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假说—演绎法”建立在学生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假设问题可能存在的答案,再根据答案进行推理,最后通过实验检验是否正确.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答案一致,则假设正确,反之则说明学生的假设错误.“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思路是学生提出问题、基于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实验检验、判断正误、得出答案.通过严谨的解题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解题效率,使学生在解决生物题目时做到游刃有余.
关键词:假说演绎法;解题;运用探索;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3)21-0137-03
收稿日期:2023-04-25
作者简介:杜成成(1984.7-),女,四川省广安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研究.
在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知识储备量不足而产生生物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将“假说—演绎法”引入到高中生物课堂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维.
1 利用“假说—演绎法”,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
例题1 现在有一种人工膜制成的袋子,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检测淀粉和碘是否能够通过该膜.实验室提供实验用具:铁架台、烧杯、一根棉线以及人工膜袋.提供试剂:1%的淀粉溶液、稀碘溶液.
解析 学生在解决这类题型时,需要先仔细审题,明确题目中给出的关键信息.这是一类实验设计生物题型.学生需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实验用具,以及试剂设计相应的实验装置图,以便更好地解题,然后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题目中要求检验淀粉和碘是否能通过人工膜?根据所学知识,淀粉遇碘会变蓝的特性进行分析.首先,按照“假说—演绎法”,学生假设将碘和淀粉分开放置,将淀粉放入人工膜,将碘溶液放置于烧杯中,假设一:淀粉能够通过人工膜;假设二:碘能通过人工膜;假设三:淀粉和碘都能通过人工膜;假设四,淀粉和碘两个都不能通过人工膜.然后根据实验室给出的试剂以及工具装置实验.如图1所示,将实验装置放置一段时间后,如果人工膜内以及烧杯内液体均不变蓝,则表明假设四成立.如果人工膜袋内液体以及烧杯内液体均变蓝,则假设三成立.如果人工膜袋内液体变蓝,而烧杯内液体不变蓝,则表明假设二成立.如果烧杯内液体变蓝,而人工膜袋内液体不变蓝,则假设一成立.通过使用“假说—演绎法”,能够使高中生物答案题目更全面、更完善,学生的解题效率也进一步提高.
图1 实验装置
2 利用“假说—演绎法”,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遗传学是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以及自由组合定律.在高中生物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遇到基因问题,利用“假说—演绎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例题2 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现有一个农场主养殖有一群牛,其中无角基因频率与有角基因频率相等.如果从牛群中随机选出一头无角公牛以及六头有角母牛,让它们进行交配,每头母牛只生产一只小牛,生产的六头小牛中,三头有角,三头五角.如果让学生根据上述内容,能否判断出在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中哪一个为显性性状.如果不能,请学生设计交配过程,从而得出正确的显性性状结论.
解析 根据“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思路.首先,学生需要明确所给问题,牛的有角与无角哪一个为显性性状.基于题目给出的材料,提出假说.学生在解决基因型遗传问题时,一般情况下,假设只存在两种情况,所以学生只需要提出两种假设,即无角为显性性状,或者有角为显性性状,然后根据假设进行推理.假设无角为显性性状,则一头无角公牛常染色体的基因型为Aa,有角母牛为aa,两者进行交配,产出的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概率分别为1/2,所以将一头无角公牛与六头有角母牛进行交配,会产出三头有角小牛与三头无角小牛.假设有角为显性性状,则无角公牛基因型存在一种情况,即aa,有角母牛存在两种基因型情况,即Aa和AA.基因型为AA的母牛的子代都为有角小牛.而AA基因型的母牛产出的子代可能有角也可能无角,概率均为一半.这种情况下还需要考虑配子的随机性以及后代数量,所以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所以根据推理,不能得出结论,无法确定有角与无角哪一个为显性性状.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得出的结论,以及推理的过程进行杂交环节的设计.在牛群中选择数量较多的有角公牛与有角母牛进行杂交,缩小可变因素的范围,以便得到正确的答案.如果后代中出现无角小牛,则有角为显性性状,无角为隐性性状;如果后代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无角为显性性状,有角为隐性性状.通过“假说—演绎法”,能够使学生在面对基因型问题时,做到游刃有余,学生的解题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1].
3 利用“假说—演绎法”,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高中生物解题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学生理论问题的解题方法的形成,也需要注重学生实验设计问题解决效率的提高.
例题3 农药残留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将一块农田作为实验田地,往实验农田中施加农药A,一段时间后,通过测量记录土壤中农药A的含量逐渐下降.请学生设计实验环节,分析农药A含量下降是由于物理分解,还是由于微生物降解或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 学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给出的信息,找出关键信息,以便更好地解决生物题目,得出正确生物题目结论.首先,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学生需要选取不同的土壤,将不同的土壤混合在一起,并等量的将其放置在烧杯中,防止其他因素对实验产生的影响(等量控制,控制变量,防止其他因素对实验产生影响).然后对不同烧杯进行分组编号.对编号1的烧杯进行灭菌处理,编号2烧杯不作处理.处理完成后再分别向两个烧杯的土壤中施加无菌农药A,施加完成后,马上测量两组烧杯中农药A的平均含量M,然后将两组烧杯放置在温箱中进行培养(同一个温箱,控制变量,防止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测量,记录两组烧杯中土壤含有农药A剩余量的平均含量值.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结论.如果编号1烧杯中的土壤农药A,六周后的平均含量与六周前的平均含量相等,而且大于编号2烧杯中的土壤农药剩余含量,则表明农药A的分解仅仅是微生物降解的结果.如果编号1烧杯中土壤农药平均含量,六周前的大于六周后,编号2烧杯中的土壤农药含量六周前的大约六周后的,而且编号1烧杯中与编号2烧杯中的土壤农药含量相等,则说明农药的分解是物理分解的结果.如果编号1烧杯与编号2烧杯中土壤农药平均含量均减小,而且烧杯1中的农药剩余含量大于燒杯2中的农药剩余含量,则说明农药A的分解是物理分解和微生物降解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假说—演绎法”能够使学生生物题目解决效率提高,高中生物答案更全面,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2].
4 利用“假说—演绎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假定能使学生对生物学现象有新的理解,进而使他们对生物学现象有明显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深入地剖析有关的现象,并逐步提出逻辑性的假定,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题4 有丝分裂中期DNA数与染色体数的比与后期DNA数与染色体数的比分别为_______和_______.
解析 该题考查了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分子数的变化规律.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其DNA已经完成了复制.即每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每条染色单体含有1个DNA分子,所以,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即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的比为2∶1.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粒一分为二,导致两条染色单体彼此分离变成了两条染色体,结果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但DNA分子数没变,故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的比为1∶1.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也是采用假说—演绎法[3].
5 利用“假说—演绎法”,发展学生的總结能力
实验的结果可以很好地证明现象的结论,并且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出所有假定推理的合理法则和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操作过程和最后的结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形成过程,并体会其与实验的一致性,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假说—演绎”的魅力.这样,学生就能从假定中推断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并进行验证.
例题5 控制眼睛颜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它的基因是A、a它的控制翅膀长度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面,基因是B、b.两个果蝇都变现为红色眼睛较长翅膀,他们的后代的表现见表1,那么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
解析 首先,这个问题的目的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外在表现,特别是推断出他们内在基因的变化.然后找到对应的方法,具体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填空法考查基因的遗传:看不见的隐性基因为纯合体;显性表达可以是纯合体或杂合体,即至少一个基因是显性的,而另一个基因是从其后代的实现形式推断出来的.另一种是比例分析:通过观察其后代表现形式的分布来推断:一对不同的表现形式的亲代自交,后代的两个不同的性状比例为3∶1,则亲本一定是杂合体;二对相对性状自交,后代之比为9∶3∶3∶1,则亲本一定是双杂合体.例如这道题中的翅膀长度的基因,它的比例是3∶1,那么它一定是杂合体.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总结两种方法,深入了解,了解内在原因,做透彻.无法记住分配比例,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不佳.做题过程中,要将两种方法进行总结,深入地理解,将其内在的原因弄明白,搞透彻.不能死记硬背其分布比率,这样的方法不仅耗费精力,效果也不明显.“假说—演绎法”的目的不仅在于判断真假,更在于形成科学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杨东波,罗会棱.假说—演绎法在生物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1(5):85.
[2] 陈卫东.“假设演绎法”在生物解题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3(12):54-56.
[3] 林庆娟,杨军.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教学参考,2019(35):86-87.
[责任编辑:季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