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人类学视野下鱼通服饰考察

2023-05-26 03:39吴明刚高椿霞
大理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长衫腰带黑色

吴明刚,高椿霞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康定 626001)

审美人类学是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90 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在新型跨学科美学生态语境和后现代文化相对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审美人类学显得瞩目,学界开始理论探讨和学科建构。其中,王杰、覃德清、张利群、范秀娟、向丽、海力波等学者对审美人类学学科构建作出了较大贡献。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与人类学的有机结合,回观美学和人类学领域,美学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分化,人类学学科本身不断地高度发展与深化,这为审美人类学形成奠定了基础。荷兰学者范丹姆《审美人类学:视野与方法》提出“经验、语境与跨文化比较”〔1〕三维度研究法,为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提供范式。王杰和海力波立足中国丰富的审美资源,介绍、引进和运用西方审美人类学方法,主张以“特定族群的审美实践和审美文化创造性成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的实证研究,关注“底层文化和边缘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美学资源)”,“比较分析不同种族、民族在审美习惯、审美制度、审美传统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建构“超越美学思想中西方中心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审美理论体系〔2〕。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周边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像穿在身上的史书,绣在身上的表情,成为民族标志,传统文化的象征”〔3〕。雀宁指出,近三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美学研究,“对象仅限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的服饰”,且“缺乏实证”,应“观照每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审美文化”〔4〕。王杰先生说,在当前学术语境中,引入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美学资源,开展审美人类学研究,可以开拓美学研究的新领域,可以探讨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丰富发展西方学者“弱小者话语”理论的研究〔5〕。因此,少数民族审美研究十分必要,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藏羌彝走廊”上的贵琼藏族是大渡河谷的一支独特族群,众多的高山和河流割分加上高山海拔以及围绕在他们周围大大小小的民族/族群形成相对封闭的自然人文圈,造就了他们独具特色的服饰,这原生态的服饰体现出的美学观念,对当前美学研究和审美人类学学科发展也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一、“时-空-族群”语境中贵琼族群美学观念的载体

贵琼族群居住的地区称为鱼通,始见于元代文献,沿袭至今。吴吉远在《鱼通土司及衙门考略》中指出: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尽管长期为吐蕃所属,但受其影响不大,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被周围藏族视为异族,称其为“鱼通”,藏语意为“缠头的人”〔6〕。林俊华在《鱼通: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部族》中写道:“长衫长帕皮褂子,缠头束腰打绑腿,是鱼通人最典型的服饰特征。”〔7〕351“以色度较冷的黑色或蓝色为主色,配以高亮度的色彩对比和鲜艳的图案,烘托出男子的古朴、粗犷和女子的端庄、俊俏,是鱼通服饰的一大特点。”〔7〕370高椿霞《鱼通服饰色彩与图案的文化意蕴》云:“历史上生活在鱼通地区的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服饰就成了没有文字的历史记载……鱼通服饰的色彩和图案极具特色,极大地彰显了民族心理、性格和文化特质……能极大地探寻民族的心理文化及文化归因。”〔8〕他们独特的服饰,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意蕴之美”。“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生活,原生态的美,也许是潜在的、粗疏的、狂野的,但却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审美人类学特别强调各种载体和媒介积淀的人类学思想,强调社会现实生活是美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无文字的现实社会生活中,要理解人类文化不同存在模式,感性显现形式的载体,可以寻找其族群的存在及其变迁的形态。

(一)鱼通女子服饰:色彩鲜艳的形式美与勤劳生活的智慧美

鱼通地区高山峻峭,河谷束狭,气候垂直分布,从河谷到山巅形成了干旱河谷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寒温带分布的立体气候。这里四季分明,在“时-空-族群”语境中,大自然赐予的绿草、鲜花、飞鸟、野兽,让他们尽情创造各种形式展现生活。鱼通女子心灵手巧,擅长刺绣,勤劳与智慧并存。鱼通女子的最典型服饰是绣花头帕、黑(蓝)布长衫,绣花腰帕和绑腿。

绣花头帕鱼通人称“哒哒帕”。黑色方形的平绒或棉布头帕,长3 尺,宽1.5 尺,两折三折,搭于头顶与前额齐,遮阳避寒,四季皆宜,美观实用。头帕以五色线锁边,花边呈塔形(又称锯子口),像一串高低起伏灵动自然的琴键。边处配上鲜艳丝线绣成六瓣、八瓣等色彩各异的花朵。传统头帕前端花边单一素朴,现代头帕正面饰以牡丹、芙蓉、菊花、飞鸟、蝴蝶等自然物象,花样繁多,色彩缤纷。绣帕色彩黑底配以红、黄、绿、蓝等颜色,底色暗花色亮,协调醒目,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美感立现〔7〕352。彩色头绳是鱼通女子的重要装饰品,也是固定头帕的工具。女子梳妆时,将黑红绿蓝等三十来根一米长的毛线/绒线编在辫子里,织成一束(通常两束,中间打结),然后将辫子和头绳绕盘头帕上,既端庄又秀丽。绕盘讲究,先将有头绳的两条辫子交叉,然后顺时针逆时针一个一个交叉缠绕,一束压另一束,循环至最后固定,这样既美观又有型。当地女子喜欢毛线头绳,它利于生产,不易滑落,丝绒线易滑落,不利于劳作。年轻女子爱彩色,中老年妇女喜欢单色(红色或黑色),节日时,都喜颜色鲜艳的头绳,表示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鱼通长衫子衣身造型简单,直筒形,不收腰,长至脚踝。平面裁剪法制作,平襟,直领,高约3 厘米,领坐花边(又称“外排子”)。衣袖连裁,袖长至臀。衣领、袖口和下摆处好用蓝色和浅绿色布条镶边。材质主要是棉布、咔叽布,现在有了化纤和混纺面料。穿着时,内白蓝二色,束腰带。长裤与长衫同色,大部分被长衫遮挡,脚背以上未被长衫遮挡部分,用绑腿缠在里面。为了便于劳作,她们常将长衫摆上提,收纳腰间;也习惯将下摆斜系腰带上,人称“一杆旗”。休息时习惯将后下摆斜系腰间,人称“马耳朵”〔7〕254。鱼通女子束腰带,具有装饰价值和实用价值。腰带较宽,或织或绣,颜色鲜艳,图案精美。装饰性极强,体现女子婀娜的身姿,让宽松的长衫也更有型。手工编织的腰带,长约1.5 米,宽约10 厘米,常用十几根彩色丝线绒线分双八字或单八字编织,前者紧厚,后者轻薄,色泽鲜艳,经久耐用;绣花腰带是在已加工的带子上刺绣各种花样,或黑布条拼接绣花蓝布。图案丰富多样,颜色鲜艳,民族特色非常鲜明;自缝腰带长约2 米,宽约30 厘米,两片用针线缝合成两端开放的筒形带子(也叫“筒捎子”);购买的成品腰带多蓝、绿、黑色。鱼通长衫宽松肥大,不贴身,不便于生产劳动,束腰后,行动变得轻松、敏捷;长衫没有口袋,不便携物,可将钱或贵重首饰装入“筒捎子”腰带,两端打结,系于腰上,便捷安全。

腰帕(又称“围腰”“裢子”)是鱼通女子不可缺少的服饰之一。材质有棉布或平绒,多为黑色,梯形状,上窄下宽,上部两端各有一条布带,系于腰部。腰帕有三种:一是黑色围腰帕,不包边,不绣花,围腰带子或为同色布条,或是彩色丝线编织;二是黑色棉布为主体,帕左右边下用宽约2 寸的蓝色或浅绿色布条包边,系带由同色或是彩色丝线编织,其梯形图案突出,立体感强,既彰显了围住区域和形状,又更显配饰的美感;再是绣花围腰帕,形制同前,但在围腰最下端两角处绣花,或整幅腰帕绣花,以显腰帕的明艳和喜庆。刺绣花样以花朵为主,辅以绿叶,绣娘们发挥想象,自由刺绣,常在重大节日和喜宴上穿戴。

(二)鱼通男子服饰:无结构式样的实用美和造型美

鱼通藏族依山而居,大多在半山台地、坡地,随着台地升高,气温也逐渐降低。为适应日常生活环境,鱼通男子常着青(黑)布长衫,外着羊皮褂子,头缠头帕。“大盘头”“阔腰带”“粗绑腿”的“三道箍”是鱼通男子与众不同的标志性打扮。“大盘头(头帕)”人称第一道箍,黑色,传统帕长约3 丈,缠于头上呈“大盘头”状,现在帕长约1.2 丈,十分具有民族性特征。缠头很有讲究,缠得不好,不美观,易松散。一般以头帕一端为起点,由里向外缠头。缠头时,起点端预留一小段不缠,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一圈一圈缠绕、挤压,至完为止。最后,将预留端系在已缠好的头帕上,固定头帕〔7〕355。

男子长衫长裤,中老年多青色,青年好蓝色。式样与女子基本相同,但男子长衫不包边,不装饰,通体素色,简洁古朴〔7〕357。男子也束腰,日常劳作或跳锅庄舞,习惯系成“一杆旗”;休息时,习惯系成“马耳朵”。男子腰带与女子不一样,男子腰带皆布制,素色,或黑或蓝,不绣花,腰带更宽大,高大的身形系上宽大腰带人称第二道箍。他们外出时携带钱物,多用“筒捎子”腰带。男子第三道箍是“打绑腿”〔7〕362。绑腿多黑色(女子多为白色)。鱼通人生活在高山和半高山,打猎挖药捡菌子、砍柴割草、放牛羊常行山林荆棘茅草丛中。绑腿可以护腿,防止腿部被荆棘、树枝刺扎和被蛇、蚂蝗等咬伤,还可以防风、保暖,扎绑腿也便于劳作。传统绑腿常以黑麻编织。过去,几乎每家都种苎麻,剥皮搓晒,提取苎麻纤维,然后纺线编织成。如果没有种植,可向人家换取自织。鱼通女子手巧,爱美,会在绑腿上绣出一些装饰图案,在绑腿一端缝上自织带子,固定和装饰绑腿。绑腿从下往上,由里向外,一圈一圈往上缠。缠完后,用带子系紧即可。

鱼通男子在天冷或劳动时,常在长衫外加穿一件羊皮褂子坎肩,也叫皮褂褂。正反皆可穿,无领无袖,内留羊毛,外皮光洁,边缘羊毛显露于外。羊皮褂子具有很高的经济性和适用性。他们自己有畜牧业,羊皮易获,经济;皮褂褂能驱寒保暖,防晒防雨,防山林荆棘和湿气,背负粮食、柴草、肥料等重物时也是很好的身体防护工具,休息时可当坐垫,困倦时可当被褥。近年来,高山放牧中老年人对它情有独钟,河坝几乎不见,会制作的人也越来越少,通常在重大节日和文艺表演中才能看到。

“半肚子烟袋”和“腰刀”几乎是鱼通成年男子的标配。系于腰间的“半肚子烟袋”呈半椭圆形,用来装烟草、烟花、打火石或火柴等烟具以及钱和小物品,是男人的百宝箱。劳动休息或闲聊时抽几口叶子烟,吐几口烟圈,神态满意十足。“半肚子烟袋”用羊皮或布制作,三层或多层,第一层最大,后依次缩小。“腰刀”又称“裤刀”,长近1 尺,宽寸余,单刃,尖形。生产劳动、做家务时可用,上山打猎挖药、披荆斩棘、猎物剥皮割肉不可缺少。

二、地方性审美经验的认同:贵琼藏族文化与审美特征

王杰先生提出“地方性审美经验”,它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之间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区分的感性文化以及由不同感知方式和处理外部世界方式而形成的审美意义。贵琼藏族文化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质与民族特性,从他们服装实体的展现可以看到他们对感知世界的审美认同。

(一)古朴粗犷的“阳刚之美”与端庄俊俏的“秀丽之美”

鱼通男子着黑色长衫、长裤,缠黑色头帕,打绑腿,系蓝色或绿色腰带,腰上系“半肚子烟袋”,身后佩戴一把“腰刀”,不作过多装饰,显得简洁、古朴、粗犷、威武,精神风貌十分阳刚。女子重装饰,通过对色彩和图案的应用,对头、胸、腰等重点部位进行装饰,展现出女子的端庄、俊俏,十分秀丽。包边和刺绣是鱼通妇女的拿手绝活,通过使用与主色对比强烈的高亮度布条对衣襟和围腰镶边装饰:黑色长衫襟边镶绿色或蓝色,或蓝色长衫襟边镶绿色或花色,或围腰左右下三方镶绿色。这些与主色反差较大的高亮度色块形成的几何线条或图形,不仅在视觉上改变了服装的线条和色彩结构,而且也改变了主色的单一和沉闷,展示出女性的优美线条。有时男子长衫的襟边或女子服装的袖口也有,所有这些反映出鱼通人对颜色与服饰关系的独特理解和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刺绣是直接在衣领、衣袖、裙摆、边角等处以几何图形图纹或线条刺绣图案,如圆形、椭圆形、方形、三角形、麦形、水波蚊、螺旋纹、云纹、直线、曲线等等,常出现在节日盛装中,日常服装不常使用。刺绣也通常使用在绣花头帕、绣花腰带、绣花围腰等上面,黑底亮花,装饰性极强。冷色调主色形成端庄、稳定、古朴的风格,亮色调渲染活泼、热烈的气氛,烘托出女性的端庄、柔美〔8〕。

(二)质地色彩的“凝重之美”与厚重历史记忆的民族精神美

过去,鱼通服装多是自种苎麻羊毛等物编纺而成,粗实厚重,经久耐用,很有凝重质感。色彩又是服饰的灵魂。黑、蓝、绿三色是鱼通服饰的代表性颜色,鱼通人对服饰与色彩、服饰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有独到的认识,三者在服饰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承载着他们历史的记忆。

黑色是鱼通服饰应用最多最广的颜色,为主色。男子黑色长衫长裤,黑色头帕,黑色绑腿,黑色布鞋,除腰间系一条蓝色或绿色腰带外,通体黑色。女子黑色长衫长裤,黑色绣花头帕,黑色围腰,黑色布鞋。鱼通人忠爱黑色,他们长年从事农牧业生产,与土地、牲畜打交道,容易弄脏衣服,不宜穿着浅色服装。这是原因之一。其二,历史上布料单一,多为黑色,别无选择。生产生活的客观条件决定了鱼通人对色彩的选择。查考文献,鱼通人忠爱黑色还具有更为深刻的文化意义。学术研究发现,历史上“藏彝走廊”有尚白和尚黑两大文化传承。岷江流域的羌族尚白,大渡河、雅砻江流域的绝大多数藏族族群(如嘉绒藏族、木雅藏族、道孚扎巴等)有崇拜白石、供奉白石的传统。而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彝族、纳西族等则崇尚黑色。彝族以黑彝为贵族,男女皆穿黑色服装;纳西族自称“纳”,“纳”即“黑”,“黑”即“大”,老年人也穿黑色,表示尊贵。鱼通人尚黑应是受到“藏彝走廊”尚黑传统影响的结果〔7〕366。蓝色也是鱼通服饰主色之一,但不及黑色,应用于长衫、长裤。鱼通服装无论男女,非黑即蓝,非蓝即黑。蓝色有时作为副色,用于腰带和女子衣服与围腰包边。穿蓝色服装多为女性,中青年女子为主。蓝黑常搭配,蓝色长衫、长裤配以黑色绣花头帕、黑色围腰、黑色布鞋。蓝色多出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而在节日庆典、祭祀、接待贵客等喜庆、隆重的场合,仍以黑色为首选。蓝色为鱼通的“第二颜色”。除黑蓝两色外,绿色也是鱼通服饰十分重要的颜色,绿色属亮色。它常对服装进行装饰,应用于腰带或女子衣服和围腰的包边,改善了服装的色彩结构和线条,审美效果极佳。

(三)材质的工艺美与寓意深刻的意蕴美

羊皮褂子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多用3 张生山羊皮、岩羊皮制作,也用野牛皮、山驴子等皮缝制。先将晒干的生羊皮冷水浸泡三四天,用木棒打磨脱水,再用小刀削刮去脂,然后手搓、脚蹬使皮变软,在揉捏过程中需加些动物油。当皮质干燥、柔软时便可剪裁和缝合。其工具有皮筋线、粗针、锥子、剪刀、木锤、尺子。牛皮做的皮筋线比羊皮结实。为了让皮质更加柔软,穿着更加舒适,一般在缝制好后,还会继续揉皮一段时间,或边穿边揉,不断软化。它是一件高强度的体力活,均由男子承担,是苦活累活。

鱼通女人常以鲜花、绿草、云彩、山峦、溪水、飞禽走兽、日月星辰等自然万物作绣花图案。或写实或夸张。如对太阳花花瓣数量自由发挥,花色尽显鲜艳夺目,花型精美多样,整个图案以夸张方式进行。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物常使用抽象手法,将对象的整体形态或局部进行艺术提炼,形成些抽象图纹或线条,如水波纹、螺旋纹、云纹、直线、曲线及圆形、椭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等。花、鸟是鱼通人最喜欢的图案,主要出现在头帕、腰带和围腰等主要装饰品上;几何图形或线条多用于衣领、袖口、下摆的装饰,或与花草飞鸟图案搭配使用,装饰重点部位或进行衬托和呼应,体现工艺美的特征。

花鸟图案中以太阳花、牡丹花、菊花、芙蓉花等花朵和凤凰、鸳鸯等飞鸟最受欢迎。色彩形态不仅鲜艳优美,而且寓意吉祥。太阳花喜欢阳光,花瓣呈白、黄、红、紫色,日出时花瓣张开,日落或阴天时花瓣闭合,寓意光明、热烈、忠诚、阳光、积极向上;牡丹花开繁花似锦、绚丽灿烂,象征端庄富贵、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芙蓉花入秋时开放,花朵大,层层叠放,初开时洁白,盛开时红色,象征富贵吉祥、高尚、纯洁;菊花适应性很强,耐阴耐寒,能抵御霜雪,生命力强,象征坚韧不拔、傲然不屈、神圣贞洁;凤凰是传说中的吉祥物和百鸟之王,象征高贵、吉祥;鸳鸯雄雌成对,相伴而行,象征爱情忠贞。鱼通人常将这些图形应用于头帕、腰带和围腰上,不仅有装饰学上的意义,更寄予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鱼通服装也体现了鱼通人的审美制度与审美文化。鱼通女子头帕的长短、刺绣、构图、花样因年龄不同而各不同。年轻女子帕形较短,后至颈部;中老年妇女帕形较长,过颈部至肩以下。鱼通少女头帕以彩色丝线将花朵等自然物象绣在头帕锁边处,色彩鲜艳,造型热烈,图案生动活泼,主要是显示青春活力;中年妇女头帕前端仅彩色丝线锁边和绣以少许花样,主要是呈现素朴端庄之态;老妇人以彩色丝线锁边为主,以黑为本色,给人沉稳慈祥之感。还有,鱼通少女多扎独辫,已婚后改为双辫,这些都包含着鱼通人的审美制度与审美文化。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鱼通贵琼藏族的服饰来源于自然,来源于身边,这种通过自己艰辛劳动就地取材运用智慧创造出来的民族服饰,具有多元的生态审美价值:其鲜艳色彩的形式美、勤劳生活的智慧美、古朴粗犷的阳刚美、端庄俊俏的秀丽美、质地色彩的凝重美、材质加工的工艺美、含意深刻的意蕴美以及他们的审美制度与文化,都是在美化身体生活,是对生活美的展示,智慧的呈现,情感的见证,历史的记录;是对材质工艺审美意蕴的表达,文化习俗审美价值取向的体现,民族精神美学符号的侧露。在这横断山脉大渡河畔崇山峻岭,河流割分,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又相对封闭的贵琼藏族居住的鱼通区,简单古朴、多彩缤纷的鱼通服饰其多元的生态审美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其多元的生态审美价值对审美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丰富和完善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长衫腰带黑色
腰带:你没有注意到的“军中神器”
晚清民国男士长衫结构工艺研究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腰带设计研究
黑色
黑色星期五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民国长衫客”的微时代营销
世界上最贵的腰带扣
那个黑色的夜晚
长衫悠悠数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