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改革,到底为国企带来了什么?
從这次调研采访情况看,答案已然生动呈现: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加快完善以及市场化经营机制的深度转换,是激活改革一池“春水”的重要基础。
首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把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和保障经理层依法行权履职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董事会规范运作、有效落实董事会职权,推动全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和推行经理层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形成有效协同联动。
其次,经理层的任期制与契约化改革,不只是简单的干部机制改革或薪酬改革,而是一场涉及企业战略、组织、人才、运行等多个核心环节都需要参与进来的综合改革。
此外,得益于过去三年改革的纵深推进,“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改革意识已在广大干部职工中生根发芽,由此形成的强大改革之“势”,也为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提供了可贵的内生动力。
改革无止境,奋楫再出发。随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资国企改革作出新的部署安排,今年2月中旬,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乘势而上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
这无疑为接下来的国企改革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在国资委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王绛看来,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所特有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时期内稳定保持竞争优势,并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资源、技术或能力。核心功能更侧重于说明企业在国内乃至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如果企业和产品没有核心竞争力,那么,未来其在产业链中的功能也是可以被忽视的。
因此,国资委将中央企业2023年主要经营指标由原来的“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并提出“一增一稳四提升”的年度经营目标。
通过这次经营指标的调整,原有的“两利”指标中,仅保留了利润总额,而对于与利润总额较为同质化的净利润指标,则将其调整为净资产收益率;原有的“四率”指标中,用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指标,继续保留资产负债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
从“两利四率”到“一利五率”,虽然调整幅度不大,却进一步突出了新阶段中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新要求。
除了经营指标进一步瞄向提高核心竞争力外,从产业角度来说,“央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亦被寄予厚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央国企“航母”必须担起新使命。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进。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明确,国企改革再出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必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转载自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