然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内涵,通过自由活动的过程,将自身的灵性充分地释放出来[3]。大自然是幼儿的快乐之源,因此,亲自然课程能起到呵护幼儿天性、释放幼儿灵性、张扬幼儿个性的作用,让每一个幼儿的生命焕发活力。
二、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构建的实践策略
(一)挖掘园本资源,营造自然情境
幼儿园教师在构建亲自然园本课程的过程中,首先要从园内资源入手,深入挖掘适用于亲自然课程的资源,为幼儿营造一个开放性的自然情境。为此,教师要熟悉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找到最合适的区域作为开展亲自然课程的教学场地,如利用幼儿园草地组织幼儿创编草地舞,或者建造“迷你花园”,让幼儿体验劳动的乐趣[4]。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幼儿展示各式各样的植物种子,鼓励幼儿描述种子的外形及颜色,接着让幼儿用彩笔将自己喜欢的植物画下来,如此能将亲自然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机结合,使幼儿掌握一定的自然知识,有效锻炼幼儿的实践能力。这些简易的自然实践活动,能充分发挥幼儿园内资源的作用,为幼儿提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
(二)探索多元教学,落实五育目标
为进一步激发幼儿亲近自然的热情与积极性,教师在构建亲自然课程时,应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多个角度出发全方位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并将知识讲解、活动实践两个环节相结合,鼓励幼儿在学习、实践中大胆创新[5]。与此同时,教师应在亲自然课程中有效落实五育目标:在德育方面,教师可着重带领幼儿观察自然中的事物,如植物、动物等,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认识生命,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在智育方面,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亲自然课程,积累一定的生活常识;在体育方面,教师可以亲自然实践为主要途径,在实践中训练幼儿的体能,增强幼儿体魄;在美育方面,教师可通过手工的方式,鼓励幼儿用玻璃瓶、小摆件、苔藓等自主设计微景观瓶,打造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在劳动教育方面,教师可通过种植活动,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锻炼幼儿的劳动能力,培养幼儿坚韧的精神。
以亲自然课程“种蔬菜”为例,教师可组织幼儿在幼儿园内建设一个圆形种植园,带领幼儿种植时令瓜果蔬菜。在这一课程中,教师可给小班幼儿发放小水桶、喷水壶、小铲子等工具,指导他们用喷水壶接水,为植物浇水,以此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给中班、大班幼儿发放测量软尺、放大镜、水彩笔、观察记录表、昆虫标本等,引导其在种植园内观察、测量、记录、养护,以此让其对自然形成一定认识,了解到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种植园的一角摆放一些废弃塑料桶、布条,带领幼儿用塑料桶培土,使幼儿了解到土壤是植物赖以生长的环境,并引导幼儿清理土中碎石、用布条装饰花盆,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
(三)避免过度介入,留下探索空间
在亲自然课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在亲自然课程中,教师需要扮演观察者的角色,观察记录幼儿学习、探究的过程以及有趣的瞬间,不能过多地介入幼儿的自然学习过程,只有在幼儿长时间无法解决问题导致实践受阻时,教师才能给予幼儿启发、点拨[6]。以亲自然课程“春天的秘密”为例,教师可带领幼儿到园中寻找有关春天的元素,比如发芽的柳树、绿色的草坪、拂面的春风等,使幼儿在进行自然探索的同时,感受春之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拓展探索空间,当幼儿在亲自然过程中遇到未曾见过的花草树木时,教师可在幼儿提出问题后,顺着幼儿的思路科普有关知识。在这种亲自然课程中,教师辅导却不主导,师幼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切实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探索欲。
(四)丰富课程主题,提升亲自然主动性
在构建亲自然课程时,教师不仅要根据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来设置教学主题,还要充分倾听幼儿的想法,根据幼儿的能力、经验、兴趣、个性化需求选择适宜的亲自然主题,以主题为核心,以一日活动为媒介,开展丰富立体的亲自然课程活动,促使幼儿在兴趣的导向下主动亲近自然[7]。
1.学会倾听,捕捉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幼儿的世界充满了奇思妙想,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该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并且从中找到最具价值的、能够支撑幼儿研究的要点,这也是亲自然园本课程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在中班“我是蚕宝宝”主题活动中,一名幼儿说道:“自然角中的蚕宝宝都是白白胖胖的,为什么没有其他颜色的蚕宝宝?”此时,教师可为幼儿展示一些其他颜色的蚕宝宝的图片。在看到图片后幼儿纷纷感到惊奇。一些成人会习惯性地认为蚕只有白色的,而幼儿提出的问题却极具想象力,因此,教师可以此为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2.允许试错,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经过上一环节,教师已经基本了解了幼儿感兴趣的点,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多角度观察,并且鼓励幼儿围绕观察对象进行交流讨论,从而达到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的目的。然而,探索的过程不一定是顺利的,可能会有失败和阻碍,教师应保持平和心态,鼓励幼儿大胆试错,在试错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前进。例如,一天午饭后,一名幼儿因为吃了红心火龙果,以至于嘴巴、手指被染成了紫红色,有幼儿看到后提出问题:“蚕宝宝是不是吃了有颜色的食物之后也会变色?”同时,幼儿们决定用不同颜色的水果喂养蚕宝宝,观察蚕宝宝是否会变色,最终这个实验失败了。对此,教师不应批评幼儿,应带领幼儿查阅资料,让幼儿了解到蚕变颜色是因为被喂食了特定的人工饲料。
3.投放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探究
相关理论告诉我们,幼儿的认知能力是其通过与周围环境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的。看到幼儿多次喂养彩蚕都没有成功,教师便购买了红、蓝、紫、黄四种颜色的人工饲料,这又一次激发了幼儿的探究热情。幼儿将饲料分别放在蚕盒的四个角落,然后观察蚕宝宝的反应。几天后,部分幼儿发现蚕宝宝食用人工饲料一两天,颜色并不会发生变化,只有连续食用好几天,它们才会变色,其中食用紫色饲料的蠶宝宝变色速度比食用其他颜色饲料的蚕宝宝快。另一部分幼儿的发现则有所不同,他们观察到有的蚕宝宝更喜欢食用桑叶,并没有出现颜色变化,且食用黄色、蓝色饲料的蚕宝宝虽有颜色变化,但并不明显。之后,幼儿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变色后的蚕宝宝吐出的丝也是有颜色的吗?于是,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
在以上亲自然活动中,幼儿提出的问题充满了想象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形成探究共同体,以问题为导向,从自身的体验与感受出发探索自然,这也是亲自然课程所追求的“站在儿童的视角”。
(五)创建特色活动,丰富幼儿实践体验
幼儿园教师在构建亲自然园本课程时,为了充分彰显园本特色,除了要设置主题探索、区域活动,还应积极开展富有园本特色的节日活动,以延伸拓展一日活动的内容。第一,环保日。幼儿园教师应抓住环境保护相关节日的契机,带领幼儿进行多样的亲自然实践体验。比如:在植树节,教师可以亲子活动的形式安排家长与幼儿一同种下一棵小树苗,或者一同为园内的树木浇水、松土、修枝;在爱鸟周,教师可组织幼儿到百鸟园参观,认识不同种类的鸟儿,并自主制作爱鸟宣传海报;在世界粮食日,教师可组织“粮食的由来”“光盘行动”“粒粒皆辛苦”等主题班会活动,使幼儿懂得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进而自觉节约粮食,做新时代的追“光”者[8]。利用环保节日组织特色亲自然活动的目的是激活幼儿主动亲近自然的意愿,让其在体验中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初步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第二,自然科技节。不少科学发明都是从自然界中获得启示,比如: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研制电子蛙眼,实现对特定形状物体的准确识别;从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尼龙搭扣;根据鱼鳍制作船桨;等等。幼儿园可与当地科技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每年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科技节活动,现场为幼儿演绎科学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幼儿园也可以将科技馆内的磁悬浮灯泡、旋转的银蛋、跳跃的铝环等专业仪器搬进园内,由专业人员手把手指导幼儿操作,现场体验科学的奇妙。此外,教师还可以声音的传播、水与电、光与影等为主题,精心设计趣味性科学游戏,引导幼儿留心观察自然,感知身边的自然现象。
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阶段,亲自然课程作为园本课程,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参与性,力求将亲自然课程与实践活动进行融合,让幼儿在主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去发现、去体验,从而有效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艺术兴趣。
[参考文献]
陈彦琪.浅谈生态学视角下幼儿“亲自然”的课程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29):61-64.
崔莉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自然课程建设研究[J].知识文库,2022(18):67-69.
尤登星,刘景容.基于自然的生态化园本课程的构建[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5(4):27-29.
许元治.幼儿园“亲自然”课程实施的要素探讨[J].名师在线,2022(8):90-91.
徐美洪.乡土自然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合理运用:以乡土自然课程“杏好有你”为例[J].第二课堂(D),2022(1):56-57.
朱建琳.幼儿园体验式“亲自然”课程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1(26):10-11.
王春花.谈谈幼儿园课程的实施问题:以“自然课程”为例[J].幸福家庭,2021(9):27-28.
廖丽莉,冯琪,李文馨.园本自然美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以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蓝花楹自然课程为例[J].环境教育,2021(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