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创作探析

2023-07-29 08:52:12陈东来
艺术大观 2023年20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莫扎特

陈东来

摘 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厘清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的曲式结构与和声,借助创作背景,从和声逻辑、调式调性、创作技法、写作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探析该作品,发现其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同时给出演奏提示,旨在为演奏者二度诠释该作品以及莫扎特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d小调幻想曲;莫扎特;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0-00-05

一、创作背景

《d小调幻想曲》由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是一首钢琴独奏作品。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早期(1756至1772年)、中期(1772至1781年)和晚期(1781至1791年)。早期的莫扎特在6岁前就显露出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带领下于1762至1772年间周游欧洲各国进行音乐演奏和创作,在此期间还得到过德国作曲家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的指点,对其后来的音乐风格形成影响极深。中期的莫扎特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萨尔茨堡,担任大主教的宫廷乐师,但其身份与地位堪比奴仆,在经不住大主教的欺压和凌辱以及可能受到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下,与大主教决裂并离开了萨尔茨堡。晚期的莫扎特定居维也纳,初来之时就被现实环境折磨得贫困潦倒,1782年与妻子康斯坦泽·韦伯成婚,同年写下钢琴作品《d小调幻想曲》。生活的艰难并没有破坏莫扎特内心的纯真,反而影响着其创作思想,也正是在这种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充满极度矛盾的情形下,莫扎特创作了该作品。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是莫扎特音乐创作最重要的时期,为后人留下了600余首宝贵的音乐作品,直至1791年由于疾病缠身逝世。[1]

二、曲式分析

(一)曲式结构

该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复二部曲式,两个乐部都由多个乐段组成,其中第一乐部是再现单二部曲式,第二乐部是再现单三部曲式,总体结构图示如图1所示。

引子:行板,4/4拍,d小调。通篇采用分解和弦的织体,速度接近人体的心跳,因此具有较为舒适的听觉效果。旋律线条呈先上行再下行,由此产生先渐强再渐弱的发展动机,和声色彩较为黯淡,令人感到些许哀伤,持续的三连音在打破节奏平衡以后,又释放出一些紧迫感。

第一乐部:柔板,4/4拍,d小调。a段:此乐段为全曲的核心主题,材料使用复附点四分音符及三十二分音符,13小节的“d2-#d2-e2”与15小节的“e2-g2-f2”形成问答式对称结构(见谱例1);b段:此乐段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富有歌唱性,但清晰的节奏和痛苦的情绪更像是一首葬礼进行曲。第二乐句富有器乐性,不管是其演奏速度、力度、触键方式,还是和声变化都与前后乐句形成强烈的对比,具有戏剧性的色彩;a1段:此乐段为a段的缩减再现,29-30小节将a段材料移至属调,使用相同的和声进行,31-32小节与a段旋律保持一致,但使用属调和声,疑似存在多调性技法,并将问句“d2-#d2-e2”移高小三度反复出现,形成非对称结构;b1段:此乐段为b段的变化再现,第一乐句使用相同的材料,调性降低大二度,第二乐句将材料进行扩充,加重戏剧性的色彩;a2段:此乐段在a段的基础上变化发展,和声与引子形成呼应,也预示着新的主题即将到来。

谱例1 13小节(左),15小节(右)

第二乐部:小快板,2/4拍,D大调。c段:此樂段为该乐部的呈示部分,与第一乐部形成同主音大小调,使用新的材料,曲风欢快明朗;d段:此乐段材料与c段相似,和声织体具有复调性;e段:此乐段为该乐部的发展部分,采用阿尔贝蒂低音作伴奏音型,旋律更显灵动与流畅;c1、c2段:此乐段为该乐部的再现部分,在c段的基础上变化发展,具有鲜明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风格。

此外,在该作品中还出现三处华彩乐段,这些乐段都具有即兴性和装饰性,因能发挥乐器性能和演奏者的技术技巧而引人注目,在连接乐段之间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和独特段落,同时增添乐曲的复杂程度。

(二)和声

引子:自第1小节起为d小调,1-6小节:t-sⅡ2-D2/s,和声进行较为平稳,利用下属调的属七和弦将三级音升高后有一种朦胧的感觉;7-11小节:s6-dtⅢ6-b1sⅡ6-DDⅦ7-D,此处首次出现“b1sⅡ6”那不勒斯六和弦(见谱例2),其作用一是为第一乐部的情绪埋下伏笔,二是利用降二级的调外音连接重属导七和弦,强烈预示着属和弦的到来,在结尾处完成半终止。

谱例2 8小节

第一乐部:12-15小节:t-D34-D56-t,和声形成对称结构;16小节:t6-DⅦ56,此处的属七和弦连接一个休止符(见谱例3),从和声进行上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在全曲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处理方式;17-19小节:t6-DⅦ34-t6-DD7-D7-D/s-DDⅦ7-D,通过碎片化的和声进行,主音不断向属音发展,最终完成转调;自20小节起为a小调,20-22小节:t-D6-sⅡ6/S-DDⅦ6-S6-D,此处的和弦低音呈半音阶下行的方式,营造出一种痛苦的叹息声;23-25小节:DⅦ34-t6-D56;26小节:t-DⅦ6-DⅦ/s-s-D-DDⅦ6-dⅦ,和弦变化非常频繁,和声色彩也较为模糊;27小节与26小节的和声相同;28小节为一处休止;29-31小节:t-D34-DⅦ7;自32小节起为d小调,32-33小节:DⅦ34,此和弦是以a小调下属音为副主音的属七和弦,转为d小调;34小节:t-D-t-D-t-D-DⅦ34/(s),此处是一个华彩乐段,下行采用主属和弦交替行进的方式,上行是以d小调下属音为副主音的属七和弦,并进行转调;自35小节起为g小调,35-40小节(b1段)与20-25小节(b段)的和声保持一致;41-43小节:t-DⅦ6-DⅦ/s-s-D-DDⅦ6-dⅦ-t-DⅦ6-DⅦ/s-s-DⅦ34/dⅦ-dⅦ6-DⅦ34-D6/s-D-t-DⅦ2/sⅡ-DDⅦ6-K46-DDⅦ7,此处和弦变化极度频繁,其中导六和弦与重属导六和弦有代替属七和弦的功能;44小节:DD,此处是一个华彩乐段,下行通过一系列音阶落在以g小调属音为副主音的属和弦上,上行通过半音阶加强了调性的转移;自45小节起为d小调,45-50小节(a2段)与12-17小节(a段)的和声保持一致;51-54小节:DD7-D7-TSⅥ-b1sⅡ6-DDⅦ7-K46-D7,此处的那不勒斯六和弦与引子形成呼应,K46和弦与属七和弦形成半终止,预示着音乐的情绪和调性即将发生变化。

谱例3 16小节

第二乐部:自55小节起为D大调,55-59小节:T-SⅡ2-D7-T-DD56;自60小节起为A大调,60-62小节:T-S-K46-D7-T,此处出现小范围转调;自63小节起为D大调,63-70小节:T6-T-SⅡ56-DDⅦ7-D-DDⅦ6-D7-S6-K46-D7-T,从主和弦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属和弦最终回到主和弦,和声色彩较为传统;71-78小节:D2-T6-D2-T6-DⅦ56/SⅡ-SⅡ6-K46-D7-T;79-83小节与71-75小节的和声相同;84-85小节:SⅡ6-DDⅦ7,此处的重属导七和弦连接一个休止符,没有得到及时解决;86小节:K46-D7,华彩乐段,和声音效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87-97小节:T-S46-D34-T-T6-S-D-TSⅥ-DDⅦ7-K46-D7,每个小节换一个和弦,且按照“T-S-D-T”的传统和声进行,给人以严谨、质朴的感受;98-107小节:T-D34-T-T6-SⅡ6-D7-T-D-T-D7-T,乐曲在最后以“T-D-T”正格进行的方式结束(见谱例4)。

谱例4 106-107小节

(三)小结

1.善用离调和弦,制造浪漫色彩

在该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离调和弦,使音乐形象表现得更加浪漫。经梳理,离调和弦的使用大致分为三种,一是终止式前的重属和弦或重属导和弦,如第8小节中的DDⅦ7,将四级音升高以后加剧了下属功能组到属音的倾向,同时作为属调的导音,使离调过渡自然;二是作经过和弦偶尔出现(见谱例5),如第41小节中的DⅦ/s,该下属导和弦使各声部的音形成级进音阶平行进行;三是模进式的连锁进行(见谱例6),如第18小节中的D/s,该和弦使两组低音形成上行四度旋律音程的自由模进。

谱例5 41小节                      谱例6 18小节

2.延后式解决不协和和弦,表达特定乐思

该作品的体裁为幻想曲,能够体现其自由洒脱特点的主要因素是和弦的使用与解决,因此在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不协和和弦与离调和弦。根据和声分析可以看出,莫扎特在该作品中常常把一个带有属功能的不协和和弦放在休止符前面,这种特定的安排也表达了特定的乐思,即表现一种强烈的惊惶和紧张的情绪,休止符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把旋律断开,而是令听者产生一种期待感,希望不协和的音响快点得到解决。正是这种延后式的非传统解决,使得音乐能够源源不断地发展下去,而这全得益于莫扎特永不枯竭的灵感。

3.和声与调式调性并置,形成新的色彩效果

该作品具有频繁转调与离调的特点,以第一乐部为例,开始和结尾都落在d小调上,但中间经历了a-d-g调式调性的变化,特别是同一材料放在不同的调性中,以及多调性技法的使用,使全曲的和声显得扑朔迷离;第二乐部主要以D大调为主,但还是在60-62小节出现了小范围的转调;相比之下,引子的调性较为单纯,但不断出现的调外音,也使得尾声处具有强烈的离调性。纵观全曲,形成以同主音D为大小调的d-(d-a-d-g-d)-(D-A-D)调性和聲,而这些调式的调号大多在两个升降号以内。在关于莫扎特调性选择的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莫扎特喜欢用几个固定的调性来表达特定的乐思,d小调表现的是人性的焦虑、忧郁和伤感,D大调表现的是壮丽的气势、凯旋的胜利和骑士精神,以调式调性形成的和声使得该作品具有新的色彩效果。

三、创作特点

(一)跨形式

1.拓宽钢琴体裁创作技法

作品b段23-27小节由一连串不同的(半)分解和弦组成(见谱例7),右手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呈锯齿状类似切分节奏与左手错位进行。根据谱面显示,双手在弹奏此段落时需具备复杂的触技能力,包括断奏、连奏、非连奏的快速切换,以及夸张的强弱变化等,而这些演奏技巧可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键盘体裁托卡塔。该作品作为一首钢琴独奏乐曲,为了更好地体现器乐性,莫扎特在创作时加入了托卡塔的触技技法,不仅使此段落在风格和音乐形象上与前后段落形成戏剧性的对比,而且深刻地体现出作品强烈的复调思维。

谱例7 23-24小节(左),25-27小节(右)

2.融入声乐体裁写作手法

作品b段20-21小节一共出现13个同音反复的e1(见谱例8),有学者认为音数暗示着西方世界观的一种忌讳,即“13”意味着出卖与受难。[2]在17世纪巴洛克时期,有一种声乐体裁叫作受难曲,该体裁多采用宣叙调的写作手法,其特点是在同一音上做快速反复。莫扎特非常注重作品中的歌唱性,因此常常会把声乐体裁的创作形式融入器乐作品中,此处便用宣叙调的写作手法,用说话式的旋律语气,深入刻画出全曲中最为黑暗与痛苦的主题。

谱例8 20-21小节

(二)跨时代

1.继承巴洛克时期

作品一共出现两次那不勒斯六和弦,在第8小节中,该和弦作为小调式与弗里吉亚调式的交替和弦,给人以巴洛克时期教堂音乐的感受;此外,在第41小节中还出现了导六和弦和重属导六和弦(见谱例9),这两个和弦一般很少出现在古典主义时期,而是通常用于巴洛克时期的对位和声体系,前者因为没有实际根音而给人一种含糊的感觉,后者常常用于老式的半终止;最后,全曲无时无刻不在彰显一种复调思维,不管是b段下行半音阶对a段尾声的对位模仿(见谱例10),还是d段中呈现出的复调性和声织体,在演奏此作品时,都应该要注意各个声部的旋律性。

谱例9 41小节

谱例10 17-21小节

2.坚定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是确立功能和声为主导地位,作曲家需严格按照“T-S-D-T”的和声逻辑来进行创作。根据对全曲的和声分析发现,莫扎特在创作时并没有脱离此框架,而且表现得极为严谨与规范,特别是第二乐部的音乐风格非常接近古典钢琴奏鸣曲,除此之外包括作品中出现的托卡塔、宣叙调、弹奏法、华彩乐段、幻想曲体裁等元素都没有超越古典主义时期的范畴。

3.启示浪漫主义时期

该作品给听者的印象是极富浪漫色彩,并且与莫扎特的其他钢琴作品风格有些许差异,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影响。[3]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该作品的复杂性。该作品既沿袭了传统的和声逻辑与作曲技法,又继承了些许巴洛克风格,更是在力度、速度演奏方面表现得极为夸张。根据谱面显示,力度从最弱的pp到最强的ff,以及大量的渐强渐弱和突强突弱,几乎每一至两个小节力度就会有所变化,速度则表现在各乐部之间以及华彩乐段中的变速和即兴性,这些都使作品具有相当的浪漫成分。

(三)跨现实

该作品第一乐部主要由a、b两个乐段组成,a段的音乐表现为平静、简单、和谐的生活,但忽然有一天被外界来的压迫所打破;b段的音乐表现为这种外界的压迫使精神上感受到极度的灾难与苦痛,随即想要发起对环境激烈、紧张的抗争。第一乐部无疑是对莫扎特现实生活的映射,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也是莫扎特少有的对自身处境与内心情绪的写实性创作;第二乐部主要由c、d、e三个乐段组成,其音樂表现为对抗外界环境成功,凯旋后欢欣鼓舞的斗志,给人一种纯真、明朗、温暖的感受,充满强烈的个人特色。

如果说第一乐部表现的是莫扎特的现实,那么第二乐部就是莫扎特的理想,因为莫扎特直到死去也没有感受到生活带来的改变,反而是愈加贫困潦倒与疾病缠身。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作品诞生,源于莫扎特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常常用自己的直觉和情感去判断世界,这点在他的歌剧作品《费加罗的婚礼》中可以得到印证。马克思认为,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思想上层建筑,反观莫扎特的其他钢琴作品,大多要表达的思想与现实环境形成强大反差,具有理想性。而该作品基于现实,利用幻想曲这一令人浮想联翩的体裁来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再经过精心的布局与巧妙的构思来进行创作,由此可以推断出《d小调幻想曲》对于莫扎特而言是一首跨理想、跨现实的作品。

四、演奏提示

(一)引子

1-6小节:每小节一个分解和弦,首音的时值是四拍,可以通过手指保持,为了增加乐句的层次感,建议在第二拍踩踏板,直至首音结束的次拍放踏板;[4]7-8小节:低中音区的分解和弦交替进行,指尖紧贴琴键,左右手交替时要平稳自然;9-11小节:一个长琶音,注意整体的张力,先渐强再渐弱,但也要控制在p的范围内,在上行到达最高音时音色最为明亮,下行时就要逐渐黯淡。

(二)第一乐部

12-15小节:左手是带低音保留的半分解和弦,应适当增加流动性,右手在弹奏三十二分音符时,时值要充分且准确,切不可当作装饰音滑过去;16小节:三个和弦的力度由强至弱,最后一个和弦紧接休止符,所以不能拖沓,休止符是音响上的暂时中断,但情绪上要保持音乐的连贯性,指尖绷紧,突出和弦上方声部的音;17-19小节:过渡性的音乐片段,顺着乐思勾勒出一条线性的旋律;20-22小节:持续的同音反复,要注意保持音色统一,右手在二声部进入时,不能弱化原有声部,触键要深,情绪要肯定,在渐强的过程中,按照“指尖-手腕-手臂”的顺序逐步发力;23-27小节:此处对触键的要求极高,特别是右手夹杂着快速连奏与非连奏的技巧,既轻盈又紧张,左手需保证音的准确性,表现一种焦虑、急迫、惊惶的情绪;28小节:此处是一个自由延长的休止符;29-33小节与12-15小节的演奏技巧一致;34小节:华彩乐段(见谱例11),此处可做变速处理,速度由慢至快,力度由弱渐强,左右手交替的时候应当不留痕迹,一气呵成,最后突出乐句的终止音;35-54小节:此处是乐部的变化再现,演奏技巧有不尽相似的地方。

谱例11 34小节

(三)第二乐部

55-62小节:新主题的出现,小快板,建议演奏速度不超过108拍/分钟,因为莫扎特很讲究“中庸之道”,即速度不宜过慢或过快;63-70小节:此处出现了倚音,根据谱面显示,69-70小节对应的是c段61-62小节(见谱例12),固定音高向上升纯四度。在c段中,主要音#c1在正拍拍点上形成大三和弦,因此d段中被装饰的主要音也应当在正拍拍点上,而倚音g1就要先于正拍,演奏成弱起的十六分音符;[5]71-85小节:左手连续出现古典阿尔贝蒂低音伴奏,演奏时音符要均匀且有颗粒感,通过手腕的弧线形转动使指尖的力均匀地转移到每一个音符中去;86小节:华彩乐段,此处出现了颤音,根据谱面显示,颤音e2与前一个音形成同音反复,因此应从上方二度音#f2开始演奏,后面出现的#d2已经是颤音本身下方的临近音,无须再添加收尾后缀;87-97小节与55-62小节的演奏技巧一致;98-107小节:此处通过一组上行音阶将情绪推向高潮,结尾的四个和弦为了追求和声上的层次与变化,建议在演奏时贴键触键,将全身的力量通过手臂和手腕传输至指尖,手指抓紧,以保证声音的集中性和穿透力。

谱例12 69-70小节(左),61-62小节(右)

五、结束语

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是一部古典主义时期的杰作,通过具体分析曲式结构与和声逻辑,发现和弦的选择与解决较为大胆和新颖,融入了多种形式的音乐体裁,力度与速度变化非常频繁,以及具备强烈的复调思维,这些包括演奏技巧都没有脱离当时的范畴,也表现得极其严谨与规范,但结合起来就不免让人感到庞大与复杂,也正是这种复杂性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影响。同时,该作品还反映了莫扎特的生活与灵魂,先用写实的手法描绘自己的处境,再用戏剧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梅纳德·所罗门.莫扎特传[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2]方雪扬.蕴含浪漫因素的古典佳作——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音乐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33(01):156-160.

[3]张静薇.论莫扎特钢琴音乐的美学意蕴[J].音乐创作,2018,322(06):155-156.

[4]林怡君.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踏板运用分析[J].黄河之声,2021(15):123-125.

[5]徐洪.莫扎特钢琴作品中的装饰音演奏问题——引介学术专著《诠释莫扎特——莫扎特钢琴及其他作品的演奏》[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1(01):152-160+164+168.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莫扎特
封面:倾听莫扎特
万松浦(2023年6期)2023-04-08 11:57:16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中国音乐(2022年3期)2022-06-10 06:28:40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心声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32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戏曲研究(2019年1期)2019-08-27 02:22:08
莫扎特“卖艺”
快乐语文(2019年11期)2019-06-14 09:31:32
轻浅不是莫扎特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乐府新声(2017年1期)2017-05-17 06: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