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的数学网络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2023-07-28 09:18钟卫明金雯雯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网络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钟卫明 金雯雯

[摘  要] 传统教育评价观念落后,评价注重知识层面,手段单一,工作量较烦琐. 2020—2022年,网络课堂教学盛行,基于CIPP的数学网络课堂教学评价应需而生. 利用该模型进行网络数学课堂评价,有“指标指向评价多样化,重视学习态度”“测评手段重视现代化,大数據结果精准”“测评提升教学有效性,改进教学策略”等优势,能改进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

[关键词] CIPP模型;网络课堂;指标;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钟卫明(1975—),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曾获市教坛新秀等荣誉.

2020—2022年,教师在家进行网络课堂教学,没有了面对面的课堂,教师便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很难确认. 因此,建构网络课堂的教学评价,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进度和难度的调整,进而提升网络课堂教学质量便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CIPP网络课堂评价模型建构

CIPP模型是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投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个部分组成的系统工程. 参考前辈的研究经验,笔者将CIPP模型融合到网课期间的教学评价中(如图1所示).

1. 背景评价

该环节指向学生的学习意愿,以及教师是否具备该内容的专业知识.

2. 投入评价

该环节指向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以及教师能否根据前测及时改进教学策略.

3. 过程评价

该环节指向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和作业反馈,以及教师能否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4. 结果评价

该环节指向学生的订正过程,以及教师能否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

可见,CIPP模型注重过程评价和过程改进,强调教学的反馈作用,体现了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正是由于CIPP模型强调教育评价的改进作用,因此其特别适用于网络课堂的教育评价.

基于CIPP的网络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应用与结果分析

1. 模型分析

基于CIPP的网络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以CIPP评价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种方法,对网络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用的反馈信息,更好地为网络课堂的教与学服务. 根据CIPP模型的评价内容和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本文构建了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笔者按照该模型的要求将课堂进行切割,教学环节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然后对应四个评价环节. 对于课前,需要诊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应背景评价和投入评价;对于课中,利用平板电脑进行数据的收集,获得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中的事件,对应过程评价;对于课后,教师采用作业订正和电子问卷的形式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估,对应结果评价.(课前、课中、课后的评价方式和目的见表1)

2. 背景评价

(1)诊断学生的学习基础

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基础来自他们对该学科的兴趣,以及小学所具备的数学前置知识,因此在设计网络调查问卷时,应主要借助量表进行问卷反馈(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课前背景评价网络调查问卷][项目 内容 指标(1代表不符合,2代表基本符合,3代表比较符合,4代表很符合) 学生的兴趣 愿意学习数学这门课程 能使用网络进行学习 能在学习期间只关注课堂而不是其他内容 安排课后时间进行自主练习 学生的基础 已经做好学习计划或安排 对本章内容进行预习 熟悉×××知识点 …… …… …… ]

(2)诊断教师的教学能力

笔者认为教师的前测主要针对其意愿和专业能力,所以设计了如表3所示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问卷.

笔者在C中学J教师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了多次量表尝试,以网络课程期间的“平均数”教学为例进行教学实践. 笔者对7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每个问题的选项取人数之和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此结果赋予总分10分的权重).

可见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做好了学习“平均数”的准备. J教师也进行了量表测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

3. 投入评价

(1)诊断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选择适当的题目利用课前自测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一般放在当天晚上预习后的5~10分钟里,教师通过测试数据确认每一名学生所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从而进行教学调整.

笔者借助课前自测完成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并根据分值赋予总分10的评价.(课前自测试题及考查的知识点等见表5)

最终的测试结果为:72人中有60人全对,4人第3题计算出错,8人不会做第2题.

(2)说明教师教学的教学条件教师教学条件问卷如表6所示.

J教师及时根据前测情况调整教学难度,修改教学目标(目标修改登记表如表7所示).

此外,J教师还乐于开发微课程,并准备了录制微课的材料,同时学习前沿教学技术辅助教学.

4. 过程评价

(1)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借助平板的“联云课”软件进行授课. 在课中,利用小调查、快答、音答、涂鸦软件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小调查可以用来检测学生在另一端是否认真听课或者及时获取学生的正确率. 快答用来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音答可以有效进行课堂互动,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区. 涂鸦软件用于做数学题,发布后学生可以像在纸上作答一般解答数学题. 在课堂上,教师利用这些软件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课堂学习数据.

此外,本环节还需要利用“云作业”平台进行课堂内容反馈. 教师根据课前和课中的情况布置适当的题目作为作业,并收集学生的作业信息,统计每道题的正确率,初步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利用音答加强课堂互动,力求网络课堂如现实课堂般交流自如. 下面是教学的其中一个环节,师生进行有效互动.

案例: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

师:如果你是公司负责人,从“综合实力”的角度来考虑,你会制定怎么样的录用标准?

生A:“综合实力”说明这四种能力都要很强,可以采用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师:现在公司想招聘一名听力强的人员,根据四项测试的平均成绩来确定录用人选是否合理?

生B:不合理,听力比较重要,算术平均数没有体现听力的重要性.

师:是的.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 那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C:我们能不能通过调整四种能力的比例来求总分?

师:你真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下面我们来试一试生C的想法.

接着教师引入知识进行讲解.

在课堂评价阶段,教师不仅可以用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和互动情况进行统计(学生课堂书写反馈如图3所示,学生课堂互动汇总如图4所示),这两块互动情况按照比例赋予20分.

除了上述两项,本节课后还布置了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会直接收到考试成绩,也是以20分对每个学生进行赋分.

(2)说明教师的教学情况

教师根据课堂和作业测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重难点的落实情况,及时地进行微课的录制和教学内容的修改,设计个性化辅导方案,并填写表8.

J教师设计个性化辅导方案,并引入均值平均数录制微课完成知识的拓展.

5. 结果评价

(1)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应仅仅从作业的正确率中得到,因此笔者改进了学习效果评价,希望通过学生自评和作业订正反馈来进行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如表9所示).

笔者对72名学生进行了测评,分别是背景评价20分,投入评价20分,过程评价40分(作业20分,互动20分),结果评价20分(作业订正及时过关的赋分20分,对于拖拉或者订正仍是错误的,会给予一定的扣分). 最后对每一名学生进行了100分的汇总,汇总情况如表10所示.

(2)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后需要监督学生作业订正,修改教学进度和计划,并完成量表的自测(如表11所示).

對于课后习题中的难题,教师录制了微课,同时第二次修改了教学设计,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引入了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内部发展需要. 同时,教师还将整节课的重要环节录制了微课,入选了市微课,对平均数的教学进行了推广.

综合分析之下,本次“平均数”的教学效果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本研究通过背景、投入、过程、结果四个环节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案,体现了CIPP模型对于网络课堂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也利用该模型进行了课堂评价实例,力求体现“指标指向评价多样化,重视学习态度”“测评手段重视现代化,大数据结果精准”“测评提升教学有效性,改进教学策略”等优势. CIPP模型对于现行的教学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也可以推广到对其他学科进行教学测评.

然而,CIPP模型还有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对教师的评价更多地偏向于主观意识评价,难以和定量评价达成一致;背景评价中也存在学生只需要填写选项,可能行动落实仍不够的缺陷. 换言之,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精练. 基于CIPP的数学网络课堂教学评价还需要在不断的应用中进行完善和修改.

猜你喜欢
网络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再续华教使命,网络课堂传佳音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疫情背景下 网络课堂学习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模式的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