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为明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0)
浙江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的发源地[1],香菇栽培在千百年的发展[2]中,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2014年“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2022 年11 月4 日,“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业文化遗产[4]。
浙江也是我国现代香菇产业发展的先行地和优势产区,庆元县1993 年的干香菇产量为6 886 吨,约占全国香菇产量的1/5、世界的1/10[5]。1996 年3 月,庆元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展研究部、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特产报社联合命名为“中国香菇之乡”[6]。2007 年庆元县19 万人口中半数以上从事香菇生产及其相关行业,全县农民人均收人和地方财政收入中香菇效益占50%以上。一朵小小的菌伞,撑起了庆元人民物质生活的半边天[7]。
同时,浙江香菇获得了较大的市场影响力,2002 年“庆元香菇”获批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是我国最早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食用菌地域品牌,2017 年“庆元香菇”的品牌价值评估为49.26 亿,位列全国农业品牌第17 位,连续8 年蝉联中国食用菌第一品牌[8]。2020 年被列入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名录[9]。全国首批被命名为“中国香菇之乡”的磐安县[10],也是全国鲜香菇集散中心和出口基地,2008年磐安县鲜菇出口量占我国出口鲜香菇总量14 176 吨的51%[11]。目前浙江已形成浙西南的龙泉、庆元、云和、景宁、松阳、莲都、缙云和浙中的磐安、武义香菇产业带,产量占全省香菇总产量的90%以上[12]。
浙江是全国香菇产业发展先行地。浙江香菇栽培经历了原木砍花栽培、段木砍花栽培、段木接种栽培和代料栽培4 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菌种纯培养技术、培养料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推动了香菇产量和质量的提升[7]。同时在政策推动和市场波动等影响下,香菇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生产恢复期(1949—1969年)、生产下滑期(1970—1979 年)[7]、快速发展期(1980—2000 年)和稳定发展期(2001 年至今)。
食用菌是浙江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香菇是浙江第一大菇种。1987—2020 年浙江省食用菌和鲜香菇的产量见表1。1987 年后,浙江省香菇产量和食用菌产量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1995 年香菇产量达到36.73 万吨,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84.3%,浙江香菇产量几乎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一半。由于受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香菇等食用菌的出口受到影响,1998 年的食用菌产量,尤其是香菇产量较大幅度下滑。随后香菇国内外消费市场恢复增长,1999 年香菇产量恢复到1997 年的水平,到2000 年,浙江省鲜香菇产量达到历史高值52.94 万吨,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77.1%。但由于香菇出口遭遇“甲醛门”事件,出口日本严重受阻,引发市场价格暴跌、产量跳水式下降,2001 年浙江省的鲜香菇产量跌至31.17 万吨,较2000 年下降41.1%[7]。此后,香菇产量一直处于30 万~50 万吨之间,到2021 年,香菇产量为30.99万吨,占浙江省食用菌总产量比例从1995 年的84.3%下降至41.3%。又由于“南菇北扩”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浙江省香菇栽培在全国的先发优势不断弱化,市场竞争力下降,产业规模呈现下降态势,香菇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从1995 年的50%降到2021 年的2.39%。
表1 浙江省历年鲜香菇与食用菌产量
浙江是香菇先发产区,但由于香菇传统栽培方式收益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适应,比较效益下降导致菇农香菇栽培积极性下降。相关数据显示,2022 年浙江省的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是10.038 万元/年,其中私营企业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7.1934 万元/年。按此水平,户均(夫妻两人)年收入超15 万元才有吸引力,但浙江传统香菇产区按每年每户栽培香菇2 万棒计算,户均年收益仅4 万~5 万元,效益较好的市县也仅5 万~6 万元,对菇农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导致栽培积极性不足。
2015 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浙江省深化“四边三化”行动方案(2015—2020 年)》,据报道,2017年丽水市按照相关文件部署,实施公路边、铁路边、水边、山边、城边、村边等区域洁化、绿化、美化行动,以实现城美、村美、房美目标,进行落实改造,拆除破旧菇棚46.9 万平方米,改造43.7 万平方米,新建标准菇棚7.98 万平方米,折合成菌棒约减少栽培规模1 000 万棒。菇棚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整治项目,一定程度影响香菇产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政策指标落实难,成为香菇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需要的两块地——设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其中,设施农用地适用面小,范围窄,标准上限低;而建设用地指标落地难,规划滞后,土地出让成本高,审批手续复杂。全国工厂化现代食用菌生产正在快速发展中,设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难落实是浙江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难题。
传统产区的用地、用电等政策支持力度普遍不及重点帮扶地区,资金支持力度更无法比拟。在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国策下,全国大规模地建立以香菇为主的产业帮扶基地,浙江传统产区在用电、用地、资金等扶持政策力度上,均不及重点帮扶地区,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
传统的香菇生产方式栽培设施简陋,抵抗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能力弱,火灾隐患大,同时,栽培设施的环境调控能力弱,由高温等异常天气引起的烧菌烂棒等生产风险高,菇农的栽培效益难以保障。如2019 年8 月10 日,超强台风“利奇马”袭击金华市武义县,带来的狂风暴雨导致香菇大镇——新宅镇多个村庄大批菇棚被毁、菌棒被淹,给当地香菇产业造成严重损失。2022 年6 月18 日和20 日,庆元县和龙泉市先后遭遇1972 年以来最大的暴雨洪灾,两县市的多个食用菌基地受灾,损失惨重。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即“两个先行”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建设农业科创高地,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由于食用菌非常适合机械化、工厂化生产,包括香菇在内的食用菌被列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的重点支持作物之一。
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提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浙江也重点提出,要在食用菌上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工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共富模式。香菇作为浙江省第一大菇种,其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方向为:以“生态高效、绿色健康”为宗旨,通过科技创新大力推进香菇产业向专业化分工、机械化作业、数智化调控、工厂化生产方向升级发展,构建小菇农与现代菇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共富模式,在推进“两个先行”中争当排头兵。
传统的分户自制菌棒存在用工量大、生产效率低、技术风险高、生产安全隐患大等问题,是香菇产业升级发展的主要瓶颈。从2011 年开始笔者团队联合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在武义县研发建设料棒专业化集中生产线,通过原辅材料质量控制、标准化培养料制备,以及机械化高效拌料装袋装备和高效灭菌设施装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香菇料棒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专业化集中制棒将技术物化为料棒提供给菇农接种培养和出菇,既提高了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水平,又降低了菇农的生产风险,保障了菇农的栽培效益。与分户自制料棒相比,专业化集中生产的料棒成本可降低0.24 元/棒(表2)。通过五年的示范推广,2016 年武义县的专业化集中制棒率达到95%以上,该项技术被列为全省主推技术在浙江省各县市推广应用。
表2 料棒专业化集中生产与传统生产方式成本比较(单位:元/袋)
位于金华市磐安县玉山镇(平均海拔550 米)的富盛家庭农场,成立于2014 年,该香菇农场探索采用“统一建棚、统一原料、统一制棒、统一技术,分户承包、分户采摘、统一销售、分户结算”的新模式[13],带动农户栽培,户均承包7 个大棚,年收益13 万元左右,高的可达20 万元。该模式解决了集约化、分工化、专业化、市场化、绿色化种植的诸多问题,已被作为浙江香菇产业发展中的一种典型共富模式加以推广。
庆元县精创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菌棒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应用自动化装袋机械、高效灭菌、全自动无菌接种和环控养菌等工艺技术,大大提高了菌棒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该公司生产的菌棒,在接种后培养至发菌圈直径10 厘米左右时,送至农户发菌棚继续培养和出菇,成为料棒专业化集中生产模式的升级版。
丽水职业技术学校陈俏彪教授团队创新定向出菇技术模式,其特点:一是不用保水膜,避免保水膜碎片粘附,影响香菇质量;二是有利于提高采菇效率,与传统菌棒四周出菇相比,定向在菌棒朝上一面出菇,可提高采收效率,避免漏采;三是有利于提高设施利用率,在既定部位出菇,菌棒可排放更密,可提高设施利用率20%以上。这项技术正在不断升级之中。
该模式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及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共同研发,通过选育优质香菇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研发突破以夏季高温栽培为核心的优质香菇周年化高效生产技术,目前已初步建立亩温控大棚年产百吨香菇、百万元产值的“双百共富”香菇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该模式由企业统一生产菌棒、统一建设温控出菇大棚、统一技术服务,菇农分户管理,也是一种企业与农户同发展共富裕的体现小菇农与现代菇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共富模式。
该模式实现了南方高温季节高效生产优质香菇的技术性突破,配套选育了两个适合于工厂化栽培的优质品种‘L901’和‘L615’。其中,‘L901’(浙认菌2022001)为广温早熟品种,菌棒刺孔前发菌期为45 天左右,转色后熟期为50 天左右;朵形圆整,菇盖厚至中厚,不易开伞;菇柄短、细;菇盖褐色、表面绒毛明显;易出菇,产量高;栽培管理中需注意控制出菇量。‘L615’(浙认菌2023001)为中温中熟品种,菌棒刺孔前发菌期为45 天左右,转色后熟期为65 天左右;朵形圆整,菇盖厚实,不易开伞,菇品质更优,不易爆发出菇;菇柄略粗壮,白色,有的略偏红褐色;菇盖颜色浅、偏红褐色,边缘绒毛明显。
优质香菇工厂化周年生产技术研发进展:一是定时定量出菇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菌棒催蕾控蕾技术,首潮菇控制在10~30 个/棒,初步形成定时定量出菇技术;二是建立了以突破夏季高温栽培为核心的优质香菇工厂化周年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发建立省本化设施装备与工艺,平均能耗为1 000元/吨,三潮菇产量达0.9 千克/棒,优质菇率达70%以上。
浙江香菇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提升方向:一是集成应用更高效的装袋机、接种机(液体、固体)、菌棒套袋机及自动化菌棒上下架设备等,作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的升级发展对于助推香菇产业发展尤为重要;二是开发应用更加节能高效的智能化环境控制装备;三是在技术上实现更加精准、优质、节能和高产,包括培养料配方、发菌工艺、后熟催蕾育菇等工艺的研发和应用。
总体来看,香菇产业发展将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家庭副业小规模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季节性生产向周年化生产,人工管理向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方向发展。精准化的栽培工艺的研发,包括专用品种的选育、菌种生产工艺的优化、液体菌种的研发应用,以及高效设施装备的配套,对于推动香菇产业的升级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