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伦 冯嫦
摘 要:基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和“双高计划”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预期目标分析问题。着眼于学生為中心、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的综合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调查法分析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岗位层次与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思政主题与全过程渗透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课岗交替式实践法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交替式课堂革命的人才培养特点。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教育;能力递进;课岗交替
1 概述
2019年以来,随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的不断深入,2021年7月人社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大力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202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职业教育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将为职业院校带来更多的机遇,伴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改革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也会面临更多问题的挑战。
1.1 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成果显著
针对产教融合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特点,人才直接对接社会企业需求,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校企协同育人“传、帮、带”,选拔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带动科研成果产出丰富[1]。通过精准的学分制教学体系重构和精准的选课体系搭建,经过资源建设、弹性学籍管理、学分认定、学分收费制度以及互联网教学管理平台开发等手段促进学分制在高职院校真正的开展实施起来。[2]
1.2 思政教学改革提升育人成效
课程体系更新换代突出育人功能,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思政育人能力。丰富教学载体,拓展育人资源;加强育人机制建设,保障育人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3]。
在课堂和企业多途径开展工匠教育,提升教师工匠修养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工匠精神的教育,探索解决改善工匠精神传承过程中存在职业规划教育成效差、求精的精神有所弱化,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问题的有效方法[4]。
1.3 校企共建课程标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课程开发、跨学科工作室的实践教学、产教融合的创新基地、互联网创客空间以及教学创新团队的搭建组成立体教育空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5]。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五个基本元素有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需求的一致性、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要求配套、教学资源使用的监督是保障效果的重要内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动态性和实施的严谨性相统一,标准化过程的制定。在五个元素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6]。
综上,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在校企合作育人、课程开发、工匠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校企通用的学分银行、人才引进的适用性、生源差异引起的教学过程实施困难、人才培养切实符合企业需求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挑战。
2 深度产教融合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教融合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企业教学案例的保密性与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产教融合过程中的校企合作表面化、教学实践不统一;缺乏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是政府、学校和企业的三方合作机制不完全导致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不够,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分别是学校和企业的关注点,且重合度不高;企业产品与学校教学案例之间的转化过程复杂,且缺少必需的激励机制导致企业参与实习实训移交学校的实训室开放程度不高的问题[1]。学生到企业实践,一是初级阶段走一走看一看,二是最终阶段进企业顶岗实习,而产教融合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核心阶段缺失,是目前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2 产教融合下的教师团队建设与企业需求差异性大
人才引进过程中只关注学历、职称和年龄等,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实际需求和人才的师德、专业技术以及教学能力。导致引进困难,引进后实际人才使用效果不佳。缺乏高层次人才培养使用计划,学校没有主动地继续提升人才水平,引进的人才感受不到组织的重视导致学校和高素质人才的距离越来越大;学校缺乏针对引进的高素质人才教科研管理实施计划,使得具有特长的人才,被繁重的教学内容等问题影响,很难发挥特长[7]。师资队伍建设的差异性会加剧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教学改革内驱动力不足、校企共同体的建立还有待完善[9]。企业中的高技术高学历的高水平兼职教师缺乏系统的教学能力培养,长期的企业工作使高水平工程师在与学徒沟通时思想上产生的较大的层次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时影响兼职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很难保持兼职教师团队的稳定性。而如果把高水平兼职教师聘请为专任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高技术高水平的技术特点也会逐渐弱化,很难形成技术优势。
2.3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模式的多样性与教学标准化的矛盾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大;扩招计划下的生源扩大导致学分制实施的教师资源匮乏;教学的硬件条件不足;学生管理的难度较大[8]。高职学生入学条件决定学生的创新能力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相对弱化的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一定的短板[5]。生源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专业背景、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都导致不同的生源下学生教学过程具有巨大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教学过程标准化的实现相对困难。
3 深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策略
3.1 根据企业岗位层次确定人才培养分层实施策略
搭建课程体系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沟通桥梁,搭建企业岗位晋升标准与分层教学标准相统一的产教融合分层人才培养策略,实现企业岗位能力与课程培养体系的融合。通过访谈法和所罗门调查法对生源的学习风格、知识与技能储备、学习能力和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生源信息进行调查总结,确定生源的层次。对企业岗位进行分析,特别是企业岗位晋升途径与考核方法的调查,将二者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提升学生就业时的岗位层次等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企业合作人才培养的主动性,降低企业用人成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学目标达成,采用以能力为本位,以能力递进式混合式适应性学习策略,实现初层模块线上线下资源自学,核心层模块采用教师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指导法等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进行阶层跃迁。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将任务问题抛出,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然后采用循序渐进式、支架式教学策略,将问题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一步一步在任务中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协助、主动寻求、自我反馈,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企业岗位层次确定人才培养岗位能力实施策略图
3.2 五育并举评价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职生源层次化分明,学习能力、积极性和主动性比普高生源稍弱;中职生源具有技能基础,动手能力较强,但知识储备较弱,学习能力、主动性一般。增值评价体系有利于专业课程分层设计,遵循多元化生源的差异性,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本身对接职业岗位能力相关知识、技能和素养等的变化,从而实现分层学习,根据自身的增长值确认职业岗位的就业及发展迁移能力,达到因材施教效果。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生源复杂的特殊情况,高考生、3+证书、学考以及32分段的生源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源样本,人才培养过程中生源的差异性对教师授课效果,授课积极性都存在一定的复杂影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理论课接受能力差,动手实践课积极性高,且两种现象出现了两极分化逐年严重的情况。因此增值评价与教学过程改革二者逐渐融合,以增值评价为引导、教学内容改革为主要途径,帮助学生从知识听不懂向做得出转变,提升其学习获得感;用获得感的增值感受引导学生从做得出到做得好的转变,逐渐在学生中间形成示范性实践学习的榜样;群体学习效果的增值效应促进了学生从做得好向懂原理转变,帮助学生掌握实践的精湛技艺和知其所以然的理论知识。
3.3 多类型教学与课堂企业交替式培养模式
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与学生技能提升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学生提升技术技能的重要现实问题。人才培养过程中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实现随时随地反复实践,提升学习效果、巩固技能,快速有效突破实践教学中重难点问题。
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交替实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当企业短期实践时,企业的工期安排与学生实践教学需求的矛盾是影响过程实施的主要问题。短期实践的交通费、学生安全,过程管理中的人力成本过高的问题都需要着重思考和解决。学生采用长期实践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时,教学过程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影响教学过程有效实施的重要阻碍。
课堂企业交替式培养模式可以解决学校实训室与企业真实案例脱钩的问题。通过认识实践、岗位实践、跟岗实践和定岗就业实践等教学环节的设置使学生从学校向企业进行身份认同转变,课堂企业交替式培养模式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到企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有利于保持教师的技术技能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降低企业工匠大师进入教学岗位后技术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脱轨的影响。对于高学历的教师新生力量而言,有利于在企业岗位上进行企业锻炼,有利于新老师尽快从普通高等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身份转变。
采用教师跟岗指导的方式组织整班的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能力训练,既可以深化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互相了解,又可以避免学生产生教学管理松散的错觉,对提升学生的实习效果,保障学生的实习权益。企业实践过程分层实施可以根据学生能力的具体情况,将企业初级助理工程师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设计研发岗位以及项目管理岗的岗位提升过程与学生学习的专业群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独立实践课程等教学过程进行紧密的对接,实现岗位能力分层与教学内容分层的层间对应,提升课程与岗位能力的紧密结合,实现课岗合一。
结语
产教融合背景下,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校企传帮带等模式探索,增强了企业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参与度和影响力。随着人才培养过程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的问题不断显现,例如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结合度不高、评价体系落后等问题。建立岗位与课程层次对接的育人体系,可以针对生源类型、企业岗位需求、课程考证内容建立一体化的逐级强化的技能培养系统。建立细致的五育增值评价指标,对复杂生源背景下,特别是针对复杂的中职专业背景学生,通过细化增值评价指标,针对不同专业背景挖掘所有学生的五育增值点,具象地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获得感、团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克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畏惧心理。校企交替培养,教师深入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和技能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升对学校安排的实习岗位的认可度,从而增加实习的积极性,而且實习期限和实习岗位的周期性合理调整,能更好地让学生建立岗位认同感,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职业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郭磊夫.“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及改进对策[J].科教文汇(上),2020(31):132133.
[2]张燕.“双精准”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运行管理的实施思考[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00(005):1011.
[3]胡英芹,张竹筠.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助力全面育人的路径探索——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0,10(02):1520.
[4]刘锦鑫.高职院校以“创新”传承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8):156157.
[5]钟银贞.高职院校在校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J].荆楚学刊,2020,21(4):8487.
[6]廖葱葱.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证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03):810.
[7]胡颖禛.“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学园,2020,13(07):8081.
[8]代晓容.高职院校学分制层次性实施路径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0,10(05):3237.
[9]李丹.学生中心视域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8(06):2630.
基金项目:本文由广东省教育厅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中山火炬智能机器人应用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020CJPT022)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高等教育研究专项“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GYB59);2020年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智能机电技术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团队(202107TDZZ06)项目支持
作者简介:刘庆伦(1982— ),男,山东龙口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精密制造与自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