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光
在现有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振兴工作的要点与核心是提升农村经济管理的实际水平。想要提升农村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从根本上关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本文将以乡村振兴的视角对农村地区经济管理有效性的提升展开探究,探讨使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有更好的服务,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改善的方法。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要素
(一)基于要素结构
所谓要素结构指的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要素,各自在要素构成中的所占比例。整体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体系里,占比较高的是农产品的相关收入。一个地区的农产品收入情况也决定着这一农村地区自身的经济情况。生产条件如何,也决定着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与质量。从长期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部分农业收入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进步,也让有关要素的基本结构产生了较多的变动。通过了解国内的部分经济数据不难发现,农业经济整体的发展形势趋于良好,涉及的农业经济产業布局也在逐渐地科学化。但部分农村地区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没有实现通过增加资本,来达到资本取代劳动集约化生产的目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性,工业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的占比很低,相关要素结构需要进行重点调控。
(二)基于产业结构
有关产业结构是指经济总收入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实际占比。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及整体效率水平不高有关。随着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也让更多人明白了产业结构的重要性以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作用。例如,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会结合自身地理环境条件,开设旅游项目,发展旅游经济,让农村地区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特色旅游项目的核心内容。对于不同地区的农村来说,旅游等资源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也让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如果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度与社会现有的发展速度不符,没有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则会让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尤为重要,要使有关资源的配置能够更加科学和完善,以此来保证农村地区经济优良发展。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提升农村地区经济管理有效性的意义
(一)让农村地区经济建设速度更快
从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来看,部分新农村的项目建设最终的目标是良好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村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优化和提升,也让农村地区现有的生产模式得到更好地转化和调整,生产效率更高,农产品具有的安全性更高。通过对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加强,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工作和发展得到有效的助力和推进,让农村地区的实际经济水平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让农产品的加工质量、加工效率都能够大幅度提升,最终使农村地区的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保障,也让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工作有效性更强。
(二)让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更加稳健
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需要保证其发展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兼顾性,因此,加强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村经济管理有效性的探索工作,也可以帮助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打下一个强有力的基础,让现阶段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健全稳定,同时也更加科学有序。农村地区在提升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依托更加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速度过慢、市场无序混乱等情况,从而可以提升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使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部分行为得到约束和规范,也让农民自身具有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
(三)减少城乡之间的生活质量差距
在经济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不平衡性严重阻碍着我国整体经济的进步和质量的提升。因此,应该结合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实际情况,对于减少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及生活质量差距方面进行重点关注。运用国家政策进行干预,让农村地区的资源分配能够更加合理科学、高效,使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让城乡之间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能够趋于统一,减少二者之间的实际差距,同时,也保障农村地区经济产业高品质的发展。
三、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困境与不足
(一)管理机制仍需加强和完善
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模式,从宏观上来说,仍与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经济管理模式存在差距。就我国来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是进行传统模式上的农产品生产和粗加工,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能够获取的回报率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不能够实现优质、快速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而且,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无法为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提供支持。并且,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时,也会受到较多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一旦某一年度自然灾害频发,气候较为恶劣,就会使农产品的产量受到不良的影响,也会使农产品的实际质量降低。因此,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关机制、优化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创建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让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产品的加工工作都能够实现高效率、规模化的转变,由此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进步。
(二)专业的优质管理人才较为缺乏
由于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同时投入的资源支持资金支持也不够充足,难以引进优质管理人才。部分农村地区也会出现优质高素质人才流失等情况,专业优质管理人才的不足和流失是影响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发展的一大因素。由于农村地区人才外流严重,会对农村地区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使用造成不利影响,也弱化了经济管理工作的实践效果。
(三)基础建设水平不够,信息化程度低
现阶段,多数农村地区的基础建设水平仍然不够理想,有关政府部门对于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建设工作没有进行重点关注和开展,不管是从政策支持方面还是资金投入以及工作参与程度上都不够积极。多数农村地区的道路建设规范程度差,土制道路仍然普遍存在,影响着农村地区的交通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来袭和各项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使用,让我国较多领域得到了提升和进步,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工作来说亦是如此。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也与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紧密相连,在现有乡村振兴开展的过程中,势必要对农村的信息化程度和部分技术水平进行重点关注。科技水平以及信息化程度,对于农村地区农产品的销售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從多数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来看,并没有进行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农民在进行农作物的耕种和生产时仍然较为低效,所收获的农产品质量不够稳定,部分地区的农民没有意识到新型创新的农业技术对提升农产品种植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部分农民由于自身有限的知识水平,没有及时了解现有科技的发展情况,如果政府部门不予以支持和指导,很难让此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优质的提升和进步。
四、乡村振兴视角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有效性的对策
(一)优化管理机制,提升稳定化发展程度
对于提升农村地区经济管理有效性来说,强化现有管理机制的完善程度和科学性,保障农村地区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是主要切入点。努力实现农村地区的生态平衡与经济收益二者的平衡,让农村现有的生态环境得到充分保护,同时,也让农村经济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得到深入贯彻。部分管理者需要对农村地区现有的生产资源进行充分的掌握、梳理,以此来实现良好科学的配置,让农村地区的生产模式得到积极的优化与转变,通过引入适当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让农村地区的经济生产工作能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优化;让现有农业生产的体系能够向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将农村地区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进行良好的管控,生态环境不断得到优质的改善;使农村地区的经济能够实现长期、可持续的良好发展;通过处理好农业生产与自身产业发展的关系,让农村地区可以对一些农田水利项目进行积极的建设和改造,减少农村地区的干旱、洪涝等灾害,让农村地区的经济能够进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中。
(二)强化专业优质人才的建设与引入工作
想要提升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实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优质进步与提升,应该重视有关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和高素质人才的引进等工作。经济管理工作方面的工作人员自身的能力水平、技能水平以及工作素养等,与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工作息息相关,想要保障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就要注重对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团队的建设以及持续的培养工作,让管理人员自身能够得到长期的培训,实现自身良好的发展。农村地区也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福利政策等,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加入,投入到有关经济管理工作中。为了减少有关人才的流失,相关部门也要建立起更加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确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得到调动和保持,也要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定期的培训工作,保障管理人员的自身发展和晋升之路,能够为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工作投入更大的热情,创造更高的价值,有效减少人才流失等现象的发生。
(三)实现信息化、规模化的发展
农村地区的管理者应该积极学习和了解现有信息化技术以及生产方式变革的内容,使更加高效、便捷的技术能够与当地的生产发展相结合。在此方面,也需要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宣传,提高农村地区群众对于信息化技术、高新科技的认知水平,让农民对创新科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了解,使农村地区能引入高新科技信息化技术手段,确保广大农民能够熟练掌握高新科技或创新技术,使农村地区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得到大幅的提升。
同时,有关政府部门也要对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重点关注和调整,大力引进一些优质企业到农村地区建设生产基地、生产工厂等,为本地区的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利用对农业资源的整合和产业项目的打造,让农村地区一些优质的农产品能够销往更多地区。同时,实现地区内部的产业结构搭建,使农产品的耕种加工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产品经营发展模式,让农村地区的经济回报率更高。
结语: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提升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及政府部门的重点关注与指导,让农民现有的生产质量和生活质量都能够得到提升,增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稳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