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教学法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的价值及推进路径

2023-08-06 12:15卢雪莲王芬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卢雪莲 王芬

【摘 要】“叙事教学”即将教学内容以故事形式呈现的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叙事教学法可以将久远的历史再现,能将理论还原到生活中,提升课堂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选好故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坚持学生主体,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配合使用多元载体,将丰富整个课堂;做到叙议结合,将帮助学生真懂真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叙事教学法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堂将打通理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通点,点亮事实背后的思想力量。

【关键词】叙事教学法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7-44-04

一、形体契合:叙事教学法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的基本情况

(一)叙事教学法的内涵

“叙”即讲述、陈述。叙述的内容、方式等会对叙事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叙述的过程中需重视叙述的目的和接收对象的理解能力。“事”即事情、故事,是叙述的内容。“叙事”即“讲述故事”,因此很多教师把叙事教学法理解为在教学中讲故事。不同于以往单纯地呈现故事,“叙事教学法以故事为教学主线,教师在设计和重构故事情节、创新叙事手法、把握教学互动过程中,充分挖掘故事本身的情感元素,增强师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情绪引导和情感控制中学会学习、热爱学习”[1]。叙事教学法的运用“以故事情境为依托”“以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以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达成为目标”[2],既强调故事体现、将教学内容形象化,也强调学生在叙事中主体性的发挥以及问题的解决。在叙事教学法中,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听故事,更多地强调主动参与体验,参与到故事的准备中,进而发现问题所在,并且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解决自己的疑惑,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叙事教学是指把故事当作课堂学习内容的起点、教学探索的主要来源。叙事教学还有另外一种表现方式,即将要学的课程内容编制成一个故事,使学生在经历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完成课程的学习。结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叙事教学法就是以故事为主要框架构建课堂,通过叙事形式、多元媒介、现代科技呈现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的教学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综合了原来的《社会发展简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常识》两门课程的内容,新加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3]新教材的内容及新呈现特点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的使用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是内容的丰富性与课时的有限性相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本教材四课包含原始社会的解體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伟大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内容,历史跨度大,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既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述“社会主义为什么行”,又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论述“社会主义为什么能行”,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然而在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安排中,整本教材只有16个课时。在这一情况下,教材内容的丰富与有限的课时之间产生了矛盾,很多教师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选择用教材教或者压缩教学活动的教学形式。这一模式不可避免地将高中思想政治课重新变得枯燥乏味,与目前强调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程活动化背道而驰。

二是定义的淡化与惯有的教学模式相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描述式的编写语言,淡化了定义。此种变化使得习惯于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段教学模式的教师一时无法适应,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不准,不知如何进行教学。习惯基于教材内容进行授课的教师,按照教材的编写内容极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上成历史课。而教师用书参考要求的“以史为鉴,论从史出”,也就给教学目标的达成带来了较大难度。如何借助历史清楚地阐述本教材的政治观点,兼顾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的主体性,成为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政治教师要想给学生讲清楚中国发展之路,自己首先就要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历程等,要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历史眼光,把一些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补足学生‘精神之钙。”[4]讲清理论与坚持学生主体两者不可偏废,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提高教学能力,则会造成教学效果不佳,挫伤一线教师的教学热情,在这样的教学压力下,很多教师特别是新任教师难以体会到教学成就感,最终只能选择教教材,进而严重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是知识的理论性与教学活动化的要求相矛盾。整本教材高度抽象,呈现内容多为观点结论,而对观点的具体阐述和论述相对较少。高度抽象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为“这部分不少和学生认知、情感的最近发展区和文化环境有相当的距离,学生不易接受”[5],所以容易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对于所学知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避免此类浅表教学现象的发生,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阐述,而这种长时间的阐述无可厚非地占用了教学活动开展的时间。如何做到既讲清理论又兼顾活动开展,实现知识的生成,成为了本教材教学的难点。

(三)叙事教学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形体契合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叙事教学法以形载体,用实践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丰富的教学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整体重构,排列组合碎片化知识,有效减少了课时压力。叙事教学法运用多元载体,生动立体地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符合高中生接受水平,有效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接受度。叙事教学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内容和学情高度耦合,以神形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韵。

二、价值意蕴:叙事教学法运用于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中的意义

(一)提升课堂参与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的教学理论话语强,大部分属政治结论,对教材的重难点知识缺乏有力的材料佐证,这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例如第一课第一框第二目“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中讲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一般情况教师都会以“倒牛奶”事件为案例,但对其描述总结都是“生产过剩,牛奶卖不出去”,更进一步就是控诉“资本家宁愿倒掉牛奶也不愿分发给贫民”的不人道行为,只是流于表面,未触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生产过剩。为此,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资本家宁愿倒掉牛奶也不发放给穷人”,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纵向深度思考,做到真正地带着头脑、带着思考进课堂。最后教师总结:资本家为了获利—扩大生产—进一步剥削工人—产品增加—工人收入不变—生产出来的商品无法销售—处理起来需要成本—资本家选择倒掉牛奶。这一叙事逻辑,点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学生将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有其固有弊端,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以故事为逻辑,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将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到课堂中,能有效改变课堂学习模式,变“教师带我学”为“我要学”。在故事的构建中,加入思考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提升课堂参与度。

(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效果

首先,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语言理论性、逻辑性强,高一学生习惯从例子中直接得出结论,理论概念的抽象剥离能力较弱,单纯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接收难度大。而事实具有较强说服力,叙事材料从历史、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能够直观感性地佐证教材的基本观点。此外,运用叙事教学法还能够加强时空对话,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学生能在叙事中置身其中,增強体验感。叙事教学法寓政治观点于故事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充盈饱满,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增强课堂趣味。叙事教学法以故事为框架、以师生为双主体、以叙事为活动构建课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这一要求,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叙事教学法叙事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教师叙,可以是学生叙,也可以是漫画叙、影片叙等,在多种活动形式中实施教学,实现寓教于活动,能有效改变思想政治课说教的教学模式。寓教学于活动中,学生能通过了解具象故事理解背后的政治观点,增强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课堂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价值并不止于政治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育人价值的实现,传递教学情感,实现以情育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懂得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叙事教学法以故事为载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情感、行为等发生积极变化。学生沉浸式参与故事的构建、叙述、倾听过程,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增强政治认同,升华政治情感。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首先,运用叙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知识。在故事的来龙去脉中,把空洞的政治理论落到实处,用事实说话,既能活化政治观点,又能证实政治观点,进而增强说服力,让学生真正从心底达成政治认同。此外,通过故事的构建、组织、呈现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能从故事发展中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其次,有利于增强学生记忆。政治理论生硬抽象,学生接受度低,课后回顾复习的欲望不强。“叙事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通道,也为他们进行意义记忆奠定了更多具象化的基础,有助于知识的长期保持。”[6]运用叙事教学法,将政治理论嵌入故事中,可发挥组织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的作用,将相关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故事发展脉络,加强学生记忆。

最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故事发展中蕴含着许多“为什么”,故事发展有其缘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运用叙事教学法,教师强调重点问题,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深入其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落实推进:叙事教学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选好故事,事半功倍

故事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丰富,但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它必须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准的故事能很好地串联教学内容,直指课堂核心。因此,教师需要围绕主题,用心选好故事。备课期间,教师应挑选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并进行适当的删减和排列组合,以便达到通过叙事使教学知识生动化的效果,增强教学有效性。

第一课的故事选择要围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侧重讲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略讲社会发展每个阶段的各个方面;第二课的故事选择要围绕“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避免过多阐述历史事件;第三课则应围绕“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讲清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四课可坚持生活化叙事和个体化叙事,以平凡彰显伟大,坚定学生“四个自信”。综合探究一,引导学生对比别国所走的道路,论证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综合探究二,可引导学生分享能体现“四个自信”的故事,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二)学生主体,促成发展

在采用叙事教学法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充当的都只是倾听者的角色,在一堂课中,学生作为倾听者能听到许多其他的声音,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不断开拓自身的视野,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活、学习中一切人和事。此外,“听然后知不足”,学生在倾听别人叙事的过程中能发现自身的知识盲点以及自己与别人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形成一种内驱力,“知不足然后奋进”,促使自身不断地向善发展。

在实施叙事教学的课堂中,学生不仅是倾听者,更是讲述者,课堂叙事权属于学生。把叙事权交给学生,将形成一种驱动力,推动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思考如何叙事,学生在收集信息、整理资料、表达呈现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加入思考,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表达能力,培养实践验证能力。

基于叙事教学本身存在的一些难度,再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蕴含的理论较为深刻,例如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什么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胜利;我们为什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的进一步解释,在实际教学中容易造成以教师叙事为主的情况。但此类情况可以避免,在运用叙事教学法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规定主题方向,关键部分给予适当提示,将故事的收集整理权交给学生;在叙事阶段,将呈现权和表达权交给学生,自身充当倾听者、记录者的角色;在交流阶段,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交流思考,就交流内容进行答疑、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到表象背后蕴含的深刻理论,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

(三)多元载体,丰富课堂

随着社会发展,叙事载体多元化,不仅仅停留于口头叙述,还可以依托小说、音乐、漫画、图表、数据、图像、VR等进行叙事。这些叙事载体的综合使用将丰富教学形式、活化教学内容、生成教学影响。

初中教学模式主要以形象教学为主,而高中教学模式相较于初中,抽象化程度有所提高,高一學生尚处在形象与抽象的过渡期,抽象能力较低。“视频图片等影像承载了青年群体传播知识与构建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图像所建构的多样化场域已成为学生学习认知的重要方式。”[7]借助漫画、图像、VR等叙事载体,构建知识体系,能将教学内容生动、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以改善纯理论说服不强的局面。例如在讲授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时可借用电视剧《觉醒年代》片段,生动阐述在积贫积弱的中国,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都没有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直到十月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中国由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才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事实,生动立体地诠释了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学生在观看视频中自动生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是必然”这一认识。

(四)叙议结合,真懂真信

叙事本身不是最终目的,从所叙之事中得出政治理论、升华情感才是叙事教学法的目的所在。叙事教学法只是工具手段,如何让所叙之事基于知识本身而又进一步深刻化,是运用叙事教学法亟须解决的。叙事教学法的运用要坚持叙议结合,引发学生思考,明白“为什么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行得通”,最终让学生真懂真信。

讲到第一课第一框第二目设置问题“资本主义涌入中国导致了鸦片战争,那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还属于历史的进步吗?”“判断人类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得出结论——生产力的发展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做到叙议结合,在叙述中思考“鸦片战争带来的危害与历史的进步是否矛盾”,从思想疑惑点的解决上增强教学效果。

本文以叙事教学法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的价值及推进路径为研究内容,从教学现存的问题:内容的丰富性与课时的有限性相矛盾、定义的淡化与惯有的教学模式相矛盾、知识的理论性与教学活动化的要求相矛盾,探究了叙事教学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形体契合。从课堂参与度、教学效果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上研究了二者融合的意义。从故事本身、学生主体、叙事载体以及叙议结合的具体实施四个维度探究了推进二者结合的路径。以期提升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质量,最终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李颖.叙事教学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2021:14.

[2]马义玲.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17.

[3]毛志浩.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教学视角:以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11):21.

[4]焦克克.历史材料在思想政治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13.

[5]秦璞.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世今生[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1):111.

[6]金叶滢.叙事教学法在提升高中思政课亲和力中的应用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0:22-23.

[7]杜晓燕,李洋,张江楠.图像叙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39):1.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