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小英
摘要:中国杰出教育家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应做到技能训练与道德教育并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态度教育、纪律与人格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等,使学生养成敬业、乐业的职业态度,以塑造学生金的人格。基于此,文章研究如何创新与发展黄炎培德育思想。
关键词:黄炎培德育思想;职业教育;中华职业学校
在强调立德树人的今天,职业院校借鉴黄炎培德育思想,有助于培养爱党爱国、爱岗敬业、踏实勤奋,具有优良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以及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综合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中华职业学校这所百年前由黃炎培创办的学校,坚持传承、创新与发展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秉承“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教理念,坚持“敬业乐群”的校训,凸显“金的人格、做学合一”等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下面,笔者对中华职业学校传承、创新、发展黄炎培德育思想的具体实践进行梳理,探讨了创新与发展黄炎培德育思想的内容、实践路径和策略。
一、传承黄炎培“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并重的德育思想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要实现技能训练与道德教育并重,因为离开道德教育,职业教育就没有了方向。他还进一步指出,人生之目的,并不仅在生活而已,道德尤为人类所必不可少者,重生活而不重道德,则逸居无数,无所作为,其患不可胜言者。
中华职业学校传承和实践黄炎培“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并重的德育思想,高度重视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个体道德的养成,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以“做最好的自己”为目标,以“金的人格、铁的纪律、强的技能、美的形象”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敬业乐群”的未来职业人。
二、创新发展黄炎培培养“金的人格”的德育思想
黄炎培将学生德育工作提升到服务国家、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高度,把培养学生形成“金的人格、铁的纪律”定为人格与纪律教育的整体目标,把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牢牢扎根于职业教育中。黄炎培还提倡培育下一代年轻人具有责任与担当、文明与礼貌、无私而忘我、尽职与坚守等优良道德和情怀。
(一)“金的人格”,以学生人格的完善为德育目标
黄炎培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三周年告毕业和肄业诸同学》一文中指出:“人格必须完整。人格修养之重要为三十年来吾人对诸同学所不惮烦言者。”为此,他要求学生有“金的人格”。
(二)“服务勿忘爱国”,提高专业素养,强调爱国主义教育
“服务勿忘爱国,爱国勿忘服务。”只有爱国的同时为国家服务,才能促进祖国繁荣与富强。中华职业学校继承黄炎培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加强形势政策教育,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三)“敬业乐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当代社会充满诱惑,部分学生注重个人感受而忽视集体利益,缺乏互助合作、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中华职业学校重视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兴趣,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平易近人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美德、艰苦奋斗的作风。
(四)“劳工神圣”,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劳工神圣”是黄炎培德育思想的重要支点。他提倡“作工自养”,认为只有通过勤劳工作才能有所收获。同时,他指出学习技能不能致用,以及轻视劳动服务是中国教育中的糟粕和弊端。如今,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学生要想成为合格的复合型、专业型职业技术人员,必须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创新发展黄炎培“德育者宜归于实践”的德育思想
(一)学校日常生活
1.定期开展仪式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职业学校定期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以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仪式化,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如从入学仪式到学校团委、班委、学生会干部入职、年终总结报告,以及每周一升旗仪式、每学年的综合考评颁奖仪式等,均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国旗下的讲话是升旗仪式中的重要内容,其有专题、有计划,既注重连续性、时效性,又体现教育性和科学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政治,融入爱国情感,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特色组织讲话材料,塑造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综合品质,同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以礼仪教育为抓手,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仪容仪态
从十几年前开始,中华职业学校就把文明礼仪教育确立为全校德育工作和育人工作重点,主要通过文明礼仪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提升学生德育水平,并从小事,从细节,从各方面入手,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例如,自新生入学教育开始,班主任就引导学生见面要问候,并不断训练这种问候行为,再以表扬进行强化。渐渐地,校园形成学生见到教师主动停步、鞠躬问候“老师好”的良好氛围。而在此时,教师积极热烈的回应更是强化了学生的问候礼仪,形成良性互动。于是,在校园里,无论遇见本校教师还是外来客人,学生都会热情问候,使人颇感亲切、温馨。
3.推行“6S”管理模式,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习惯
“6S”是中华职业学校实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管理模式,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u)、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每天晚上放学后,学校对各个班级进行“6S”评比。每天,每个学生都要对个人和周围环境进行卫生清理。学校每天专门请教师对各个班级的卫生情况进行评分并公布结果,从教室地面到黑板擦,从讲台到每张课桌内,从卫生工具的摆放到课桌的整齐划一,都有严格的要求。
(二)教学实践活动
1.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在充分发挥课程德育功能的同时,中华职业学校细化落实核心价值观,以“铸就具有中华精神的中华人”为主线开发校本教材,先后编写《修身》《中华经典读本》《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礼仪》等校本教材,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育当代职业技能人才。
特别是校本德育教材《修身》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元素,由生活案例、先贤之道、言行修炼、实践笔记和延伸阅读等模块构成,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
2.结合知识教学和实践训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中华职业学校教师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师强调在实训教学中维护计算机设备的干净整洁,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维护设备安全和软件的纯净运行环境,爱护计算机设备,并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网络检测与安全维护,确保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3.强化诚信教育
中华职业学校教师强调作业重要性,学生干部每天统计作业上交情况,定期公布,以发挥督促作用;组织学习小组以好带差,确保作业质量。教师则在学生订正作业后再批改,并督促学生订正。这样一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现象明显减少。
在新生入学时,中华职业学校就强调诚信品质的可贵并进行相关教育。在考试测验前,教师宣传考试纪律,并要求学生签订承诺书,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四、校园人文环境
(一)弘扬“敬业乐群”的传统人文精神
根据历史名校的特点,中华职业学校致力于培育、弘扬敬业乐群等传统的人文精神,引领教师敬业爱生、乐业育人,营造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提升学校形象。
中华职业学校建造黄炎培先生的塑像,大力宣传学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在走廊上宣传优秀毕业生、张贴学生的温馨寄语等,置身于如此优美的校园环境,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定能得以进步。
(二)产教融合校企共建
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整合资源、合作共赢、共谋发展”,先后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的 教学实践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的實验学校、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的科研实践基地、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IT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上海春秋航空公司的中等职校航空技能人才培训合作伙伴,以及多家知名企业的技能人才培养与项目开发合作基地。
中华职业学校以杰出校友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楷模,教育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例如,在“世界厨师日”,学校邀请业界大师为烹饪专业学生举行授帽仪式;请首批 “上海工匠”严惠琴、全国劳模吴尔愉、全国道德模范陆亚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校友等作报告;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实训中心与综合课程平台协同建设,形成虚实结合、多模态互动的育人环境。
(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文化活动
这几年,中华职业学校积极开展校级文化活动,参与市级及以上的多项文化活动,以美育人,营造健康向上、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
为了让高雅艺术走进职校,中华职业学校成立学生艺术团,共建合唱队、舞蹈队、吉他队等社团,聘请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屠巴海,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葛明铭和上海说唱创始人黄永生等著名艺术家为顾问,开发优质的校本教材和课程资源平台,充分体现上海特色与学校文化内涵。
(四)构建学校现代培养体系
中华职业学校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指导办学,倡导“学做人,为服务社会之准备;学技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以德促教,构建“让教学充满智慧,让职教彰显魅力,让学生喜欢学校”的办学愿景,倡导“欣赏教育”,激励每个学生求上进,赏识每个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参与教育活动,期待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可见,各多元主体要协同驱动、多方考量,共同致力于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具有科学性、持续性、多元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唐凤,吴贝贝.信息疫情视角下思想政治元素融入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路径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21(3).
[2]陆瑜芳.面向数字图书馆的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改革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20(1).
[3]戴杰,吴忱凯,皇立卫.关于高职院校药学文献检索课程应用性提升的探究[J].职业,2022(9).
基金项目: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中职学校办学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ZJS2022Zd52。
(作者单位:中华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