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手风琴传世之作──《野蜂飞舞》

2023-07-29 14:40丰雪
艺术大观 2023年20期
关键词:和声曲式手风琴

丰雪

摘 要:《野蜂飞舞》手风琴曲作为经典传世之作,具有较高的赏析价值,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故事表达特征,能够为后人所传习。为了能够促使今后的手风琴演奏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首曲目,则本文将对《野蜂飞舞》这一手风琴曲目进行充分的赏析研究,通过对其创作背景进行研究,并基于作品曲式结构结合情感表达以及和声与故事的同步创建对其进行充分的赏析,发现该曲目在激昂的演奏过程中形成了跟随故事场景逐步递进的情感表达效果,充分展现出基于技巧与情感故事充分交融的效果。

关键词:《野蜂飞舞》;手风琴;和声;曲式

中图分类号:J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0-00-03

作为俄国经典的演奏曲目,《野蜂飞舞》是管弦乐演奏中的一首插曲,作为对故事场景进行诙谐描述的音乐小品,《野蜂飞舞》手风琴曲目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展现出了真实生动的画面,基于情趣表达以及情感层次递进的过程,使用手风琴为人们绘声绘色地展现了野蜂飞舞在眼前的画面。从而基于不同和声结构以及曲式变化,展现出野蜂在飞舞中的各种不同形态,该手风琴曲目具有较高的赏析价值,因此为了更好地在今后的手风琴演奏中表演该曲目,则需要演奏者对其进行详细的赏析研究。

一、《野蜂飞舞》作品简介

手风琴《野蜂飞舞》,是歌剧《撒旦王的故事》中的第二幕第一场演奏。在适应手风琴对其进行演奏的过程中,基于更加生动的音乐形象以及别具一格的音乐素材,获得了广泛好评。该乐曲片段在演奏中通过使用a小调,2/4拍以及活泼的快板结构,在演奏中,对《野蜂飞舞》振翅的情境生动地再现出来。整体乐曲在演奏中,基于半音阶的上下级流动,通过半音阶下行乐句开始演奏,基于中段轻快而有力地演奏之后,重新进入第一主题当中。最后半音阶整体呈现出乐句上升的效果,基于实际而言,最后的半音阶上升乐句演奏过程中,描绘出野蜂飞离的场景,直到最终消失在视线中。

这首乐曲在演奏过程中以更加诙谐的结构形式,与原歌剧相互脱离,也逐渐成了在音乐会演奏中的经常性演奏的曲目,该曲目所描绘的是撒旦王的王子化作黄蜂漂洋过海复仇的故事。作为安东尼·格拉所创作的手风琴作品,在该乐曲当中,基于连音快速演奏出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上下级旋律,对野蜂的飞舞声音进行模仿。在手风琴演奏中,左手负责低基础音进行演奏,且在音程跳进的过程中构成了另一主题。在演奏中生动鲜明地展现了野蜂在飞舞过程中的形象。基于曲目的全局整体进行分析,在其中的三个不同声部均以强烈而基础的十六分音符进行演奏,结构清晰,调性明确,并且在合理的和声下,达到了对整体故事情节紧张气氛的描绘[1]。

二、《野蜂飞舞》的曲式结构以及情感表述

基于曲式结构对手风琴的《野蜂飞舞》这一曲目进行研究赏析,则发现其在实际当中形成了丰富的结构表现特征,基于实际而言,如图1所示则表示为手风琴《野蜂飞舞》的曲式结构。

图1《野蜂飞舞》手风琴曲式结构

基于图1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该手风琴的曲式结构主要表示为经典的综合性中段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

其中在呈示段中,展现出基于二句類且兼具收拢性的乐段结构,表现为平行且方整的特征,并使用半终止的主调以及不完全终止的A大调作为该段落的终止。在《野蜂飞舞》手风琴的呈示段中,发现其并没有形成完全终止状态的乐段结构。这样的终止处理方式促使《野蜂飞舞》的手风琴乐曲在演奏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更加鲜明的律动性特征,仿佛将《野蜂飞舞》的姿态真实灵动地展现在听众眼前,促使听众仿佛置身于其中,能够充分感受在该乐段中表达的情感。在原乐谱上对呈示段记载,一群野蜂从遥远的海面飞来,在天鹅的四周环绕飞行,盘旋飞舞。通过使用A大调,基于更加欢快活泼的情绪表达,从半音阶快速开始下行,并实现基于音流的上下翻滚,进而对野蜂振翅飞舞的画面精妙生动地描绘出来。

随后则是在手风琴的演奏中逐渐进入中段结构中,表示为综合性的中段特质。在该乐段中,包含了两个不同的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基于新材料的构成,通过对比呈示段,进而形成并置性的结构表示,并在该部分中含有两个演奏大句[2]。在主调上完成的第一大句,随后在下属调上完成基于第二句的存在。通过对该部分中的两大句演奏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其均处于模进的手法以及状态。通过在下属调上完成对第一句旋律的模进,促使旋律充分展现出更加鲜明的旋律流动特质,并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了全新的旋律结构。这一段中充分描写了王子化身为野蜂之后,不畏艰险归心似箭的情绪,通过错落有致的演奏,在手风琴快速密集的音型结构,展现出强烈的力度标记,并且在异中求新的和声布局当中,展现出王子此时作为一只野蜂所具有的焦急心情,从而为后续的复仇演奏桥段做出了充分的情感渲染以及铺垫工作。

与此同时,在手风琴演奏中,关于第二部分中的内容,主要是基于对属调进行演奏描述,并建立在主调的属音准备基础上,进行再现演奏。在演奏过程中,基于对野蜂袭击厨娘以及织布工的画面进行展现,基于戏剧化的音乐表现,在手风琴的演奏中,整体充分展现出基于“无穷动”的体裁特征表现。通过在演奏过程中基于急速贯穿的十六分结构音符,以强劲短促的音符进行演奏,在整个乐曲中弥漫着强烈的气势以及紧张的气氛,对野蜂疾驰而过的形象进行生动的描绘。

与此同时,在再现段中,率先使用高八度对呈示段进行再现之后,并未直接终止,而是在此基础上完成基于13小节的扩充,最终通过主和弦完成演奏,充分展现出野蜂从四处飞舞、上下盘旋寻找复仇对象的画面,这样的旋律强而有力,极具人格化地再现了野蜂在飞舞的过程中无穷动的特质。最后则是在主长音的基础上,干脆利落地结束乐曲演奏。

三、《野蜂飞舞》手风琴和声以及故事表达

(一)和声结构分析

此乐曲中含有和声配置,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美妙动听的旋律。从整个曲目来看,应用比较多的是和弦,分别为属、主形式。要想把握音乐的根本主题,从第一手风琴声中可以展现出来,从第二手风琴声中也能明显感知。分析第一以及第二手风琴声部可以体会到,旋律走向具有规律性,音型节奏也充满韵律感,两者基本上达到了一致的效果,另外,在演奏音区,它与力度变化具有一致的效果,因此,无论是第一手风琴,还是第二手风琴,在和声配置层面给人震撼感,属于模进关系[3]。关于第三手风琴,从一定程度上来理解,与其他两个声部具有关联性,处于模进关系,在某些程度上,这种声部可以起到填充效果,促进和声达到丰满的程度。

1.通过查看乐曲引子,可以看到8个小节,主要从主调中体现,a小调中的属和弦中可以明显看出,整体曲目具有连贯性,形成了自然的结构。在前4个小节中,关于级进下行,其跨度为2个八度。第一和第二声部比较协调,它们保持一致的级进下行效果,关于第三声部,与它们有着差异,实行级进上行模式。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相应协作,前者属音部分实行半音级进下行,而后者利用了属和弦的中音,然后采用半音级进下行。在第一和第二声部之间,其和弦关系一直处于三度平稳的和谐效果。反观第三声部,从属音开始,运用了半音级进上行模式,整体来看与第一以及第二声部并未脱离,给人一种慢慢靠近又慢慢拉远的效果,体现出和声的重要性。通过和声效果,带给人逐渐紧张之感,然后又从紧张的氛围中舒缓过来。控制左手旋律声部,一直维持着属持续音,为和声带来增强和巩固作用,将第一段的主和弦牵引出来,从而告一段落。

2.在第一乐段,都是平行乐段,一共8个小节,可以听到清晰的和聲节奏。在第一和第二声部中,一直在同样的频率上进行,保持着上行和下行形式;而关于第三声部,还有前两个声部,展现形式不同,在某个时间段运用反向进行形式,一段时间应用同方向进行形式,让各个和声效果更加明显,增强了碰撞感,每一个小节的强拍上也各具特点,运用了主和弦,起到巩固调性的功效。在这之后,a1乐句借助主题材料,实现模进进行,一直本着向上方纯四度的关系,选用的终止式属于变格终止类型,靠近结束阶段,体现在主和弦中三音处。分析三个声部间的进行方向,与先前乐段的进行形式相统一,在某个时间段运用反向进行形式,一段时间应用同方向进行形式,对蜜蜂飞舞的动态形式进行模仿,让人体会到其翅膀抖动时没有规律的效果,有利于中段音乐的进行。

3.作为第二乐段,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中段,丰富其旋律形态,加入了一部分新颖的材料,具体构成为3个乐句。关于旋律材料,主调为辅助音形式,还包含着经过音的形式,此时出现大量的变化音,影响了和声进行,可以感受到暧昧不明的感觉,但是,在重拍上应用主音,将主调地位大幅提升。关于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同样,模进进行运用上方纯四度的关系,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无论是第一乐句,还是第二音句,从其第一及第二声部之间的起始位置来看,运用了同向进行形式,其中相差半音,平衡了和声效果,一直维持二度进行,让本环节的和声效果颇有紧张之势[4]。在下面的部分中,改变第一和第二声部,不再是同向进行形式,借助倒影进行形式来协调。在两个乐句中,第三声部适应了旋律,利用填充音律,或者保持长音,同一、二声部自然结合起来,如同蜜蜂成群,清晰展现出它们远近飞舞的场景,带给听众身临其境之感。当第三乐句出现,结构比较突出,和第一乐段明显不同,和声进行期间,主和弦不再占据主体地位,很多地方应用了属变和弦,并且降五音处理。

在结构内部,频繁应用属变和弦,低音更加倾向于半音化处理,为和声增添了动力,促使和声音箱更加多样化。关于旋律声部,选用了半音级进,将其控制在三度之内,在两个乐句的作用下,产生了纯四度形式的模进关系,在声部之间实行和声,让本首曲目结构更加独特,整体过程更加生动,让听众看到野蜂以较快的速度舞动翅膀,促使飞舞形象更加鲜明。

4.分析再现段,它主要本着高八度的变化形式,展现第一乐段,在这一条件上,不断扩充主题,逐渐调性处理,从而回归到主调a小调中。在尾声环节,运用的材料为呈示段,整个旋律声部在半音化的循环状态下频繁出现,主持续音处于低声部中并深度维持着,停止环节落在主和弦中,整体完美收工。

5.关于这部作品,和声方面比较特别,整体风格特征极其鲜明,配置和声期间,在还原原本曲调的同时,也提升了曲调的完美性,充实了曲调旋律。在作品中,分析和声以及旋律所展现的特征形式,借助纵、横两个视角来分析,可以明显看出纵向方面的形式,主要维持着三个声部,实现齐奏处理,带动每一个声部流畅进行,无论是旋律流动方面,还是节奏型方面,可以看出统一性,还可以在每一个声部中看到表情术语,也都基本一致。每个声部都恰到好处地进行强弱转换,并且在同样的时间里完成,提升了音响效果,促使野蜂飞舞形象被描述得更加传神。在三个声部中,可以品味到渐强渐弱之感,这是同步进行的,再将目光转移到旋律进行层面,在某个时间段运用反向半音进行形式,一段时间应用模进进行形式,充分带动起和声效果,达到互相交融的效果。选择和声时,整体旋律中频繁应用变化音,很多时候利用的是属主和弦,给人一种明朗的感觉,对调式调性起到了优良的稳固效果。

从横向角度出发,观察中半音级进,明确其具体走势,可以感知节奏比较快,结构中体现着十六分音符,可以带给人们更加独特的听觉效果。此曲目的结构比较特别,和普通演奏曲目存在着差异点,关于原始的演奏曲目,很多时候会主体利用一个声部,处于主旋律声部地位之上,关于其他声部,主要为了发挥陪衬作用,起到填充音律的效果,对主旋律声部起到带动性,从而在各个声部之间动态化传递。然而,这一曲目,虽然应用了三个声部,主要和次要的区分度很弱,在每一个声部中,分析其密集节奏型层面,可以看到一致的效果,让每一个声部变得独立,它们在集中条件下,组成了和弦,这样的和弦效果会更加明显,给人一种充实之感,生动展现出野蜂飞舞之势,让听众感受到其翅膀扇动带来的音律,让音响效果与众不同[5]。

(二)音律表达

关于野蜂飞舞,它体现在歌剧中的第三幕,是其中的一个插曲,在歌剧中只是一段戏剧性音乐,其中选取了独特的音乐素材,展现出生动的音乐形象,让众多听众所认同,深受他们的喜欢和关注。借助手风琴乐器,让此曲目流传下来,乐曲中运用了a小调,整体给人一种活跃感。在旋律的起始部分,主要利用高音区伴随较快节奏,将半音阶下行两个八度,就像一个大型蜂群涌来,其中带着比较尖锐的声音,给人一种急切感,当乐曲突然强烈起来,运用半音阶进行快速运作,让人感到意外,同时夹杂着紧迫感,这样的转折吸引了听众的兴趣,他们愿意感受这样的真实感。另外,由于同音频繁出现,可以让人感受到野蜂叮刺仇人的场景,曲目中的高声部分主要基于野蜂飞舞,实现音型运作效果,在低声部中,展现出新主题、旋律模式的变化,让前后形成了明显对比,整体跳跃非常有力,干净利落地展现本曲韵律。

四、结束语

在《野蜂飞舞》手风琴演奏乐曲中充分展现出野蜂强劲有力的顽强生命力,通过对自然界中黄蜂飞舞的声音进行模仿,通过紧张而激烈的演奏,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在手风琴的演奏基础上,通过在原有的管弦乐演奏基础上增加了更加丰富的和声效果,促使故事性更加完整,并能够更好地描绘情绪递进的变化。曲调优美而动听,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骊骊.“互联网+”背景下的高师手风琴多元化教学研究[J].艺术评鉴,2021(21):98-100.

[2]周丽娟.基于情感浅析手风琴演奏艺术中乐感的提升[J].今古文创,2021(21):87-88.

[3]金玲,曹力文,包扬.小学手风琴社团的训练与教学——以长春市103小学手风琴社团为例[J].当代音乐,2020(08):59-60.

[4]黄敏.手风琴重奏作品《野蜂飞舞》的曲式与和声分析[J].歌海,2019(01):117-119.

[5]潘珂.浅析手风琴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J].美与时代(下),2016(08):92-94.

猜你喜欢
和声曲式手风琴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四)手风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