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亚萍
摘 要:审美感知素养作为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之首,对学生的艺术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在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本文以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究了在音乐教学中培育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 审美感知素养 音乐教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对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重要作用。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是音乐教学的使命。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立足音乐学科特性,对培育学生审美感知素养进行价值探寻与实践探索,从而深化音乐学科的内涵,达成“以乐育人”的教育目标。
一、培育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价值
(一)提高学生对世界的感知能力
艺术的种类有很多,一般而言,美术、雕塑、建筑、舞蹈等属于视觉艺术,戏剧、电影等属于综合艺术,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引起人类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音乐最明显的特点是通过音响材料作用于人的听觉,创作关于“美”的声音。因此,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能使学生从音乐作品中获得听觉感官刺激,从而在不同的时空,对不同的对象,唤起学生各不相同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对世界的感知能力。
(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音乐的教育功能源于我国悠久的“乐教”思想,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音乐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认为,愛好音乐是人的本性,明确提出了评论音乐的两条重要标准——“善”和“美”,极力倡导“乐教”和“礼乐治国”,强调音乐的“教化补世”功能,认为音乐可以修身、治国。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学生能通过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优秀音乐作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涵养良好的品格,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培育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有效路径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会对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培育产生重要影响。教师不仅要将知识教给学生,还要寻找有效的路径,开展各种音乐探索活动,为学生打开广阔的审美时空,激发学生的审美动机,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审美感知和体验。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敏锐地发现美的特征,拓宽审美感知的深度和广度。
(一)连接生活经验,打开审美时空
课堂中的学生都带着已有经验,这些经验有的来自日常生活,有的是以往所学知识的内化和积累。在教学前,这些经验只是无意识、自在地存在着,当教师进行连接和唤醒后,学生的经验就能得到激活,审美时空就能被打开。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已有经验既能辅助学生当下的学习,又能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崭新、丰富的经验。
例如,《小鞋匠》是一首活泼、风趣的儿童歌曲,以叙述的口吻描述了小鞋匠高超的技艺和快乐劳动的情景。笔者所在学校旁边就有一个修鞋摊,在课前,笔者让学生去观察修鞋匠的主要劳动内容是什么、修补鞋子的顺序和动作是怎样的等。在课堂上,笔者将这些常识性经验转化为音乐性的、审美性的审美感知。比如,笔者让学生回忆修鞋匠的劳动场景,模仿“吸气、举榔头、敲钉子” 的动作,加入音乐的律动,将生活中的经验在课堂上进行模仿再现,使教室变成了生活的“体验场”,学生的审美时空被打开,审美感知变得立体、生动而有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
(二)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审美动机
儿童对世界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如果教师能正确利用儿童的这些自然倾向,激发儿童参与探究活动,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唤醒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动机,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
例如,《踏雪寻梅》展现了人物悠闲地骑着毛驴在雪中寻梅的情景,表现了喜悦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雪花飞舞的场景,然后用逐渐增强的力度有节奏地敲双响筒,模仿驴蹄声,并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谁从远方向我们走来?”在情境体验中,学生能将自己变成歌曲中的主人公,用声音和动作来模拟和表演踏雪寻梅的场景。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的节拍、韵律和所表现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内在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想象力,使学生产生寻美的意向与愿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三)指向审美特征,调动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抽象而非语义性的;是表情性的而非模拟性的;是创造性的而非同一性的;是传情性的而非具象性的;是时空性的而非静态的。”在音乐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必须围绕音乐的审美特征和要素来展开,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
以口笛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为例,这首歌曲的引子在清新舒缓的旋律中徐徐展开,能唤起学生各种各样的联想:迷雾的森林、潺潺的流水、枝头的露水、惺忪张开双眼的小鸟、田间劳作的人民、远方山头隐约传来的歌声……学生在聆听和联想的过程中,唤醒了听觉、感觉和知觉,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完成了审美体验的过程,获得了有审美意义的感知。
三、培育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评价策略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因此,在培育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音乐课程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首先,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表现性。每次教学活动,教师都可以围绕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审美实践、是否全身心投入音乐感知、是否创造性地开展音乐活动等进行过程性评价。其次,学业水平评价要兼顾不同学段的特殊性。《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进行了分阶段的设置,并围绕核心素养的内涵,对每个学段的目标进行了科学而清晰的设置。因此,针对每个学段音乐学业质量的具体描述,教师的学业水平评价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特性,让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当下的学习水平,明确努力的方向。
总之,审美感知素养作为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为基本方向,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人文与艺术修养。◆(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