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视域下教师权威的伦理审视及理性重构

2023-08-06 12:15赵海跞朱丽云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7期

赵海跞 朱丽云

【摘 要】合理的教师权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的教师权威呈现“去伦理化”的特点,而在民主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当下,教师权威应该是“合伦理性”的。因此,在民主视域下教师权威要以民主为价值导向,承认和尊重学生,给权威注入情感的生命,并且教师要修炼自身的教育智慧。

【关键词】民主视域 教师权威 “去伦理化” 合伦理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7-21-04

教师权威一直是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当今,随着民主意识的深入人心,在民主、平等和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家长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使得学生和家长更多从自身的角度去衡量教师权力的运用,这使得教师权威重新被审视。学校本身是一个伦理实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本身就具有伦理性的特点,而教师权威作为学校权威的重要体现,也具有其伦理属性,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之中。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往和互动都应该从伦理角度进行考量,从其伦理属性来看,教师权威存在具有其价值性和必要性。因此,在民主视域下,对教师权威进行伦理审视有助于厘清教师权威的伦理问题,旨在确立教育活动中需要何种教师权威,确保师生关系的和谐民主,避免走向强权限制和姑息放任的两种极端。

一、教师权威内涵及其伦理属性

(一)教师权威的概念澄清

教师权威区别于教师权力和教师威信,权威的产生和实施都与权力有关,且权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权力作为其发挥作用的基础,但是权威并不等同于权力,也不等同于教师威信。相比之下,教师权威具有内在生成性,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立在学生信服的基础上而展现出的尊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认可和服从。“教育应主要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1]。教师对于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教师权威不会阻碍学生的自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自治。合理的教师权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是对学生自由的保障和促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治能力。同时,学生出于对教师知识力量和人格威望的敬佩,会产生内生性、自发性和服从性的意愿,从而影响其行为,实现教育的政治、社会及文化功能。[2]教师权威象征着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和制约,以及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服从。这是一种客观的关系联结,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师真正的权威并不是个人主观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教师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3]因此,教师权威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对教师权威的理解,也不能僅仅停留在对学生外在的约束和管理,除了要看到师生在教与学及相处过程中展现出的师生关系,还要考虑到师生之间因道德准则而在伦理方面被制约的关系。

(二)教师权威的伦理属性

教师权威的建立受社会形势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来看,教师权威在教育活动中是必要的,但是有其伦理边界,过度泛化会使得权力越界。承认、公正、责任是教师权威重要的伦理属性。

首先,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同时,教师要承认自身的教育能力,也就是正视自身的教育能力,只有正视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实施教师权威时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处理好学生的问题。其次,教师权威的另一伦理属性是公正。公正既是学校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教师只有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让学生更相信教师权威。是否公正是学生判定教师可否相信的道德砝码,恩威有度是帮助教师更好实施教师权威的正确方法。最后,责任也是教师权威的伦理属性。教师通过履行自身的责任,不断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有助于更好地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以积极负责的态度面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感染学生,使教师权威可持续发展。

二、教师权威的必要和价值

随着传统教育观、师生观的改变,关于教师权威存在很多争议,但正确的教师权威仍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丢失的重要因素。教师权威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而且还可以协助和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内在生成的向善行为。合理的教师权威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从学生角度看:教师权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师权威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合乎情理的教师权威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未完成性”,教师需要一定的权威对学生加以引导,约束学生一些超出界限的行为。其次,在教师权威的约束和管理下,才能更好地保障学生所需的学习自由。权威和自由并不是互斥的,两者相互联系。如果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完全的自由,去掉教师权威,那么学生和学校都将陷入无序的境地,因此教师权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是引导学生成长的必要因素。

(二)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权威是教学活动的需要

教师权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保障。由于教师权威具有一定的内在生成性,在其建立的过程中,学生会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服从,展现出对教师的尊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合理的教师权威使得教师发出的指令能够更有效地被执行,引起学生精神上的共鸣,做出相应的情感回应及行为模仿,这有效保障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尤其在追求教学效率的学校教育中,教师权威作为一种理性力量,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三)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权威是教师发展的需要

教师权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师权威与教师的成就紧密相关,教师权威建立在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和信服教师的基础上,教师权威的存在说明教师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学生和家长的认同感是对教师的一种肯定与鼓励,也是对教师身份和角色的认同,促使教师产生相应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成就感带来的积极体验能促使教师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我,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师权威“去伦理化”的现实审视

“去伦理化”的教师权威是对教师权威本身的损害。教师权威应该在符合伦理属性的基础上彰显其合理性。教师权威呈现“去伦理化”的特点会导致教育的“变质”,因此对于教师权威的伦理审视十分迫切且必要。

(一)情感关怀疏离

教师权威呈现的是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联结。由于课程任务繁重,加上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一般将重心放在课程内容教学上,因此部分教师缺少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缺少对学生的关爱和感召,丧失了教师权威应有的人文向度。主要体现在部分教师处理学生的问题时容易忽略学生情感上的诉求及其失范行为背后的原因,于是不可避免地将自身的主观色彩带入对学生行为的评判中。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出于对自身权威建立的考虑,多用严厉的管理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规则意识,常用统一的模式及标准衡量和要求学生,这样的师生交往使师生间的情感疏离。过于强调整体统一性、限制学生个性发展,会使学生难以感受教师的真切关心和爱护。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那么学生便难以对教师形成内生性的认可和服从,也不会自发学习知识、自觉建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教师的权威。

(二)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而缺失理性

在不良的教育样态中,教师权威强调外在的约束,将尊师重道作为一种伦理的规范,教师权威具有学生不可撼动般的绝对性地位,这是将教师权威神化的后果。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少部分教师把是否尊师重道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造成教师权威实施过程中理性公正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部分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对学生的评价掺杂过多的主观判断,并把自身的情绪强行地施加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及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在“权威主义”的不良影响下,当学生为维护自身权利或提出异议时,常常被教师以尊师重道的伦理规范所压制。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会让教师权威缺失了公正和民主,走向非理性化。

(三)过度依赖外在制度

伦理意义上教师权威同时具有内生性和外赋性。阿伦特指出,权威的独特性在于它从根本上拒绝“外在的强制手段”,在其内在的组织结构中,外在的强制性手段反而会瓦解权威的本身。[4]一些教师在实施权威时依附于各种制度的规定、教师的身份、惩戒的威慑、奖赏的诱惑,而忽略了师生交往所需要的伦理关怀和情感交流。且教师权威是以可能性为前提,也就是说教师权威的实施对于学生来说,会出现一定的反抗可能。[5]于是部分教师会以某种压制性的力量对学生进行规训,这导致教师权威的人文伦理异化。

四、民主视域下教师权威走向合伦理性

民主在教师权威的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主的教育过程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和信服教师,同时教师权威又能体现民主,这个过程使得教师权威趋向合伦理性。随着师生关系转向平等对话的合理样态,教师角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了推进课程改革,师生应共同构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这使得教师权威的民主性越发重要,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树立民主型的教师权威观,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利用民主的方式来实施教师权威,在符合教师权威伦理属性的同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一)以民主为价值导向,承认和尊重学生

教师权威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内在生成性,其中“内生”与“外赋”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趋于“信服”,而另一个是趋于“压服”。教师在与学生每一次的交流和互动中,都应该进行伦理方面的考量,要充分照顾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警惕对学生造成伤害。因此,要以民主为价值导向,注重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在师生互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一种民主的氛围,相互尊重和理解,并且坚持互惠共利的师生交往原则,把民主和平等视为彼此的基本利益而共同维护。[6]教师要承认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自由。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当的价值观,通过建立民主、公正、平等的师生观,用行动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将教育活动视为学生自由探索的过程,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面对未知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符合伦理的教师权威。

(二)给权威注入情感的生命

教师权威构建的前提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信服,而这种信服很大程度来自师生情感上的联结,这说明教师权威具有情感建构性。真挚的情感不仅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纽带,而且还是感召型教师权威建立的重要桥梁,学生的情感世界既丰富又敏感,教师深入学生内心情感世界,展现伦理意义上的情感关怀,有助于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与信任。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付出更多的情感,充分了解学生,才会使得关心恰到好处。在实施教师权威时,注重学生情感的波动,用真切的关心和交流代替简单命令式的对话。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综合考虑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后,自然而然地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向师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感召性逐渐得到提升。同时,教师要将关心、理解和爱护等平等地给予每个学生,使教育教学活动中充满情感关怀和公正理性。

(三)教师修炼自身的教育智慧

教师无疑是教师权威形成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获得学生的信服和认可是教师权威内在生成的价值意蕴,为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魅力、人格魅力和道德魅力,“修己”方能“安人”。首先,教师要使得教育过程趋于自由、和谐、民主。尤其在实施教师权威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总结工作规律,面对各种学生突发情况,要敏锐反应,沉着冷静地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培养自身机智应对学生事项的综合能力,在教师权威实施的过程中把握好权威的“度”。其次,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有效处理和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还要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凭借着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逐渐建立合乎伦理属性的教师权威。

民主視域下对于教师权威的伦理审视和理性重建是新时代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我们应对“去伦理化”教师权威进行深刻反思,同时探讨合伦理性教师权威的民主取向和构建途径。不合理的教师权威呈现情感关怀疏离、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而缺失理性、过度依赖外在制度等“去伦理化”的特点。而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民主观念与教师权威的建立相辅相成,民主视域下教师权威走向“合伦理性”,要以民主为价值导向,承认和尊重学生,同时给权威注入情感的生命,展现伦理意义上的情感关怀,实现教育应有的人文向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修炼自身的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感召性,为民主型教师权威的建立和实施提供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1.

[2]黄庆丽.论教师权威的合法理据、伦理内涵及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9(2):34-38.

[3]李镇西.民主教育与教师权威[J].教书育人,2009(16):14-15.

[4]杨坚.阿伦特教育权威思想探析[J].教育学报,2015,11(3):29-35.

[5]亚历山大·科耶夫.权威的概念[M].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96.

[6]黄明亮,赵敏.全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解构与重构:基于教师权威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9(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