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有助于优化教学思路、提升教学质量.据此,文章简述微课的优势,并从课前、课中、课后多个环节探究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旨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微课;教学应用;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3)21-0095-03
收稿日期:2023-04-25
作者简介:力萍(1984.11-),女,江苏省扬州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微课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除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还能让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全面地学习和发展.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应深度分析微课的优势及应用模式,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以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
1 微课教学的显著优势
第一,时间短.微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视频的长度适中,大多不会超过十分钟,这样的短视频不仅能提炼和概括出重点知识,还能缓解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强化学习效果.第二,针对性强.每个微课视频中的内容多是围绕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虽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却是主次分明,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1].第三,形象性强.微课具有较强的动态性,
多以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生动性与形象性较强,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还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2.1 课前应用,明确教学目标
预习是高效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微课的运用则能帮助学生进行高效的预习,明确教学内容、重难点等等,让学生在积极探究中锻炼思维并提高学习能力.其实,高中化学中很多知识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将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增强化学学习的效果.另外,借助微课视频的形式来动态展示学习中的知识,能让静态的化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知识内容也更加直观,学生能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内容,便于吸收和理解[2].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钠及其化合物”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焰色试验”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金属发生的焰色反应有直观的认识,可以利用微课指导学生高效完成预习.首先,教师应围绕焰色反应制作微课课件,向学生展示钠、钾、钙、铜等金属不同的焰色反应,让学生直观认识到不同金属发生的焰色反应及反应特征.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能直观地观察到金属不同元素形态,并通过视觉基础建立金属焰色反应概念,为后续的金屬焰色反应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随后,教师考虑到部分金属焰色反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学生对焰色反应产生直观印象后,借助微课视频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焰色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约教学资源与课堂演示的时间,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最后,借助微课指导学生预习后,
结合微课内容提出问题:金属钠发生焰色反应的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反馈,掌握学生预习整体情况,为高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课中应用,强化教学效果
2.2.1 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实验的重要性,却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仍是以讲述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3].这种模式下,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流程及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影响了知识体系的构建.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能让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有直观的认识,并独立、自主地探索相关化学知识,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醛酮”教学为例,在讲解“乙醛”部分知识时,涉及到银镜反应,这一反应较为复杂,学生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展开实验教学.首先,教师带领学生研究“乙醛”物理性质时,先提出几个问题:(1)通过观察乙醛的样品,能否猜测出乙醛的物理性质?(2)在面对乙醛和乙醇两种无色溶液时,能否通过实验正确辨别二者?以“乙醛”为核心设计问题,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随后,学生结合已掌握的知识说出对“乙醛”性质的猜测,教师则利用微课展开教学,课堂中借助微课全方面讲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并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乙醛的结构特点,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乙醛有CO双键且不饱和,—CHO中有C—H键极性较强,因此猜测乙醛可能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最后,利用微课展示乙醛的分析结构模型,再借助动画演示乙醛与氢气的反应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
2.2.2 抽象知识教学中应用微课
高中化学知识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微观性,若仅凭教师的语言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利用微课视频来展示抽象知识,能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有效避免学生无法理解、理解困难等情况出现[4].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乙醇与乙酸”教学为例,乙醇化学性质部分知识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借助微课教学,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环境中学习知识.首先,教师利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再展示乙醇的分子式和结构式,让学生在直观对比中认识到模型中每一部分所代表的元素,进而掌握乙醇的结构和特点.由此,学生通过分析更加直观地理解乙醇分子的化学性质.随后,当学生掌握乙醇的组成结构后,教师继续利用微课视频展示演示实验,“乙醇燃烧”实验中在蒸发皿中滴入少量的乙醇,点燃后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然后迅速正立,滴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并振荡,发现乙醇安静的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水珠凝结,滴入石灰水后变浑浊,即
CH3CH2OH+3O2点燃2CO2+3H2O
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中则是向试管中滴入少量的乙醇,将铜丝燃烧片刻,立即伸入试管中,反复操作几次,发现铜丝被灼烧后变黑,伸入乙醇中又变红,且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生成,即
2Cu+O2△2CuO
CH3CH2OH+CuO△Cu+CH3CHO+H2O
由此,结合实验中的操作步骤和现象,学生认识到乙醇具有氧化性和脱水性.
2.2.3 重难点教学中应用微课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重难点知识多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将更多精力放在重难点讲解上,并反复多次进行讲解,期望学生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结果往往不佳,导致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仍无法攻克学习中的重难点.而微课能以动态的动画或视频,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攻克化学学习中的难点,教师应利用微课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应在课堂初始,为学生布置自主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移动端观看微课视频,并结合教材尝试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概念及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利用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是本课中的重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准确把握学生学习中的盲点.随后,教师利用屏幕播放微课视频,结合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其从微课中寻找答案,如氢气与氧化铜发生反应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无法准确判断这种反应类型,教师则利用动画展示反应中得氧和失氧的过程,即根据
H2+CuOCu+H2O
发现氢气因为得氧生成了水,而H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1价,而氧化铜因为失氧被还原为了Cu,化合价由+2降低为了0价.由此,在教师合理地指导下,学生认识到只要化学反应中发生了化合价升降变化,就说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攻克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助力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
2.3 课后应用,构建知识体系
微课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应用在课后则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梳理化学知识脉络,显著提高课后复习的效率.而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以点带面展开复习,突出化学知识中的重点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围绕一条知识主线引导学生复习,通过集中化、精髓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复习和把握重点知识,以便达到优化学生思维、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硫及其化合物”教学为例,本课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且内容分布较为零散,部分学生不具备梳理脉络、总结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引导学生复习,助力学生系统性掌握知识点.首先,教师在课堂初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绘制硫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关系图,初步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接着,教师向学生出示微课视频,要求学生参照自己绘制的关系图,观看微课视频,在对照中完成理论知识的查缺补漏,对硫元素的物质性质及转化关系有进一步地认识.随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绘制的关系图,思考“二氧化硫的性质有哪些?”同时借助视频展示二氧化硫的性质,如无色、有刺鼻性气味、密度大于空气、还原性、弱氧化性、漂白性等等.并继续提问“如何制取二氧化硫?”学生思考后在微课中展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反应原理,如
Na2SO3+H2SO4Na2SO4+H2O+SO2↑
再引导学生结合图1中的信息,思考这一反应中,石蕊试剂、品红试剂、H2S溶液、KMnO4溶液、NaOH溶液会产生什么现象?NaOH溶液又在实验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微课视频直观演示实验中各个溶液的現象变化情况.由此,教师以微课为辅助手段,复习中先引导学生思考,再利用微课视频加以验证,从而提高复习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维.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科幻画报,2022(12):199-201.
[2] 李娜.小微课 大实验:以高中化学学科为例[J].名师在线,2022(33):82-84.
[3] 殷东升.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化学微课教学策略探析[J].新教育,2022(32):81-82.
[4] 黄丽丹.微课导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高考,2022(32):105-107.
[责任编辑:季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