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阶思维能力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对于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当前的课堂教学鲜少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关于民族文化与高阶思维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也很少。文章指出了培养小学生高阶思维的基本原则,分析了民族美术进入小学美术课堂的价值和实现民族文化与高阶思维融合发展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并提出了民族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高阶思维;民族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新时代小学‘民族文化与高阶思维融合发展促进学校综合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31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潘定洁(1973—),女,南宁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师要运用地方美术资源,将地方丰富多彩的民族美术资源与美术课程相结合,设计出有趣多样的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民族生活,亲身感受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美术的热爱之情。民族美术的引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的了解,让学生从美术课堂中感受到我国传统民族美术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独特审美能力。
一、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小学生高阶思维的基本原则
(一)掌握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状况,了解学生的感受。在部分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威严的,导致他们不能自然随性地与教师交流,教师也就无法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比如学生对什么比较感兴趣,或者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等[1]。如果想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师就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這有助于教师改进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美术。小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对美术的理解能力一般,不太容易理解美术课本当中的相关概念。当前,还有部分小学 美术教师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将理论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这是抹杀他们学习兴趣的一大元凶,要尽量避免。
教师应尽量通过浅显的语言将知识传输给学生,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要在通俗易懂的语言基础上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领悟到其中的乐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生动讲解、耐心沟通,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让学生从内心爱上美术。学生只有对美术学习抱有兴趣,才能快乐地学习美术。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从身边的事物、优秀的美术作品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美景,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领悟美。古今中外有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想要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就需要对丰富的作品进行鉴赏。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通过观察艺术作品的特征,学生能够将这些作品与自己掌握的知识甚至是自己的情感相联系,从而对艺术作品的内涵有更加丰富的认识。同时,学生对美术作品形成一定的认知和价值认同,最终才能达到提升自身审美水平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要使学生对美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审美意识是他们对客观事物最直接的认知,是其潜意识里对客观事物的“美丑”判断。只有拥有良好的审美意识,才能拥有良好的美术鉴赏能力,所以,审美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二、民族美术进入小学美术课堂的价值
在小学美术课中加入传统的民族美术,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我国传统美术的多样性、民族性,以及其蕴含的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小学美术教学不应局限于美术绘画、欣赏美术作品等方面。为了充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精神教育。民族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习民族美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样、有趣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民族美术的广泛传播与不断发展[2]。传统民族美术对小学美术教学有着很大的价值,将传统民族美术积极引入美术课程中,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学习热情。
民族美术有着很高的艺术魅力和特殊的艺术吸引力。但在传统的美术课程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上的一些优秀美术作品,没有搜集更多的素材去开阔学生的眼界。美术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美术资源,在美术课上开展有实践意义的美术教学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实现民族文化与高阶思维融合发展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师应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积极增强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和创造美。教师要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陶冶性情,逐步加深对美的认识。
(二)增强课堂的活跃性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氛围相对沉闷,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改变授课的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美术基础知识竞赛、绘画比赛、抢答活动等,活跃美术课堂气氛[3]。比如,在教授“绣球 热气球”这一课时,如果只要求学生画一个绣球,学生会感到枯燥,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物品一起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开展课堂练习环节之前,笔者先展示一些热气球图片,让学生欣赏有创意的热气球,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热气球。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了独特且有创意的热气球,并在学校的艺术展览节进行展示。在本节课上,学生共同体验制作热气球的快乐,感受热气球的独特魅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因此,教师要创造更多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打造有趣的美术课堂。
(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以往美术课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通常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行授课。一些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一节课下来,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素质教育下的小学美术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以学生为主体。比如,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并让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回答。在动手实践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小组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
四、民族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结合传统节日,丰富教学内容
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的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例如:教师根据春节这个主题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剪窗花;结合端午节这一主题,带领学生用泥塑制作龙舟;结合中秋节这一主题,组织学生用泥塑或者黏土制作月饼,或组织学生绘制中秋节主题的手抄报;等等。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也可以使美术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二)利用地方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我国有许多独特的民族美术资源,这些民族美术资源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在生活中寻找有特色的民族美术资源,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美术知识,也能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增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师开发民族美术资源,并将其运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各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乡土资源,教师需要努力去发现、去挖掘。比如,在讲授“壮锦图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博物馆现场领略壮锦艺术的多姿多彩,或请一些壮锦手艺人为学生讲解壮锦的起源等,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壮锦的制作过程。民间宝贵的艺术资源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完美融合,不仅能有效提高美术课的教学效果,而且能极大地促进美术课堂生活化,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进一步体会美、创造美,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走进民族生活,寻访民族艺人
民族美术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实践是创造的源泉,美术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使其与民族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以从当地寻找一些民族艺术家,邀请他们到课堂上来为学生讲解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学生与民族艺人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对民族美术的认知,深刻体会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走访、参观,查找相关的美术资料,访问一些当地的民族艺术家,了解我国的优秀民族美术文化,如联系当地可供学生参观的艺术工作坊,让学生在现场观看民族艺人制作工艺美术作品的过程,感受良好的艺术创作氛围。
(四)走出传统课堂,体会艺术的内在美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美术教学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因此教师需要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来不断丰富美术课程,将美术课堂由校内扩展到校外,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艺术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工作坊等,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接受艺术的熏陶,积累更多的艺术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艺术文化的认知。生活中有许多资源值得去挖掘、去利用,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写生,去大自然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创造出富含情感的艺术作品。例如,学生身边的树叶、石子等都可以作为美术教学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美的事物,让学生收集各种形状的树叶,将这些树叶拼接起来,设计出精美的图案,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教师将相关的课外资源引入美术课程中,有助于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使美术课堂更加丰富有趣。
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随着美育的不断发展,教师应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我国民间传统文化,采用多样的美术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使其在美术课堂中充分感受民族美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实现美术课堂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洪新好.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及能力的实践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4):242-243.
范迪安.在美术教育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J].美术研究,2019(4):10-15.
杨欢.试论美术创作教学中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性[J].美与时代(中),2019(8):95-96.
姚振雷.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实践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