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喜灵
摘 要: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现代社会发展与教育创新都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拥有专业的职业技能,还需要保持身心健康成长,拥有良好的品德。国家对社会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深化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新要求,因而,工匠精神培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有效运行,是高职院校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水平的主要方式,而工匠精神培育与积极心理学教育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联。基于此,文章先分析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工匠精神培养的重点,然后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和优化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工匠精神;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3-0185-04
工匠是指在某一行业领域具备专业工艺技术的人才,能够为行业发展创造有力贡献的匠人。工匠精神则是工匠在行业发展中显现出的优良品质与职业素养,现代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素养要求变高,国家也要求高职教育深化立德树人理念,全面对学生爱岗敬业、责任心、刻苦钻研等素养进行强化,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与思想品质,让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能够建立正确、积极的职业道德观念,实现自身职业高效发展的同时,成为对社会和国家发展有用的人。职业院校学生将在毕业后直接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成为工作在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下彰显职业技能的重要元素,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的学习高标准、对未来的工作严要求,使自己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然而,部分高职高专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由于高考成绩偏低,学生有挫败感和失败感,他们既渴望独立又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创新精神不够,创新意识不强,缺乏专业认同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意在一线工作,做事浮躁等。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够重视,培养效果不明显。因此,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工匠精神培育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
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工匠精神培养的重点分析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M.Seligman)。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体验、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事业信念。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进行培养,让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意识,让学生能够真心热爱专业职业,在职业发展中保持认真态度,建立创新精神,坚持不懈为工作发展作贡献,从而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一)学习兴趣爱好的培育
对部分高职学生来说,在学习能力与兴趣方面处于偏低的水平,而兴趣是学生学习质量与效率提升的基础和助力。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对学生学习兴趣与爱好进行培育,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与实践当中,自主地参与和探索,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可以为将来职业技能与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创新意识的培育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工匠精神培养,是依托于积极心理学内容,帮助学生提升积极的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思想观念。无论何种职业,勤能补拙都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比如发明曲尺的鲁班、建立赵州桥的匠师李春、自学成才的画家齐白石,他们不仅是勤奋、熟练地掌握了技艺,更具有创造性思维品质。“创新”是现代发展的核心要素,对职业技能型人才来说,创新意识也是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积累经验,保持灵活思想,能够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助力。尤其是匠人尚巧,通过创新能够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创造更多价值。
(三)优良品质的强化
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来说,优良品质是其长期发展与进步的有力支撑。比如拥有积极心理学强调的希望、乐观、自信和坚韧的品质,才能在成功的路上坚持不懈,精益求精;而具备责任心才能更好地完成岗位职责,保持行为规范。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教育对工匠精神培育工作重视度不高
目前,我国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现有的人才供应与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高职学院在学生教育期间,没有对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和要求进行充分的掌握,人才培养的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不相匹配。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期间,并未对人才职能素养进行重點考量,而仅仅是将学历、技术水平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这导致高职教育仍然对理论和技能教学更为看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较弱,也导致高职教育对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重视度不高,使得学生职业能力偏高,但职业素养、道德品质没有得到有效培养,这对学生未来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高职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认知水平偏低
目前,高职教育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仍然将学生成绩作为学习效果考量的核心,学生家长对学生教育的关注点也更多地偏向于成绩。高职学院学生的学历是大专,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偏低,再加上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存在偏差,对职业教育价值能正确理解,高职教育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不高。
(三)企业文化中工匠精神缺失间接对高职教育产生影响
现代企业经营想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需要对企业产品、服务质量进行优化,对成本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就需要企业在文化建设当中深化工匠精神,配合激励机制的合理建设,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但实际上,很多企业为了在短时间内快速、大幅度提升效益,会采取很多赚快钱但不注重品质的营销行为,比如销售便宜的低质量产品,获取销量的提升,从而获取更多收入。这种情况说明了企业文化中缺乏工匠精神,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都非常不利。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缺失,也间接对高职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非常不利。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工匠精神培育的优化策略研究
(一)将工匠精神培育规划到教学体系中
高职院校需要平衡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将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发展充分融合,通过思政课程教学、理论知识教学与实习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化培养。实际上,工匠精神需要在实践当中体现,通过工匠精神在教学体系当中的融合深化,创建良好的精神培育环境与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然地对工匠精神进行理解与掌握,对自身的思想、品质与观念进行正确建立。
教育领域深化积极心理学,要同步深化学生生存和积极品质、体验感问题。工匠精神培育要把握好方向,重点对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进行培养,才能为社会组织与现代教育积极发展提供助力[1]。高职院校需要对工匠精神培育进行正确认知,明确工匠精神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对高职学生来说,未来需要在技能型岗位中发展,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要求较高,通过匠心精神培養,让学生对自身的专业学习产生兴趣,热爱职业岗位,树立创新意识,能够在岗位工作中保持热爱和积极性。将工匠精神在学生所有学习与实训教育中融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有效提升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发光发热。同时,通过工匠精神培育,也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有力的贡献。
(二)将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关联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职业型人才,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随之提升,企业在人才引进期间,不仅对专业技能水平有要求,还会对职业素养进行重点考量,职业素养对人才在企业中发展的长久性与贡献水平均有直接影响。敬业精神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元素,而工匠精神中也包含爱岗敬业精神,因此可以将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合理关联,让学生对专业岗位产生热爱,建立良好的职业责任心与使命感,能够在职场当中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追求,能够在岗位中不断进步,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自身理想,为行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教育力度比较弱,职业素养教育覆盖比例偏低,导致很多学生在岗位实践期间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差,无法运用技术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和任务,在工作期间遇到困难无法保持良好的状态,缺乏坚韧的品质,这些都是学生职业素质水平低的体现。将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联合强化,对学生品质素养进行提升,让学生拥有匠心精神,保持积极心理状态,让其心智更加坚韧,在工作中不惧困难,提升专业技能应用的熟练性。
(三)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化工匠精神的培育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心理、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化工匠精神的培育,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对工匠精神进行正确的认知和理解。院校可以开设工匠精神为主体的文化活动。
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带领学生学习、体会工匠精神。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匠大师的展览活动中进行参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企业技术工匠的工作状态,学习技术工匠在工作期间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等,通过技术工匠为学生树立榜样。
组织学生观看工匠精神相关的电影、纪录片等,让学生正确理解工匠精神,明确工匠精神在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助益,通过了解工匠做出有力贡献的事迹来深刻感受工匠的奉献精神,从而严于律己,在职业发展中发挥工匠精神。
(四)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与心理学教学元素
1. 在工匠精神培育期间坚持深化立德树人理念
通常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是通过思政课程教育进行的,在培育期间需要坚持深化立德树人理念,同步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水平进行培养强化,让学生能够更综合地发展。高职院校要全面了解现代社会与经济建设发展的动态变化,明确现代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特征。一方面现代科技化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对职业人才的职业技能专业度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素质”成为人才衡量的重要内容,工匠精神对人才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是人才心理品质健康性与优质性的体现,企业更偏向于高素质、具有工匠精神以及心理积极性高的人才。高职院校在明确这一点之后,就能够正确认知工匠精神与心理学结合培养的必要性,能够在思政教育当中进行合理的深化融合[2]。
2. 遵循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需要遵循社会主义价值观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积极的职业精神观念,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理念的认同,能够在学习与职业发展中践行工匠精神。实际上,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独立运行状态,与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之间没有建立充分的关联,但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匠心精神内涵的培育提供帮助和支撑,让学生从心里对匠心精神认可与应用。因此,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将两者充分结合,抓准匠心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通点,将职业精神、道德与素养等内容合理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让工匠精神品质能够更好地在学生身上融合体现。
3. 配合国家发展政策通过教育活动弘扬工匠精神
在心理学与思政教育、工匠精神融合培育期间,高职院校需要对国家关于弘扬工匠精神的政策与要求进行理解。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创新与转型的关键阶段,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经济发展的竞争核心要素是产品与服务的优质性[3]。而国家创新发展与经济转型,需要大量高素质、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工匠精神是现代人才的重要品质,高职院校必须提高工匠精神培育重视度,配合国家发展政策与人才要求,加大工匠精神弘扬力度,在教育活动中深化工匠精神。国家正在致力于爱岗敬业、大国工匠等精神的弘扬、建设,高职院校应配合国家发展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工匠精神宣传活动,不仅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科学增加工匠精神内容,还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广播、宣传海报、班会活动等途径进行工匠精神宣传。现代学生生活中互联网、智能手机、电脑等全面普及,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学校官网、公众号等推送工匠精神宣传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4. 应用积极心理资本教育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水平提升
积极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人生成长中展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力量,强调通过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来推动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积极心理资本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更容易认可与接受工匠精神内涵,实现身心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成长发展[4]。首先,在教育期间,教师要对学生多采取鼓励措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学习信心,保持积极、饱满的状态开展学习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的提升,尤其是学习成绩水平偏低的学生,更要鼓励,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给予学生关怀,帮助学生努力提升自己,而不是自怨自艾。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让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对教学方案和方法进行灵活调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地进步和提升,当遇到苦难时能够勇敢面对,找到解决方法,锻炼学生坚韧品格[5]。最后,要重点对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进行培养,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当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境,想要获得成功往往需要经历重重磨难,需要长期坚持,若是半路退缩,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远。只有保持良好心态,在职业发展道路中努力坚持,才能提高成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朱洵,陈姣.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8):37-41.
[2] 王鹏洋.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培育与弘扬探析[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03):162-163.
[3] 余春燕,林祝亮.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06):48-53.
[4] 佟冉. 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及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文化产业,2021(31):97-99.
[5] 周跃南. 如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J]. 中国教育学刊,2019(01):14-15.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