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研究

2023-05-26 03:39段文婷
大理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艺观文艺理论文艺作品

段文婷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在新时代,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尤其是习近平文艺思想,是国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对于进一步凝聚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宣传教育更多仅面向文艺工作者和艺术院校学生,较少触达普通民众和大学生。

广义的数字时代即网络时代、信息时代,主要指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由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引发的人类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20 世纪50 年代,以计算机革命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开启了人类的数字化进程。20 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人类社会真正迈入数字时代。1995 年,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提出“数字化生存理论”,认为“我们已经进入后信息时代”〔2〕。新世纪以来的数字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2016 年,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提出“我们当前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3〕。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信息传播方式由单向传播为主向低成本的、可移动的及时反馈互动传播方式转变,加速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增加了复杂度〔4〕。由此可见,我国正处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正是全球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快速革新的时代,这导致我国的信息传播环境更加复杂,网络文艺虽然得到极大发展,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大学生是网络文艺的主要受众群体,由于其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失去价值判断力和意识形态定力,受到负面思潮影响,消解正向的价值观。并且,由于数字时代文艺的创作方法和艺术形态产生较大变化,大学生不再只是文艺的受众群体,更成为重要的传播主体,甚至是实践创造的主体。因此,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立场、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的方法非常必要。习近平文艺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文艺发展和文艺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在新时代,要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育,尤其是习近平文艺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抵御负面思潮的冲击,提升数字素养和文化自信,成为构建良好网络生态的中坚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心聚力。

一、数字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现实际遇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现状,本文采用发放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主要调查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了解情况、文艺审美情况、文艺活动和创作的参与情况等。本次调查使用问卷星,通过互联网面向全国大学发放问卷共207 份,回收有效问卷189 份,参与的大学生所在院校涵盖985/211 高校、普通一本高校、普通二本高校和职业院校,所在地区涵盖全国26 个省和直辖市,覆盖面较广,调研结果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现状。此外,本文还从问卷中随机选择了2 名大学生,并联系到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政部门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家长共8 人进行访谈。

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分析后发现,目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大部分学生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文艺理论相关知识,但掌握程度比较浅,从专业来看,文学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的机会更多。第二,大多数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了解程度偏低,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内涵了解不全面。第三,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容易受到作品中正面价值观影响的大学生偏少,而容易受到负面价值观影响的学生偏多。第四,大多数学生参与过文艺活动和文艺创作,认为这些活动和创作对其形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具有一定作用,并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文艺创作指导比较重要。

(一)大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教育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对当下社会文艺现象和文艺活动的总的观点和看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有重要影响,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据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学生比较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育。有76.72%的学生表示在马克思主义基础公共课上学习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相关内容,但总体上掌握的程度较浅,学习不够全面,还有23.28%的学生表示未学习过相关内容。调研结果还显示,在学习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的学生中,文学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多27.81%。因此,文学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此外,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访谈中表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可能是更高层次讨论的问题,但本科生的思政课内容不会特别深,因此较少涉及相关知识。总体来说,高校大学生普遍缺少获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育的途径。

(二)大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情感共鸣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能帮助人们掌握文艺的本质、规律,纠正思想偏误,提升艺术鉴赏水平,自觉选择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作品。但调研发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了解程度偏低,“一般了解”“了解一点”“不了解”的比例占65.61%,“非常了解”“很了解”仅占34.39%,并且各项比例在“文学艺术类专业”和“非文学艺术类专业”中差别不大,说明尽管文学艺术类专业学生有更多机会能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但其知识掌握程度与其他专业学生基本相当。另外,部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内涵了解不全面,认为内涵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社会生活服务的创作本质”的平均仅有67.01%。

调研结果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学习得不够扎实,对于文艺的理解通常仅停留在作品的感官欣赏层面,很少有学生深究文艺背后的价值理念和思想内涵,因此不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也就不容易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然而,在数字时代和泛娱乐化的大背景下,网络文艺作品良莠不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薄弱,会导致其难以分辨和主动选择优秀的文艺作品。

(三)大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价值定力

在数字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紧密,传播更加快速和便捷,我们既要通过文艺作品与世界对话,在全球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又要警惕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大学生处在心智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思想活跃且变化较大,好奇心和猎奇心较重,喜欢追求新鲜、刺激、个性化的事物,缺乏价值定力,面对数字时代的信息多样性和环境复杂性,容易“随大流”,受到多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冲击。调研发现,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容易受到作品中正面价值观影响的大学生偏少,而容易受到负面价值观影响的学生偏多。对于作品中传达的正面价值观(例如主旋律电视剧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奉献、诚信等精神)只有47.62%的大学生认为“深受鼓舞和感动,激发了我的正面情感”,36.51%的学生认为“被剧中人物感动,但不会对我造成实质影响”,15.88%的学生认为“没什么感觉”和“宣教意味过强,有点反感”。对于作品中传达的负面价值观(例如影视剧中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仅有43.39%的学生“能够清楚地分辨文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不会受负面思想影响”,35.4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时会受负面思想影响”,有12.70%的学生无法判断负面观念对自己的影响,8.47%的学生认为影视剧中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没有问题。

调研结果表明,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欠缺坚定性,对于主流价值观缺少强烈的认同感,并且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容易受到负面思想的误导。文艺观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艺术选择和审美倾向的作用,当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相对薄弱,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容易丧失对文艺作品的辨别能力,被负面思想影响。

(四)大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实践行动

在数字时代,网络创新了文艺创作方式和表现方法,大学生不仅是网络文艺的主要受众群体,在生活中也广泛参与着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和文艺创作。调研发现,有78.84%的大学生参加过学校或社会组织的文艺活动,其中参与“集体观看红色电影或主旋律电影”“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影评大赛或影评活动”的人最多,分别占62.42%、46.31%、40.27%。参与过文艺创作的学生有67.20%,其中创作“小说”“短片和短视频”“绘画”的人最多,分别占45.67%、40.95%、37.80%。

但是,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大学生的文艺实践往往是偶尔的、浅层的,创作的内容也容易偏向于个人思想情感的表达,或出现过度娱乐化倾向,缺少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的关照。在文艺活动中,学校或社会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教育和引导也比较缺乏,在调查“参与文艺活动是否有助于自己形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时,只有23.49%的学生认为“有较大作用”,46.31%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8.86%的学生认为“有一点作用”和“没有任何作用”。而调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文艺创作指导是否重要”时,有71.56%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和“重要”。这表明一些大学生还是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于指导文艺创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比较欠缺理论指导和实践行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较难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二、数字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现状的多维成因

从调研结果上看,部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价值定力、实践行动相对缺乏。然而,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由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蕴含内容具有复杂性,通常很难通过自学来自主生成,需要外部动力和内在情感共同驱使,才可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因此,造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现状的原因主要还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引导不足。本文结合问卷和访谈的结果,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成因进行具体分析。

(一)学校层面:文艺观教育的普遍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各个方面。文化特别是文艺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并且是潜移默化、利于接收的,好的文艺作品中往往包含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层次表达,是便捷且具有亲和力的教育介体。

但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教育普遍缺失。第一课堂的教学理应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重要途径,然而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专门设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的较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部分教师因为自身理论水平不足或者不够重视,也较少讲授文艺理论的知识。通过访谈,一名思政课教师表示“我在授课时会加入一些影视作品给学生举例,例如通过对比中美的科幻电影来分析中美意识形态的差异,但是并不会直接给学生讲文艺理论”。一名辅导员表示自己在给学生上思想政治通识课时,由于自身理论水平不足,只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加以引导,不会涉及太多理论,并且由于自己并不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知识,因此上课过程中也不会讲授相关内容。

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宣传教育本应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高校对于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价值观导向作用重视还不够。虽然高校会组织重大的文艺活动,例如纪念抗美援朝书法展、喜迎二十大画展等,但这类活动往往比较注重展示作品本身,缺乏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进一步宣传教育。

第三课堂的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教育通常主要集中于日常生活和学习风气方面,对于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几乎很少涉及。同时,高校辅导员由于日常工作繁杂,往往不够重视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也就相应减少了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机会。“我们会在假期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抗疫电影,但是看完就让学生回宿舍了,不会组织讨论,更不会讲理论。”一名高校辅导员说:“我平时工作挺杂的,跟学生谈心谈话的时间其实挺少的。”此外,有些辅导员自己就是泛娱乐文化、网络亚文化和追星文化的参与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带有一些错误的引导。

(二)家庭层面:文艺观引导的严重不足

1.父母缺乏对子女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父母的马克思文艺理论知识普遍比较欠缺,除非父母知识文化水平较高,或者自身学习的是文学艺术专业,否则很难深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相关内容,也很少有意识地学习了解相关知识。笔者访谈了两名大学生家长,二人均表示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并未对子女进行过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此外,在数字时代,尽管父母对互联网的接触比较频繁,但他们的数字素养普遍不高,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文艺,自身也很难分辨。因此,当代父母相对缺乏教育大学生如何适应数字时代、如何具备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能力。

2.父母缺少对子女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引导的意识

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父母往往还是比较注重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但是容易忽略文艺观教育的重要性。当两名受访家长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内涵之后,一名家长表示:“我认为这个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当代大学生是‘网生代’,时时刻刻离不开手机,随时随地能接触到各种网络小说、网络剧。但是目前的很多网络剧脱离生活,容易让他们沉迷在虚幻的想象中,忽略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一些不劳而获、物质攀比的不良思想也会对他们造成负面影响。”另一名家长也认同需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他表示自己和孩子偶尔会一起讨论文艺作品,但很少深入到理论知识层面,他认为理论教育主要还是要靠学校。当父母自身不具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知识时,对子女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引导往往也是不自觉的,缺乏主动引导的意识和能力。

3.父母与子女缺乏良性沟通会影响文艺观的教育

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和思想健康的影响更加直接、广泛和深远。然而在很多中国家庭中,存在父母与子女缺乏良性沟通的情况,甚至家庭关系紧张,不仅使得大学生缺少家庭支撑,更是让家庭教育难以发挥作用,也影响了文艺观的教育。一项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从家庭方面来说,主要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5〕。大学生群体的心智不够成熟,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压力,并且缺少社会支撑和心理支撑,他们会更容易选择将网络虚拟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情感投射和不良情绪的发泄出口,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也更容易被网络文艺中的不良思想所影响。

(三)社会层面:文艺观传播的价值偏移

21 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文艺作品在叙事内容、表现手法、艺术观念等方面受西方文艺作品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进入数字时代后,网络催生出新的文艺形态,例如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短视频等,内容呈现出非线性、解构性、碎片化、游戏化等特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0.26%的学生认为新形态的网络文艺让“文艺产品更丰富,选择更多”“网络观看很便捷”;60.85%的学生认为“网络文艺中也有很多高质量的作品”;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对网络文艺持负面态度,各有24.34%、25.93%和24.87%的学生认为“网络短视频加剧了焦虑情绪”“网络文艺作品大多制作质量很差”和“碎片化、游戏化叙事消解了宏大叙事文艺作品的严肃性与艺术性”。

我国网络文艺市场日渐繁荣,但是部分网络文艺过度追求商业价值,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人物塑造等方面一味地迎合大众审美,内容情节脱离现实生活,人物缺乏真实性,价值取向也传达出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不良社会思潮。短平快的制作方式加剧了浮躁焦虑的社会心理,消解了宏大叙事文艺作品的严肃性和艺术性,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情感造成错误引导,在青年群体内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发挥文艺作品对人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此外,我国目前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播主要集中在主旋律影视剧和文艺晚会中。但实际上,要让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而服务,就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大众化,不应仅仅在主旋律的作品中体现,而应当加入到更加广泛的文艺类型中。

三、数字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水平的提升路径

大学生作为网络文艺主要的受众和传播群体,是构建良好的网络文艺生态的中坚力量。因此,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三位联动立体格局,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教育提供主要力量和良好环境。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配合、加强反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政治立场和思想意志;要形成良好的数字素养,在互联网中学会分辨和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以及负面社会思潮;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常欣赏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备的优秀文艺作品,例如获奖的、高评分高口碑的影视作品,不要盲目跟风,只看高流量的内容;要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文艺创作实践,站稳人民立场。

(一)学校层面

学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落实“三全育人”,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优势,并加强家校协同,做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教育工作。

1.加强理论教育,占领“第一课堂”阵地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曾经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6〕文艺创作是人类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活动,审美和艺术应该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的。换句话说,人对于美的判断,应该以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根本依据,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途径,高校和教师应当提高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的重视程度。

首先,学校应适当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加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板块,让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以及习近平文艺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引导大学生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能正确分辨和选择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文艺作品,并且通过分析热点网络文艺或现象,自觉端正政治态度,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其次,要加强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讲好理论知识,通过思政课教学,使得大学生获得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育;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选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加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形式,让思政课“活起来”。

2.举办文艺活动,拓展“第二课堂”领域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的根本属性是审美意识形态性,文艺的艺术性和导向性应相互补充、共同联手〔7〕。因此在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将文艺的艺术性与导向性相结合。高校团委是大学生进行文艺交流的重要组织单位,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让大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认识和应用。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和主旋律电影,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组织文艺晚会和比赛,日常性举办新时代影评大赛、短片大赛等。在活动中,指导老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看问题,既要体现社会真实写照,又要敢于进行艺术创新;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察文艺思潮、剖析文艺现象、分析文艺作品的创作理念,进行有针对性的鉴评。

此外,还可以指导大学生开设公众号、视频号,运用新媒体来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优秀网络文艺作品,传递正能量的文化理念。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学院和党团组织开通了自己的官方账号,采用图文、H5、视频等方式,开展主题教育、组织党史学习,很多内容形式新颖,具有强烈的传播力。例如共青团中央的视频账号经常发布自制的正能量短视频,易于被大学生广泛接受,这也成为网络思政别开生面的重要现象。

3.落实谈心谈话,巩固“第三课堂”教育

在数字传播、网络文艺的掩饰下,这种渗透更具有隐蔽性、模糊性、欺骗性,更需要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加以辨析。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教育应当深入到其日常生活中,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最长久的陪伴者和灵魂的工程师,应当经常与学生谈心谈话,了解其思想情感。辅导员还可以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分析热点的网络文艺问题和现象,引导大学生在欣赏网络文艺时,注意鉴别文艺作品中蕴含的价值观,认清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数字素养,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网络言论,正确表达自己的文艺观以及对文艺作品的评论,要注意个体的言论对于社会心理和舆论思想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家庭层面

1.营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学习氛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家庭是其成长的根基和土壤,家庭的物质条件和思想氛围对他们的影响较大。父母是大学生最亲近的人,对其社会角色的塑造意义非凡。因此,父母应注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子女的影响,主动营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学习氛围。父母应当意识到,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只有学业和就业,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同样非常重要。而文艺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帮助子女提升文艺素养、数字素养,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尽管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父母不可能从文艺理论方面进行教育,但可以引导子女关注正能量的文艺作品,还可以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间接对其文艺观产生导向作用。例如培养子女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断拼搏的精神等,可以给予他们内在价值判断的正向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形成自主判断的能力,从而自觉抵御负面思潮的影响。

2.家长应当身体力行、垂先示范

恩格斯在《神圣家族》里指出,文艺应该具有歌颂无产阶级的时代张力〔8〕。尽管当前中国网络文艺作品的主流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数字时代,网络传播的特性让文艺产生了更加丰富和细分的种类、题材、类型,传达的价值观也比较多元。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娱乐时间通常有所交叉,为了能引导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父母应当注意自己对于数字媒介和文艺作品的使用和选择,可以带领孩子一同观看优秀的文艺作品,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带给孩子正能量的价值观教育。如果家长只观看娱乐类短视频或缺乏思想性艺术性的影视剧和节目,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子女的选择和价值取向。

3.关注子女心理,增进家校协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但经济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直接的,他指出“要了解某一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9〕。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在文艺选择中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是经济基础作用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必不可少的一个“中间环节”〔10〕。大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选择与判断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他们选择怎样的文艺作品,能够体现其自身具备怎样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状况等。因此,家长应当加强与子女的良性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变化,并能在其需要帮助时提供教育引导和家庭支撑,避免其沉迷网络世界,受负面思想影响。学校也应常与学生谈心谈话,了解其喜欢哪些网络文艺作品、关注哪些文艺现象。家校之间还要加强沟通协同,通过分析大学生的文艺选择,及时掌握其思想和心理的动态,了解他们受哪些社会思潮和言论影响,给予纠偏和引导。

(三)社会层面

1.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提出了文艺党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1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领导,在党的方针政策领导下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强力有效的监督是文艺良好发展的防火墙,也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广泛覆盖的着色剂。互联网对大学生影响巨大,但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备,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文明建设需要网络法治保障。要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大力扶持健康积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一步加强“把关人”对网络文化、舆情的监督,净化网络文艺市场。要加快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遏制“饭圈”乱象、网络暴力、网络水军等问题,深入开展“净网”“护苗”等专项整治行动,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2.积极推动网络文化繁荣

相关文艺部门应当加强引导,统筹网络传播优质资源,加大优质内容供给,推动网络文化繁荣。首先,要大量组织正能量的网络文艺活动,例如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中国节”,丰富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剧、网络动漫等精品文艺产品的社会主义价值内核,提升网络文化公共服务质量。通过举办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等,能够在网络空间掀起宣传正能量和唱响主旋律的浪潮,提升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素养。其次,要鼓励提倡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文艺作品,鼓励提倡展现人性美好、社会和谐、国家繁荣的价值取向的作品。再次,要充分发挥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的优势,通过多种网络文艺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共青团中央发布的网络动漫《领风者》、说唱短视频This is China,中宣部理论局制作的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等节目,就利用通俗易懂、易于传播的特点,引起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

3.文艺工作者要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实践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指出,文艺应该是为大众而服务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2〕。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工作者承担着影响国民思想的重任。在数字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工具和方法更加多样、平台更加广阔,但始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工作。文艺工作者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学习,尤其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学习,始终坚持文艺的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描绘好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坚守艺术理想、坚持守正创新,开拓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文艺内容和形式,用高尚的文艺作品引领社会风尚,带动全国人民文艺水平的提升;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持文艺作品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要用文艺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传入中国以来,就同我国无产阶级的伟大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和中国的宣传思想工作和文艺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数字时代的重要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视阈和时代高度,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作了高屋建瓴的概括和提升,并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传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对风险挑战;需要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能够明辨是非,分辨并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让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调味剂,更成为大学生规范三观的重要工具;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引导大学生坚持人民立场和用真、善、美的视角去审视文艺作品,不断提升数字素养,自觉形成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凝聚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文艺观文艺理论文艺作品
文艺作品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夏目漱石《草枕》中那美人物形象与“非人情”美学
胡风的性情与悲剧
论朱自清创作中自省意识成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