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巍山文庙、书院和社学碑刻文化探析

2023-08-07 18:29谢丽华
大理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巍山文庙重修

谢丽华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文物管理所/南诏博物馆,云南巍山 672400)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古称蒙化,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诏国的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文物众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清乾隆元年被封为“文献名邦”。巍山文化遗存丰富,教育碑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些碑刻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巍山的儒学教育发展,以及西南边疆社会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巍山历史沿革和教育发展概述

巍山历史悠久,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 年)设邪龙县,隶属益州郡。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 年),在滇西置永昌郡(今保山),巍山沿袭邪龙县,改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 年),诸葛亮南征平定云南后,在滇西洱河周围增设云南郡(治所在云南驿),巍山仍设邪龙县,改属云南郡,直至魏晋南北朝(公元265 年至589 年)不变。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公元597 年),遣太平公史万岁自蜻蛉川(今永仁、大姚)渡西洱河,平西南夷,在巍山仍设邪龙县。唐朝初期,在洱海地区分布着六个比较大的少数民族部落,史称“六诏”。巍山时为蒙舍诏所在地,蒙舍诏因其地处诸诏之南,实力最为强大,故称南诏。蒙舍诏在唐王朝的帮助下兼并其他五诏,建立了南诏国。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 年),段思平讨伐杨干真,建立大理国,蒙沿唐制,属大理国,大理国中期将蒙舍川改设开南县,后期改设蒙舍镇,统领原南诏开南节度地(今临沧和思茅等区的部分地区)。蒙古宪宗七年(公元1257 年),巍山设蒙舍千户所,隶大理上万户府;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 年),立蒙化府;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 年),升蒙化府为路;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 年),降蒙化路为州,隶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 年),沿袭元制为蒙化州,封彝族左禾为土州判官(后为土知府)。明正统年间,左禾的儿子左伽袭土知州职,率部参加明军“三征麓川”之役,战功卓著,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 年),升蒙化州为蒙化府,编户三十五里,以土司左伽为“土知府”,加设流官通判。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 年),清军入云南,蒙化府知府左星海率部归附,清王朝仍命左星海为蒙化府知府。以后左氏承袭蒙化土知府直至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 年)。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 年),改蒙化府为直隶厅,辖漾濞、红岩、马街、赵州等地。1914 年,改为蒙化县。1956 年,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至今。

明代,实行军屯和民屯,大批汉族人口不断迁入,巍山文化教育发展迅速。明洪武年间在县城内建盖文庙,弘治年间创建崇正书院。清代,巍山开始创办义学,境内书院、义学和私塾并立,文风日盛。文庙至清顺治、康熙年间多次重修、增修,成为巍山各族子弟尊孔和就读的地方。从明代中叶至清代末的400 多年间,巍山共创办了书院8 所,置义学馆25 馆,设私塾100 余所。历代左氏土知府除劝勉本家族勤学应试外,还积极扶持民众入学应试,学习汉文化蔚然成风〔1〕324-325。 在文庙书院的创建、教学和重修过程中,为了记事、记功,请文化名家和高官撰立了不少碑文,至今依然留存不少,这些碑刻成为我们了解巍山教育史和民族史不可多得的“活化石”。通过文献查阅,发现这些碑文至今没有人作过系统研究。故此,笔者对此作一系统的整理研究。

二、明清巍山文庙、书院和社学碑文概述

巍山文庙、书院和社学碑文较多,现存明代碑文有《重修文庙记》(周洪谟撰)、《蒙化府重修庙学记》(张志淳撰)、《明志书院记》(李元阳撰)、《蒙化府改修泮池记》(吕岩撰)、《蒙化府改修名宦乡贤二祠记》(吕岩撰)、《新建尊经阁记》(何俊撰)等。清代碑文有《改建明伦堂》(张锦蕴撰)、《重修蒙化文庙碑记》等,现将尚存碑刻分述于下。

(一)尚存碑刻

《新建尊经阁记》,此碑立于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 年),奉仪大夫云南按察司提督学校佥事郴易何俊撰文,现存巍山南诏博物馆。碑文记述了明成化十九年,蒙化义官张聪,字仲谋,出白金千余两,鸠工集材修建校舍,鼎建尊经阁三间、贮书柜一座,建粮仓、舍田地拾数双用于供给师生饭食。并叙述了学中师友将此事记录下来的原由及仲谋继承父祖之志行善的事迹。

《蒙化府重修庙学记》,此碑立于明嘉靖丙戌年(公元1526 年),赐进士出身嘉义大夫南京户部右侍郎致仕前太常寺卿永昌张志淳撰文,现存巍山文庙。碑文记述了明嘉靖二年十月至次年七月,蒙化府左祯重修文庙,训导王振之负责修缮诸事,详细叙述了文庙殿宇的装修、装饰以及左祯的好善经术和儒学思想。碑阴为《蒙化府儒学训导王振之廪膳》,记录了廪膳生名单,共计184 人。

《蒙化府改修泮池记》,此碑立于明代万历丙子年(公元1576 年),唐进士纯阳吕岩撰文,现存巍山南诏博物馆。碑文叙述由于文庙泮池规制未精,郡人张烈文向官府建议后,府政薛希州俸金集众资,改修泮池,恢复泮池古制以达到儒学之意。

《蒙化府改修名宦乡贤二祠记》,此碑立于明万历丙子年(公元1576 年),唐进士纯阳吕岩撰文,现存巍山南诏博物馆。碑文记述了旧时名宦、乡贤二祠在启圣祠后,主管蒙化政务的吴绍周将二祠移于书院杏坛两侧。万历乙亥年,乡宦张烈文辈及庠序师生改建于灵星门内。教授传以裕、训导焦复森、杨际可等人请文于张烈文,张烈文谦虚推辞并讲述了朝廷风世励俗、司政育才兴贤的风尚。

《重修文庙正殿两庑碑记》,此碑立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 年),郡人陈禹伯宾夏甫记,现存巍山南诏博物馆。碑文叙述了由于文庙学田管事者未秉公心,致使学田多有遗失且粮重租轻,正殿两庑破损不行修补。于是众绅士向太守申领国币、向同辈借私产修葺正殿,贡生孙嗣勋出资装饰两庑。随之,管事者勾连刁佃诉讼,经臬台巡宪明断并清查隐匿田亩、租石后,将之前所借私产渐次清偿,此后慎选贤能经管学田。

《重修蒙化文庙碑记》,此碑立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 年),石屏卢錞记,现存巍山文庙。碑文大部分文字不甚明晰,从剩余可辩识的文字来看,碑文叙述了由于文庙崇圣殿逼近尊经阁、崇圣坊逼近大成殿、大成门卑隘,郡人士商议并捐资修补,文末记录了田产四至及捐资者名单。

《修建兴文书院缘引》,此碑立于清乾隆癸巳年(公元1773 年),现存巍山开南村兴文书院。碑文叙述了学泗兄弟敬承祖父之训,聚集族人修桂香阁、建忠孝楼,并设学于桂香阁之北,立祠堂于桂香阁之南,以传承先辈历代以德为先的文化传统。

《开南村兴文书院碑记》,此碑推断根据《修建兴文书院缘引》,立于清乾隆癸巳年,现存巍山南诏博物馆。碑文描写了开南村的孝道文化,引用纯阳子吕道人曾到蒙化,开南村人叩拜后题名祈禄寺、桂香阁,以此谨戒开南村人勤奋读书。

《学宫新置田碑记》,此碑立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 年),云南蒙化直隶厅同知楚雄府姚州事加三级记录六次方若麟撰文,现存巍山南诏博物馆。碑文描述学宫原置有漆庄阴阳堡学田,田租除学内香火、券金之外仅可供平日修补,无多余资金兴建校舍。恰好监生刘玉湘将借于徐翿的五百五拾两条约送入学宫,众绅士禀请后用此银两购买贡生徐翿的一块田产,不够部分方若麟添出柒拾柒两购买,并招佃民捌户免其徭役耕种,田租每年存积用于兴建校舍。

《乡会券金租粮田形碑记》,此碑立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 年),现存巍山南诏博物馆。碑文记录了清咸丰元年李府主公议拨入的各款公租,公示了学宫、书院、寺庙拨入的谷租数量、田产坐落及四至,昺冈李府主、苕乡沈府主捐银购买的谷租及田产坐落、四至,以及续买的瓦窑村饶姓田四至。

《新增乡会券金公议条程碑》,此碑立于清咸丰四年,现存巍山南诏博物馆。碑文记录了清咸丰四年公议新增的乡会券金条款,逐一列出会试、乡试、学宫、书院、优贡朝考等所拨的券金银两,陆府主、李府主捐银的情况,并表明这些条款均经过秉公妥议,体现了多寡适均、乡城两全的原则。

《券金碑志》,此碑立于清咸丰四年,现存巍山南诏博物馆。碑文叙述了昺冈李太尊即位,为解决赴试者费用困难问题,将本城各项公款除通年开支外,有存余银两拨作券金递年支领,并随即拨银分给应乡试者、应会试者。将各款公租结余部分拨入券金作为永远之资,议定每逢大比之年以四百两为率用于乡试、会试,遇谷价高时将余银存积,预备为恩科费用。

《乡饮题名》,此碑立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现存巍山南诏博物馆。碑文对乾隆三年至乾隆六年,每年受邀参加典礼的宾客名单和恩养庶老名单进行诏诰题列,并详细叙述了官府举行乡饮典礼的情况(碑文左侧刻有乾隆叁拾叁年、叁拾肆年、乾隆廿八年宾客名单,推测为后期增刻)。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蒙化厅儒学正堂加一级卢老先生老夫子德教碑》,此碑立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 年),现存巍山南诏博物馆。碑文叙述卢錞老先生为临安府石屏州人,任职蒙化司铎,因奉养尊长辞职回家。十二年后复回蒙化,修复崇圣祠、尊经阁,更新明伦堂,补齐更换祭典礼器并款置书院。碑文中对老先生的事迹进行赞誉,叙述蒙化文风益上皆由于老先生数十年施教广励学宫所致。

(二)文献有载碑文,但碑已不存

《康熙蒙化府志》(清·蒋旭纂)、《蒙化志稿》(清梁友檍纂)文献中,记载碑文但碑已不存的有:明成化年间周洪谟载《重修文庙记》、明弘治年间郁容撰《崇正书院记》、明嘉靖年间雷应龙撰《重启儒学门记》、《文庙花木记》、明隆庆年间李元阳撰《明志书院记》、明隆庆年间吴绍周撰《科第题名记》、明万历四年陈凤舜撰《贡士题名记》;清康熙年间王琯撰《修建尊经阁记》、清康熙年间张锦蕴撰《改建明伦堂记》、清康熙年间张倬撰《重修圣殿并尊经阁记》、清康熙年间刘讷撰《重修学门泮池记》、清康熙年间徐宏泰撰《育德书社记》、清乾隆年间黄大鹤撰《文昌书院碑记》。

三、明清巍山文庙、书院和社学碑文内容解读

明清巍山文庙、书院和社学碑文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对其内容进行文化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巍山的教育发展脉络,更好地弘扬巍山优秀文化。下面从文庙和书院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经费来源、左氏土司与巍山教育发展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文庙和书院建设

明清时期,巍山建文庙、书院和社学,推行儒学,讲学授课。从碑文记载可知,明洪武年间,巍山建盖文庙;明天顺年间,文庙改建制为坐北向南;明成化年间至清康熙年间,文庙多次重修和增修。明弘治年间,创建崇正书院;明隆庆年间,拓崇正书院之隙地建武侯祠,修葺书院改名明志书院。清康熙八年,创办肓德社学(南社学);清乾隆癸巳年,建兴文书院;清乾隆四十六年,在启蒙义学的基础上,增其规制,将其改设为文昌书院。

1.文庙建设

巍山文庙创建于明洪武年间,建制坐西向东。明天顺年间,教授吴宪捐俸禄买地,改建制为坐北向南。据明嘉靖丙戌年《蒙化府重修庙学记》载:“永乐中时,蒙尚为州学向震,景泰改元始升府,成化改元始易向离。”①参见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巍山金石录》,内部资料,2021 年版第13 页。明成化年间周洪谟撰《重修文庙记》载:“蒙化学在府治东,国朝洪武中创置。旧规东向,今南京国子助教吴宪,天顺中为是学教授时,捐俸市地,以拓旧规,易以南向。”〔2〕154明嘉靖年间雷应龙撰《重启儒学门记》载:“蒙学庙旧东向,天顺间正南面。”〔2〕157

明成化年间,修葺大成殿,恢复东庑,建棂星门,修缮厨库,饰先圣像,重修明伦堂、兴贤、育才二斋廨舍等。据明成化年间周洪谟撰《重修文庙记》载:“以葺礼殿,棂星门旧为民居所碍,乃世居增置,东庑为官厩所侵,宪又移檄以达,当道者移厩建庑,殿庑既备,并缮厨库及饰先圣四配像位。成化九年冬,今土官知府左瑛偕训导贺游杨遇兴,重修明伦堂、兴贤、育才二斋廨舍。并饰十哲两庑像。十六年瑛又与通判姜永赐、经历何孟浚重修明伦后堂,甃前月台。”〔2〕154鼎建尊经阁三间、贮书柜一座。据明成化二十年何俊撰《新建尊经阁记》载:“成化拾玖年秋,乃劝谕本府蒙城乡东葵里义官张聪字仲谋者,出白金千余两,鸠工集材,陶灰运甓,朽者易之,欹者正之,漫漶缺漏者,涂塈而黝垩之,殿中炉瓶铸之以铜,殿前栏干琢之以石,又鼎建尊经阁三间,贮书柜一座,五彩绚耀金碧辉煌。”①参见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巍山金石录》,内部资料,2021 年版第16 页。

明嘉靖年间,在文庙左右开辟义路、礼门。据明嘉靖雷应龙撰《重启儒学门记》载:“乃今嘉靖癸未,兵备宪副吴郡姜公龙行部至蒙,一见慨然进诸生曰:‘学之左可门路乎?’对曰可。曰:‘予也为诸生辟于是。’谓卫经历门世言镇抚蔡经受檄事事,胤命千户邸藩自洱海来监其成,遂斤地为路,毁浮屠屋为门,与旧门耦,曰义路、礼门。”〔2〕157-158对文庙殿宇重修、装修和装饰,增建房屋设置厨房、库房,置钜柜储存礼乐诸器,扩泮池、设树设石。据明嘉靖年间张志淳撰《蒙化府重修庙学记》载:“是故殿则丹楹刻龙,肇以金饰,凡瓴甋暨榱,咸斫而砻之,加密石焉。圣贤像皆更新,建龛置帷帐之类……灵星之门以木则易石,故尊经之阁设前则移后。门之东西增室三楹,则曰厨、曰库有所矣。阁之东西增室三楹,而置钜柜于中,则礼乐之器可储矣。泮池益深广,池桥益高大,而石坊有表,门之外设树,树东西设石,而骑过有禁,左劈之道故有成贤义路之表,载刻石而记之,右劈之道,更泮宫曰养士,更儒学曰礼门,俾与左适,下至周缭之垣,冈弗度,则庙学于是乎举矣。”②参见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巍山金石录》,内部资料,2021 年版第13 页。花木润色文庙,增种绿植共一百七十株。据明嘉靖年间雷应龙载《文庙花木记》载:“司训王君振之,受托左候,监督诸工匠,建诸门庑阁库,造诸乐器服,经理合宜,劳瘁备至。既成,叹曰:‘花木润色,某当任之,不敢复劳侯也。’郡人士闻风而靡,争献所有者惟恐或后,所未备者君割俸金为之,家僮一二人皆废刍荛,日事移溉,每移虽险远,君必躬临视护,朝夕督溉,弥数日无怠心,故所莳有不活者鲜矣。时始嘉靖甲申秋,今甫及期而青翠交映,馨香馥郁,入其门凉阴逼肌,清气袭人。”〔2〕161-162

明万历年间,改建名宦祠、乡贤祠。据明万历丙子年吕岩撰《蒙化府改修名宦乡贤二祠记》载:“旧有祠在启圣祠后,学官雅居,旧掌蒙政天山吴绍周,移于书院杏坛两翼,殊非从祀庙庭之意。万历乙亥,署府事文峰陈凤舜谋于乡宦晴湖张烈文辈及庠序师生,改建于灵星门内,不数月而落成,甚盛举也。”③参见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巍山金石录》,内部资料,2021 年版第23 页。改修泮池,恢复泮池古制。明万历丙子年吕岩撰《蒙化府改修泮池记》载:“皇明癸酉,诚扩典也,藩屏于前,范围于左右,树坊于中,衣冠往来于上下,以义为路、以礼为门,以衷信为行、以贞□为石,以渊深为池、以有本为水,司政教者之意至矣,数月而落成。”④参见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巍山金石录》,内部资料,2021 年版第18 页。

清康熙年间,乙亥年重修大殿,丙子年建尊经阁,丁丑年修泮池、拓地,置二石碑于门前以禁舆马,落成于戊寅季春。据清康熙年间刘讷撰《重修学门泮池记》载:“蒋老公祖以谯国名儒,来守兹土,瞻至圣见学宫废状,深虑士习委靡,文风弗振,有失朝廷培植人才至意,即出俸资,选良才,重修大殿,明年丙子建尊经阁,不数月而告成。丁丑又命署经历段绂鸠工,垒壁浚池,拓地二丈余,树门于旧小石坊外,用阑干卫池,仍覆以瓦,徙二石碑于门前以禁舆马。”〔2〕176清康熙年间张倬撰《重修圣殿并尊经阁记》载:“太守自分符蒙化,善政班班可考,其大者捐修圣殿以育群才,重建尊经阁以敦雅教。”〔2〕175康熙年间王琯撰《修建尊经阁记》载:“郡守蒋君闇庵者,幡然大易乎俗吏之为,莅政甫几乎一载,而种种善政蒙府同舌而贤之,猗与休哉!余闻之喜不假寤者阅数日也,顾其间重修尊经阁一事,尤为识致治之大体,明敷政之先务者矣。”〔2〕173改明伦堂为启圣祠,新建明伦堂于启圣祠右侧。康熙年间张锦蕴《改建明伦堂记》载:“圣庙之失叙,慨然以厘正为己任,爰议明伦堂为启圣祠,授之廨翼其左,毁伪镇署建明伦堂,以训导之署翼其右。”〔2〕174

清乾隆年间,乾隆五年重修文庙正殿及两庑。据乾隆十五年陈禹伯、宾夏甫撰《重修文庙正殿两庑碑记》载:“自乾隆五年正月,兴工括地,拆毁推垣,开辟筑几,鸠工庀材,同事无不竭力鞭心。至八月,大殿始成。次年冬,愙棂台阶悉备,约费千金有竒……至壬戌春,两庑竣兴,正殿互相辉映,约费五百余金。”①参见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巍山金石录》,内部资料,2021 年版第22 页。乾隆三十九年,从大成门起重修,拓宽间距,增修正殿、两庑及祠堂。乾隆四十四年《重修蒙化文庙碑记》载:“崇圣殿逼近尊经阁,崇圣坊过□,大成殿又□大成门卑隘……有志焉商之□人士谓,先自大成门始,爰鸠工庀材□□□拓□□□□□□元门□□聚□□正殿。”②参见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巍山金石录》,内部资料,2021 年版第20 页。乾隆四十六年《德教碑》载:“崇圣祠逼近尊经阁兼排坊俱旧,遂鸠工度材,渐次落成。至于祭典礼器,年久渐敝,则为之更新,缺者补之光彩夺目,近又款置书院及更新明伦堂。”③参见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巍山金石录》,内部资料,2021 年版第30 页。

2.书院建设

崇正书院。明弘治年间,蒙化巡抚胡文光在西北隅改浮屠创建崇正书院。据明弘治年间郁容撰《崇正书院记》载:“是年冬蒙郡以缺官署事请命于巡抚,都宪陈公、巡按侍御林公,咸推文光往摄之,文光视篆甫三月而政通人和,百度克举,乃见学宫湫偪,无以豁诸生心目,慨然欲别为书院处之。顾城中地无相当者,天佑斯文,默弼其鉴,爰得浮屠废寺于附郭西隅,厥位向阳,山川环带,遂称薙芜秽葺而大之,因其殿肖宣圣燕居之像,又籍其田拾陆亩之入,以充岁时释奠。既诸生束修之需……名曰崇正书院。”〔2〕156-157

明志书院(原崇正书院)。明隆庆年间,拓崇正书院之隙地建武侯祠,修葺书院改名明志书院。书院规制备齐修葺完成后,升讲堂,布师席,讲学授课,诸生从者如云。据明隆庆年间李元阳撰《明志书院记》载:“规制既备,合而门之曰明志书院。于是蠲吉肖候之像而修其俎石,诸生从者如云,公乃升讲堂,布师席,以平日所闻于师者铺张而扬厉之,诸生抠衣问难,公亦亹亹忘倦,自是盖朝往而夕忘归焉。环桥门而观者召立堂下,告以孝弟,众日益集,则申乡约以教之,鸣歌钟咏风雅,顿使四境之内,蔼然兴弦诵之风矣。”〔2〕160-161

兴文书院。清乾隆癸年间,修建兴文书院。据清乾隆年间《修建兴文书院缘引》)载:“葢闻列祖相传延绵世系,绍闻衣德,毋坠厥声言继述也,泗自朂泗且特为族人朂矣,忆昔高曾一二兄弟,迨数传而后支繁泒颗,迺祖迺父虑及子孙之愚也,或昧本源之地连训之下,谓泗等曰,自古国有庙而家有祠者,盖以动木本之思,发水源之念,使有亲知爱有长知敬焉,先人有志也而未逮矣,尔曹其朂诸泗等敬承祖父之训……修建但期于后或有所籍,而前有所承,后有所开焉,耶聊以释祖父之忧。”④参见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巍山金石录》,内部资料,2021 年版第36 页。

文昌书院。清乾隆四十六年,在巍山古城东南隅启蒙义学基础上,增其规制,改设为文昌书院。据清乾隆年间《同知黄大鹤新建文昌书院碑记》载:“宋公广文卢君已得文昌宫旧地,辟而大之。郡同志又复踊跃以襄其成,予分俸钱,别其阃奥,饬以堂阶,饰以穿楹,辉以丹垩,浚以池,垒以桥,又命典守者莳以花植,以柳辉映于其间。不二年而绛帐之堂,披雪之舍,薪火之室,息之楼,井然可观,地虽就而学之资仍未之裕也。矛复偕董事诸君多方筹画,益以薄俸得谷租百石余,教者薪水之需,学者纸烛之费,于是延师释奠,鼓箧授经。”〔3〕137

3.育德社学(又名南社学)

清康熙年间,将明代广西左江道兼提学道宣廷式住宅故居改建为育德社学。据康熙八年徐宏泰撰《育德书社记》载:“育德书社者,蒙阳太守张公捐俸独成,以造士者也……欧文忠有言:‘学校王政之本,古致治之盛衰,视文学之兴废。’太守为此,治与古合……诚如是也,斯社且将与鹿洞、鹅湖、考亭、岳麓并传也已。”〔2〕176-177

除上述碑文所记文庙、书院和社学的修建外,据《蒙化志稿》(清梁友檍纂)记载,明代崇祯年间建育英社学(又名北社学),历代有增修。清光绪元年,在原玉皇阁旧址上创建文华书院。这些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在巍山古城内遗存至今。

(二)师资队伍建设

据《蒙化志稿》(清梁友檍纂)卷十九职官志载,明清时期巍山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缺略居多,按旧志及采访所得者,计109 人。其中,明学正1 人,明教授22 人,明训导20 人;清教授35 人,(康熙年7 人,雍正年2 人,乾隆年9 人,同治年2 人,光绪年14 人,宣统年1 人),清训导31 人(康熙年5 人,雍正年3 人,乾隆年14 人,同治年2 人,光绪年7人)。志书中除少数人外,其余大部分人员载有出处,有四川、贵州、广西、浙江、江西、昆明、宁安、大理、楚雄、澄江、通海、罗平、蒙自等地的举人、贡生、监生〔3〕167-169。

从碑文资料中可见的教职人员有:明代训导王振之、杨际可、焦复森、贺游、杨遇兴,明代教授传以裕、刘宜春、王君用。清代训导黄士俊、唐际昌,清代教授卢錞、朱正邑、赵静、杨席珍。这些教职人员中,清代教授卢錞,字振声,临安府石屏州人,乾隆年间进士。乾隆四十六年《德教碑》赞誉卢錞博涉群书,品性笃孝友爱,任职蒙化司铎(掌管文教),课试之余谕以孝弟,施教数十年来郡中文风益上,皆为老先生广励学宫所致①参见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巍山金石录》,内部资料,2021 年版第30 页。。明代天顺间教授刘宜春,据《康熙蒙化府志》载,富于著作,名重当时,蒙人仰重,去后益思〔2〕111。

(三)办学经费来源

1.置学田

蒙化府学文庙自明代创建以来,有绅士捐置学田。从现存碑刻资料看,置有阴阳堡戚庄二区,据清乾隆十五年陈伯禹、宾夏甫撰《重修文庙正殿两庑碑记》载:“郡学宫建自前明,至今历有年所,前绅士公捐置有阴阳堡戚庄二区,以备修葺费……有事修造可应燃眉之急,无事积贮以待不时之需。”②参见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巍山金石录》,内部资料,2021 年版第22 页。还捐置有城北茨芭村一带,据清乾隆四十四年《重修蒙化文庙碑记》载:“田二十私东至大埂南□□至茨芭北至……用作香火之费。”③参见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巍山金石录》,内部资料,2021 年版第20 页。

清道光九年,学宫新置学田,坐落挖钟村至甸尾厂一带。清道光九年方若麟撰《学宫新置田碑记》载:“众绅士禀请追缴,杜买得贡生徐翿田壹区,原租叁拾伍石价银陆百贰拾两,余不敷者,麟添出银柒拾柒两,又恐年远而荒也,为招佃民捌户免其徭役,俾无害于耕后之,执事须实心,奉行将此租息递年存积,岁修则动用两庄,兴建则开费积谷,庶堂殿常新永无倾圯之患矣……田壹区,坐落挖钟村两岔河,东至山脚小河,南至左家田坎子,西至周家田,北至山脚大路,原租叁拾伍石,随纳甸尾里秋粮壹石柒斗伍升伍合,四至内有罗姓田肆坵。”④参见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巍山金石录》,内部资料,2021 年版第28 页。

2.拨券金

蒙化府公署将各项公款除通年费用开支外有存余银两拨作券金,将田产公租作为券金,拨入学宫、书院,其一作为学校的膏伙费,支持学校运转;其二发放给在校生膳食津贴;其三发放给参加乡试、会试的学生。如《蒙化志稿》载:“明初,诸生无不廪食于学。洪武初,令在京府学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日给廪膳,听于民间选补……每岁春秋仲丁,率诸生行释奠礼。又复设书院义学等,厚其廪饩以培养之。”〔3〕129清咸丰四年《券金碑志》载,李太尊亲自到书院会课,询及学生寒困者多、赴科者少,心生怜悯,随即公议拨入蒙泉书院银四百一十两,其中应乡试者共分银二百六十两,应会试者共分银一百五十两。又将本城各款近年新置之租拨作券金共一百三十一石一斗,契约交管事记录立案。苕卿沈公祖将所拨书院膏伙费银五十两、捐银一百五十两共二百两连所拨公租价银合并分发给学生。李府主、沈府主捐银置田租,券金内所拨所值之租共一百六十二石六斗合并三年所得之租银,议定每逢大比之年以四百两为标准,乡试酌分银两百六十两,会试酌分银一百十四两①参见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巍山金石录》,内部资料,2021 年版第27、28 页。。

蒙化府还通过公议乡会,讨论分发券金拨付数额,并进行公示。学宫、书院每遇乡试送券金,优贡朝考者、乡会试者拨送券金,所拨券金系秉公妥议、多寡适均、乡城两全。据清咸丰四年《新增乡会券金公议条程碑》载:“一公议会试券金,每科开除银壹佰肆拾两,乡城均分,如会试仅叁人以下,照旧每人叁拾两。一学宫旧例,每遇乡试送券金,银贰拾两,今以学宫拨入之租,每科分拨银贰拾两,连李沈听主新捐田租,每科发银壹百两,乡城一体均分。一书院旧例,每遇乡试以膏火拨送券金,银叁拾两,连今在城九约半各项功德拨入租石,每科发券金银壹佰陆拾两,在城九约半均分。一拔优贡朝考,每人各送券金银拾两整。一三年一科,除乡会试照前开除外,下余银两添制产业,如遇□恩科无庸制产,余银多者照正科开除,余银若少乡会试俱照数酌减。”②参见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巍山金石录》,内部资料,2021 年版第26 页。

3.捐资助学

学校的修缮费用除使用田租、券金外,多由地方官员、士绅捐资而成。

文庙的修缮,如明代天顺年间,教授吴宪捐俸禄买地,改文庙建制为坐北向南。明成化年间,蒙化义官张聪字仲谋,出白金千余两,鸠工集材修建校舍,鼎建尊经阁三间、贮书柜一座;土官知府左琳、巡检左晏、蒙化指挥使、同知等人出资修葺大成殿,恢复东庑,建棂星门,修缮厨库,饰先圣像,重修明伦堂、兴贤、育才二斋廨舍等。明嘉靖年间,文庙增种绿植,郡人士争先恐后捐献花木,官员出俸金购植买,在文庙各殿宇前增植柏树、槐树、桂花、冬青、松树等绿植,共一百七十木。明万历年间,府政薛希州捐俸金集众资,改修泮池,恢复泮池古制。清康熙年间,蒙化府太守蒋旭捐资修葺圣殿,重建尊经阁;蒙化公署杨简庵捐俸易明伦堂为启圣祠,改建明伦堂于祠右。清乾隆年间,众绅士向太守申请领国币六十两、向同辈借私产质以充用修葺正殿,贡生孙嗣勋出资五百余金粉饰庄严两庑;前郡人士自大理集资捐银,调整文庙建筑规制。

书院、社学的修建,如明隆庆年间,蒙化府通判吴绍周捐出俸禄,左氏土官、乡缙绅及好义者以私钱助费,拓崇正书院之隙地建武侯祠,修葺书院改名明志书院。清康熙年间,同知张善化捐俸改建南社学。

明代,绅士捐置田产阴阳堡戚庄二区。成化年间,蒙化义官张聪字仲谋,舍田地拾数双以给师生之会馔,建粮仓以贮稻梁。清代乾隆年间,绅士捐置田产坐落城北茨芭村一带。清咸丰年间,昺冈李府主捐银置买谷租二十石零八斗,坐落瓦窑田;苕乡沈府主捐银置买谷租十二石五斗,坐落苏阳村;五官邑张姓田,李、沈府主捐置田租拨作券金用于乡试、会试。

(四)左氏土司与巍山教育发展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 年),巍山沿元制设蒙化州,明王朝“以土官治土民”的政策,推行土司制度,任命彝族首领左禾为土知州判官。彝族左氏土官为世袭土知府,兴起于元代末期,强盛于明朝至清朝中期,至清末走向衰落,历时500 多年。其中在明、清两代共承袭17 代,历任18 人,延续514 年,是云南承袭土司职位时间最长的土府之一〔1〕127。左氏土司在家族管理和区域治理中,充分利用儒家思想推进家族和区域文化发展,积极参与文化教育事业建设,改善民众教育条件。如扩建学宫、建学堂,让民众接受儒学教育,鼓励民众参加科举考试,外出做官〔4〕。

明嘉靖年间张志淳撰《蒙化府重修庙学记》载:“曩守祯当遣使来问乐,则贤之日,训导振之复遣弟子登仕持状来告庙学之成而征记,则又贤之。”③参见政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巍山金石录》,内部资料,2021 年版第13 页。左桢,又名左正,蒙化世袭土知府,嘉靖年间捐资并组织重修了文庙,学识渊博,他与四川新都状元杨升庵、大理文人李元阳、本府文人朱光霁等相交甚厚〔5〕36。明成化年间周洪谟撰《重修文庙记》载:“大成殿庑卑隘且圮,宪与前土官知府左琳、巡检左晏,蒙化指挥使葛升、杨杲、杨能,同知张武、施瑞,佥事周辅,镇抚百户冯福、周清,及诸耆老高旻、王诊各出资相事,以葺礼殿……成化九年冬,今土官知府左瑛偕训导贺游杨遇兴,重修明伦堂、兴贤、育才二斋廨舍。并饰十哲两庑像。十六年瑛又与通判姜永赐、经历何孟浚重修明伦后堂,甃前月台。数十年间,赖诸君子时加葺理,以致完美。”〔2〕154左宴是巍山左氏第五世土官厅伽的嫡子,喜好诗书,不骄于富,尤好老子,因号守元,正统间,率兵参加王骥三征麓川,以功授浪沧江巡检,敕授登仕郎。左琳是巍山左氏第七世土官,明天顺年,世袭蒙化府知府,诰授中宪大夫。左瑛于明成化年世袭蒙化府知府,诰授中宪大夫。在左氏土司大力支持下,巍山文教事业得到了大发展,明清时期人才辈出〔4〕。

四、明清巍山儒学教育的历史地位及社会影响

从学校建设体系来看,修建文庙、书院和社学,是地方统治者左氏土司在区域治理中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文庙自明洪武年间创建后多次重修、扩建,建筑规模宏大,中轴线上依次设泮池、石桥、棂星门、大城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尊经阁等;东西二侧有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兴文祠、承祭斋、学官署、射圃等。境内建设众多书院、义学和私塾,《蒙化志稿》载:“蒙化义塾,旧设一十三馆……房舍田租罔弗备。”〔3〕137-138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地方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推崇密不可分。在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政府资金除全年开支外均作为券金拨入学校,并置办学田,田产公租也作为券金,支持学校运转。对进入学校的在校生提供膳食,对参加科举考试者提供路费和生活补助。可以看出,地方政权对儒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从碑文撰写、书丹、篆额来看,多由职位较高的官员或教育名家负责,由此可知巍山儒学教育在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如明嘉靖丙戌年《蒙化府重修庙学记》,由赐进士出身嘉义大夫南京户部右侍郎致仕前太常寺卿永昌张志淳撰文,赐进士文林郎淛江道试监察御史郡人雷应龙书,赐进士从仕郎工科给事中前翰林院庶吉士太和杨士云篆。张志淳(1457—1538),明代文人,字进之,号南园,云南保山隆阳人,世称张侍郎。明代中期名臣、名士。张志淳是明代云南最为著名的学者,其代表作《南园漫录》,是明代云南学人唯一入选《四库全书》者。雷应龙(1484—1527),明正德进士,蒙化府人,正德九年(公元1514 年)考中进士,两年后,朝廷授予他福建莆田县知县一职。他在任期间,“询隐励操,以古循吏自期”,自励效仿儒家奉公守法的规范约束自己。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 年)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嘉靖五年(公元1526 年),任两淮御史。雷应龙重儒崇文,一生忠于职守,刚直不阿。《明吏》里郎中张志淳称他为“真御史”〔5〕45-47。杨士云(1477—1554),明代学者、文学家,字从龙,号弘山,大理喜洲人,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 年)应云南乡试中举,获第一名解元,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 年)丁丑科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后转给事中。为人刚直,关心人民疾苦,潜心钻研经史,对文学、史学、经学、天文学都有很深的研究,著有《黑水集证》《郡大记》等书。

从人才培养来看,由于儒学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明清时期巍山先后培养出进士23 人,文举人220 人,武举人30 人,岁贡、恩贡、选贡等贡生550 多人。清乾隆元年,巍山被封为“文献名邦”。郡丞孙必荣,江苏江宁人,监生,时任蒙化府掌印同知,清乾隆元年孙必荣率士绅在巍山县城北门外建文献楼,并亲自题书牌匾,于北面屋檐下悬“文献楼”匾,南面屋檐下悬“文献名邦”匾〔6〕。当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员,大多进入仕途,到四川、浙江、贵州、广东、山西等全国各地,任同知、御史、知县、训导、教谕、学正、教授等职。例如张烈文,别号晴湖,嘉靖癸丑进士,任浙江嘉兴县知县,为官清廉洁,后升南京户部湖广司主事,北直井陉兵备道按察司副使。《张晴湖先生生祠》中载,在任浙江嘉兴县县令时,“百姓爱之,如赤子之恋慈母”,为他建立了生祠,“以展没世不忘之恩”〔5〕54。朱玑,明成化丁未进士,任南京大理寺评事、寺副、寺正,体恤百姓,为民平反冤案,明孝宗给朱玑的敕书中写道:“辩已具之狱而不狃于成,审未用之刑而求免于悔”,后升任四川按察司佥事、贵州副使参政、贵州按察使司按察使〔5〕42。张锦蕴,字允怀,清康熙年间贡生,任景东府训导,学识渊博。任职期间,对四书教学颇有研究,注重文化传播,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和敬重。康熙丁未年间,参与了《云南通志》的修纂工作,协助蒋旭完成了《康熙蒙化府志》的编修〔5〕72。还有朱光霁、左重、张端亮、姚建中等等均为国家或地方事业做出贡献,不胜枚举。

从社会影响力来看,巍山通过行之有效的儒学教育,儒学文化逐步居于当地文化主导地位,儒家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在社会各阶层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左氏土司作为地方少数民族统治阶层,主动接纳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文化,积极效学汉儒,注重礼仪教化。明清两代左氏出进士3 人,举人8 人。家族中人文林立,例如左明理“究心诗学,不辞功苦,题咏甚富”,左正“能文翰,工诗书,有魏晋风,好善高洁,礼士崇文”〔2〕142-143,左世瑞“持躬雅杰,好士崇文,兼工书画”〔7〕,左正之子左文臣、左文彖也都是云南土官中的文才名士。在《康熙蒙化府志》、乾隆《续修蒙化直隶厅志》中,还存录有近三十篇左氏家族成员的诗文作品。左土官及其家族成员通过儒学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和政治素质,对巩固族权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会治理中,左氏土司以文治政,实施各项教育措施,少数民族弟子入学“读书、识字、习礼、明义”,达到了“开化夷民”的目的。巍山少数民族通过儒学日臻文明,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儒家礼仪”为核心逐渐转化,呈现出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尊师重教、尊贤敬老的良好风尚。明清时期的巍山儒学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化效果,境内儒家思想上下相承,社会安定团结,各民族间文化得到较好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西南边疆的长治久安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猜你喜欢
巍山文庙重修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文庙开笔大典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巍山喜迎60华诞
巍山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