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视域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建设*

2023-08-07 21:21:37吴珊妮唐俊峰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一体化理论课

吴珊妮,唐俊峰

(武汉轻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一线教师、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不断增强。2020年12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改革创新作出系列要求和部署,将本科阶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教材的修订工作随之展开。新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修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为蓝本,系统回应了新时代党中央关于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要求,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系列讲话精神,体现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最新成果。

一、“一体化”进程中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地位

大学思政课处在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体系的终端,与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体系等构成了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相比于中小学阶段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为主要依托,以情感性教育和常识性教育为主要着力点逐渐展开的思政课程,大学阶段开设的思政课更侧重于系统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立场、思想观点和思维方法,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包含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念和法治理念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旨在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大学生的第一门思政课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逐步脱离原生家庭、以独立姿态步入社会的重要接口,属于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进入大学之初的青少年学生面临着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大的人际交往范围和各式各样的交流与发展平台,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往往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亟需要学校的适当教育与引导。作为大学本科第一学期的第一门思政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行为规范建立和人生路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于大学生快速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开启新一阶段的人生目标规划具有谋篇布局的重要意义。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与中小学思政课内容衔接性较强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处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终端,在课程主题、培养目标上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一致性,同时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内容上也有互相重合的地方。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讲授的“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六年级上册的“宪法是根本法”“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七年级下册的“走进法治天地”、八年级上册的“遵守社会规则”等内容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都具有较强的衔接性;初中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讲授的“生命的思考”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所教授的“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的价值理念也具有相似性。由此可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际上是大学生非常熟悉的一门课程。在中小学思政课已经普及大量相关知识与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相对已经比较成熟的前提下,大学阶段“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开设就更要注重已有知识素养和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和实际问题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重点讲授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生方向、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实践与法律实践等问题,以解答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思想上的疑难和困惑、进一步增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为目的,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和交往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紧密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现状,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认知实际和心理发展实际,具体针对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一体化”视域下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建设的最新进展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教材回应了党中央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系列文件精神,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最新成果,深度体现了习近平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论述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新版教材在目标指向、内容呈现、功能定位、表现形式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一体化”的思政课课程建设理念和实施要求相符合,体现了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建设的最新进展。

(一)目标指向:课程育人目标体系进一步明确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体系作出要求,强调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要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1]。具体而言,大中小学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以应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理解和把握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小学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重,初中以打牢学生思想基础为重,高中以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为主要目标,大学以增强学生使命担当为终极目标。思政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由它的政治性属性决定的。学校思政课要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就要引导学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养、文化修养和法治素养等,在课程育人的过程中体现出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目标体系。“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大学阶段的第一门思政课程,要以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为重任,在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中明确课程育人的目标指向。

纵观此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修订结果,可以发现新版教材在各章、节、目标题的表述方式及内容结构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体现了鲜明的目标导向性。以第二章为例,原教材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系统讲解了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鼓励大学生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社会生活中把个人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个人理想,整体上遵循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理论阐释逻辑,逻辑结构较为清晰。2021版教材修订后对原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进行了较大改动,以“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为基本线索,围绕如何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一主要思路展开论述,激励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拼搏、不懈奋斗,在目标指向上更加明确。新版教材中又突出了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这部分内容,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坐标与时代坐标相结合,引领当代青年人心怀理想、坚定信念、矢志奋斗,指明了当代青年人实现人生理想的现实路径。又如教材第五章第三节将有关内容进行了整合,将原教材第三节和第四节两部分浓缩为“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一节,立足于不同的实践场域,从“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锤炼个人品德”四个方面横向展开论述。这种论述方式突出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引领青年大学生自觉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做社会主义道德的践行者。

(二)内容呈现:内容系统性、逻辑性进一步增强

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是一个具有多种层次和内涵的体系,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不同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依据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组织好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现学校思政课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思政课课程内容的一体化建设,目的就是要使思政课不同学段之间教学内容既保持协调一致,又能够相互衔接贯通。所以,在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学校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特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思政课教学,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是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

总体来看,新版教材在原版教材的基础上,整体篇幅适当增加,部分章节内容结构作出较大调整,相关理论和论述逻辑有所调整,教材章节内部逻辑建构更加清晰合理,针对性和可读性进一步增强。具体而言,新版教材在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的内容结构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尤其是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有较大幅度的调整,部分内容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变化。以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为例,本章第一节第一目的标题经过浓缩后表述更加精简、条理更加清晰;在第二目中,由于原教材将中国精神界定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这一表达方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争议,新教材对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作出系统阐释,从“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四个方面对其作出进一步概括,并新增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相关论述;原教材第三目的相应内容在进一步概括后浓缩为一个小标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继而调整到了第三目。本章第二节在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把第二节第二目中的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升为四个目,从“坚持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四个维度系统回答了“如何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这一问题,整体逻辑架构更加清晰,有效地解决了第二节和第三节部分内容重复的问题。本章第三节在整体篇幅上有适当增加,总体结构变化不大。这一节的主要变动体现在本节第一目中浓缩了关于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创造的民族禀赋的相关论述,新增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表述,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以及“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开放何以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逻辑论证进一步清晰,结构内容也更加合理。在第四章中,本章第一节把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列为一目,在对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阐释后,进一步引出并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点内容,逻辑结构更加完整,同时还有效衔接了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课程第二单元第六课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中有关“价值”“价值观”的相应内容,进一步增强了教材的针对性,为大学生系统把握相关理论知识、不断增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奠定良好基础。除了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本书其他章节在内容结构、表述逻辑、论证方式上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教材的内容体系更加完善,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也进一步增强。

(三)功能定位:突出政治引导和价值引领作用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思政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2]。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3]。思政课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贯穿政治立场、价值观念的引导,确立鲜明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才能凸显课程的关键地位,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为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目标和高尚的理想信念,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在进一步明确本课程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在教材内容安排上突出自身的政治引导和价值引领作用。

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两个部分的内容为例,这两个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教材的第五章和第六章中,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在第五章中,新教材将原教材第一节关于“道德及其变化发展”的相应内容进一步概括并调整为本章第一节第一目“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三个方面内容,将原教材第三节第一目中的相应内容调整到第一节,扩大为“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两目,将本章第一节标题确定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突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在本章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凸显了教材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在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中,新教材在本章第二节“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一目中加入了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意义及其主要内容几个方面的论述。在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及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等社会热点问题,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材中的重要指导地位,进一步反映了思政课教材鲜明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

(四)表现形式:突显时代性、生活化的话语表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实践活动结合最紧密,需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感染力”[4]。作为一门与学生生活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必须要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生活与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引导大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与文化素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5]思政课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和政策性内容的解读与宣讲上,不能与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实现教育的理想目标。新版教材注重对接社会现实与热点问题,突显时代性、生活化的表达方式,实现了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

在本次教材修订中,增加了许多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的生动案例和最新表述,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进展等等[6]。这些鲜活的案例和事迹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最新进展,展现了在党的团结带领下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续写时代发展的生动画卷,有利于引导并激励青年大学生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投身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当中;有利于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报效国家的热情,以“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献给祖国,用奋斗书写青春最靓丽的底色。除此以外,此次教材修订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教材正文内容在原来“章、节、目”结构的基础上穿插加入了许多新的以“拓展”“图说”“明辨”“习语”为表现形式的相关知识和学习内容。这些拓展性的知识内容与生活化的表达形式有机融入了正文的理论表达形式当中,将理论内容与实际生活、热点话题连接起来,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理解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同时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构成了此次教材更新的一大亮点。

三、总结与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表讲话,此次讲话对于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意义重大,学校思政课被提升到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同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在党中央和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近些年来,思政课在课程、教材、师资、保障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体化建设,取得了许多不错的成绩,也进一步引发了相关领域新一轮的研究热潮。这些新的实践进程和理论研究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也推动着“一体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21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就是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产生的创新性成果。新版教材在目标指向和功能定位上更加明确,内容呈现的系统性、逻辑性进一步增强,表现形式上更加生动活泼,生动体现了高校思政课教材建设的最新成果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最新进展。当前,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7]。“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必须要在整体布局、协同推进的基础上,分清任务、瞄准目标,在不同学段开展思政课的实际过程中找准未来改革发展的具体方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既是高校思政课课程方阵的重要一员,也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发展对于推动“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也必然会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迎来新的发展。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一体化理论课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02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06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32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0:01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环球时报(2016-07-30)2016-07-30 10:14:36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
中国火炬(2011年7期)2011-07-25 10:38:33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