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骨干力量,其专业能力关乎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能力综合集成的标准化、系统化的能力。“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建设的价值理念要以职教属性与产业规律为本,以专业理论与行业实践为基,以工匠精神与人格魅力为魂;“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体系建设路径要突出理论传授与人才培育的能力、增进技能实践与服务产业的能力、强化思维理念与技术创新的能力、践行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显著地表现为社会分工程度。在人类社会及经济产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不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将出现众多的空白地带或中间地带。职业教育作为社会深度分工的产物,既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彰显经济产业分工水平的重要标尺。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和社会化的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在于其具有较强的“中间地带”和“跨界教育”属性,与经济产业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是社会分工精细化的客观要求。“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主体,是经济产业高度分工和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产物。[1]“双师型”教师需要专业化发展,其关键在于能力的专业化与体系化。
近年来,学界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多,但还没有对“双师型”教师能力专业化及体系化达成普遍性的共识。基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理论成果及各地各校的实践探索,结合职业教育跨界发展的时代趋势和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启示,探讨“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的构建理念及内容,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构建的基础条件
当前不论是国家层面、省市层面还是院校层面,都没有对“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做过明确设计、系统规定,但已有的政策法规、理论探讨及实践经验已经对“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则、元素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探索构建系统化、具体化的“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一)政策法规的指导
虽然我国还未出台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化的政策法规,但已有的政策制度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任职资格提出了基本要求。从基本要求看,“双师型”教师也是教师,并且是具有特定专业能力的骨干教师[2],因此其基本的任职资格和普通教师是一致的。我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等对此作了明确规定,这是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的根本依据。从框架条件看,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对“双师型”教师的任职资格、能力等提出了要求,主要体现在行业经历、技能证书、成果转换、教学育人、社会服务及职称资格等方面。从地方实践看,诸多地方政府也先后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任职资格及能力标准作出了规范,强化了专业能力的标准化要求。江西省、安徽省等制订了“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广东省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的重要性提出了新要求。上述认定办法和要求虽然还未规范化、标准化,但已经体现了对“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为进一步细化“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并构建专业能力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指导。
(二)学术理论的支撑
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及能力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一是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的研究推陈出新,教育部门1995年首次在政策中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后,学界对该概念的界定演绎出了“双证书”“双素质”“双资质”“双能力”或“双职称+双能力”等说法。[3,4]
二是对“双师型”教师能力要求的研究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理论教学能力,表现为专业知识、理论授课、教学理念及思维等;技术实践能力,表现为独特的职业技能、娴熟的实操技术、知识技术的应用、专门的领域探索等[5,6];职业态度素养,表现为职业品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态度等[7]。
(三)国外经验的参考
“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国外职业教育虽无“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但有异名近义的职业,如日本的“职业训练指导员”、乌克兰与白俄罗斯的“工程师―教师”、德国的“双元制”教师、美国的职业资格教师、丹麦的“熟练工人教师”等[8]。不同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师核心能力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教师的核心能力要求涵盖了教学环境协调、教学设计、授课与学习辅导、协调管理与质量服务标准、语言和数理表达等。欧盟职业培训发展中心制订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包括管理、教学、专业发展与质量保障、建立人际网络与人格魅力等。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师需要有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的能力,并以标准化形式表现。美國明确了技术教育教师的核心能力,即“将学科知识融入生涯与技术教育中,本领域的研究进展,职业探索,高级技能及其过程,就业技能,职场学习”六个方面,并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生涯与技术教育专业标准》体现职业教育教师的特色。[9]
综上,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政策法规上的要求,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究,国外对类似职业有实践经验上的总结,这为“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化及体系构建提供了政策依据、理论支撑和经验参考,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什么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标准化体系如何构建等仍处在探索阶段。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构建的价值理念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和经济产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我国构建的“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既能体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共性元素,又能彰显职业教育教师群体的个性特征,既能涵盖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理论融合的时代趋势,又能对接人才培养需求、弘扬工匠精神魅力。[10]因此,“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构建的价值理念要坚持以融入职教理念和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为本,注重专业理论与强化行业实践锻炼,培育工匠精神并弘扬人格道德魅力。
(一)以职教属性与产业规律为根本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既是彰显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载体,也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已经作出了相应规定和回应。“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要延续并彰显职业教育理念,并遵循经济产业发展规律。“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的构建要以职业教育理念和经济产业发展规律为指导。
从办学属性来讲,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跨界教育”,不是“层次”教育。[1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和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要破除世俗看法,就必须主动破圈跨界,与经济产业同步同拍,与行业企业纵横联合,以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和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取社会的信任和企业的信赖。同时,职业教育跨越了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的界限,还需要与多个行业、不同部门协同合作,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具备类型思维与跨界意识,在教学实训中增强“跨界思维”“专业能力”。
从办学功能来讲,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大众教育”,必须以经济产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黄炎培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当经济产业和就业市场发生了变化,肩负人才培养责任的“双师型”教师就必然需要改变,其专业能力就必须及时作出调整。大众教育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也要契合“大众化”“标准化”的需求,要能够实现专业能力与通识能力的专兼结合。
(二)以专业理论与行业实践为基本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理论传授者与技能践行者,不仅要遵循教育理念和产业规律,还需要在社会分工中担当“中间地带”赋予的跨界角色,承担破圈任务,架构起学校与企业、职业与产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12]同时,“双师型”教师在遵循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天然性要求与制度性要求之外,还需要将专业理论与行业实践融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作用下,“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必然需要表现双重属性。一方面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在学校与企业、课堂与学生、生活与学习之间做好平衡,承担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另一方面是以技能实践能力为依托,指导学生在行业与职业、专业与就业、技能与岗位之间做好平衡,承担服务产业的社会责任。
双重职责决定了“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道德素养、师德品行、教学能力外,还需要掌握熟练的行业知识、实践技艺和适应社会经济产业发展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并能为行业发展培养新型人才。“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是由主体决定的,而是由客体决定的,即由经济产业、行业职业及学生等决定的。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体系的构建,需要平衡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按照“适度超前、全面科学、技能卓越、理实结合”的原则,对接经济产业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对岗位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细化和丰富标准化的“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
(三)以工匠精神与人格魅力为灵魂
“中国制造”正加速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前进,加快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紧迫任务。工匠精神与人格魅力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可或缺的内涵。工匠与“双师型”教师具有身份的契合性,“双师型”教师要以工匠精神为构建专业能力体系的基因。
“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需要继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崇尚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师德师风的重要内容。“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骨干力量,崇尚爱岗敬业与工匠精神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双师型”教师在培养、提升和应用专业能力的过程中,要将爱岗敬业贯穿到教学、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极致追求,也是各行各业需要遵循的发展理念。[13]“双师型”教师不仅要精通理论,能传授理论知识,还要精于技能,能传授专业技能。职业教育是培养专精特人才的重要方阵,“双师型”教师是培养技艺精湛人才的排头兵,不断提升精益求精的专业能力是其主要任务。工匠精神强调专注务实。从中外实践经验来看,专注执着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和核心,是一种大国工匠所特有的精神品质。
教师在理论传授、技艺传承中要用心关爱学生,用情呵护学生,以大爱感染学生,以德行浸润学生,增强情感魅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双师型”教师要善于提升理论魅力,用知识武装头脑。“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既要专、也要广,既要博、也要优。加强理论学习,培养理论思维,通过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彰显理论知识的魅力,成为学生的“偶像”、同行的“榜样”、社会的“楷模”。“双师型”教师的理论教学要有温度,技艺传承要有力度,要善于贴近学生内心、挖掘学生优点,激励学生自觉地以“能工巧匠”为职业追求和事业榜样。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发展的、动态的,是由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经济产业发展规律、技能技术优化升级及行业职业岗位变迁所决定的,其专业能力的体系化是由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所决定的。基于经济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能工巧匠”要求,以及现代职业教育对职教师资建设提出的专业化发展要求,“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的构建需要着力打造和提升理论传授与人才培育的能力、技能实践与产业服务的能力、理念思维与技术创新的能力、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践行能力。
(一)突出理论传授与人才培育的能力
理论传授与人才培育能力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能力,也是贯彻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抓手。课堂教学是基本阵地,理论讲解是重要形式,技能人才培养是主要目标,这是检验“双师型”教师能力专业化的重要形式。要全面强化“双师型”教师对现代職业教育理论、专业课程知识、通识课程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讲授能力,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过程、方式的领悟、熟练和应用能力,这是考验“双师型”教师能力系统化的重要方式。
以宏观政策定能力体系,以能力体系定能力指标,推动“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以职业教育理论、专业课程理论和通识教育理论为基础,根据不同专业群和人才培养规格,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作出差异化、标准化要求,使“双师型”教师群耦合专业群,“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契合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全国通用的“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认定方案,在政策准入和任职资格上,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论传授能力与人才培养能力作出系统分解、专门认定和量化测度。理论传授能力可以分解为职业教育理论阐释能力、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能力和通识教育理论讲解能力等,人才培养能力可以细分为课堂教学能力、技艺传授能力和职业认同能力等。针对不同能力实施相应的量化测度并给予相应的分值,以此作为“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测量、考评和分级的标准。
(二)增进技能实践与服务产业的能力
技能实践应用与服务经济产业的能力是“双师型”教师的主要能力,直接关乎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能否培育出符合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的优秀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责任重大。“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要能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潮流,能满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能开展技能实践应用并引领行业工艺升级优化,实现实践与应用相结合,引领与服务相结合。
1.提升技能实践应用的能力。“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与行业产业和工厂企业对接,主动参与到企业技术的联合应用与协同攻关中,在企业开展技术学习协作和示范推广,把学校的新技术应用到企业中,把企业的新技术引入课堂中。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训实践中,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方式、情景与产业行业相结合,把实习实训、技艺示范与工厂企业相结合,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复杂的技术工艺与生产作业相结合。同时,学校要构建“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双向实践机制,打通“双师型”教师与工程师、学校与企业之间互通互联和技术技能顺畅应用的通道。
2.增强服务经济产业发展的能力。“双师型”教师要增强学习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经济产业、行业企业的能力。通过学习培训、调查研究、参观考察、技能交流活动等,提升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判力,对新产业新技术的捕捉力和洞察力。“双师型”教师要善于以新产业、新技术改进教学内容,并把教学内容、技术技能应用到行业职业变化和技术工序升级中,为服务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产品技术升级发挥应有作用。
(三)强化思维理念与技术创新的能力
思维创新与技术创新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助推器,关乎职业教育高质量持续发展、长远发展。当前经济产业在转型,产品服务在升级,新行业、新职业、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不断出现,社会对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源源不断,这就迫使肩负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重任的“双师型”教师要不断创新的思维和技术。因此,要大力强化“双师型”教师思维理念的创新和技术技能的创新,为“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夯实创新的基础。
1.强化思维理念的创新。思维理念的创新决定技术技能的创新。高职院校要倾力打造创新之风、开放之风和好学上进之风,为“双师型”教师营造活泼、积极和创新的环境氛围,引导教师树立并强化好学尚新之理念。引入新型组织结构模式,创建创新学习小组、创新学习标兵、创新学习团队等形式,开展创新学习沙龙、创新经验交流会、校企创新合作论坛等活动,培育、激发并提升“双师型”教师思维意识的创新能力。
2.激励技术技能的创新。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产业园区、行业企业,联合创建“双师型”教师技术创新交流平台和创新能力培养基地;鼓励“双师型”教师勇于承接企业技术创新的项目任务;支持“雙师型”教师主动参与企业技术的研发创新,参与新技术的发明、新产品的开发;引导“双师型”教师与能工巧匠、师傅专家、行家里手组建团队,学习优秀的技术经验和先进的工艺方法。“双师型”教师要主动到对口工厂企业跟岗实践、挂职锻炼和参与项目设计,学习生产流程,掌握设备操作方法,深入行业一线了解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发展,在实践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四)践行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能力
践行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是高职学院“双师型”教师责无旁贷的重任。“双师型”教师不只是“教书匠”,更是一名“能工巧匠”,把深厚的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厚植于“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中,是由其职业属性和岗位性质决定的。
1.以教学环境为载体,推动“双师型”教师学习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学习弘扬是一个系统工程,环境氛围是重要的载体。教室、操场、实训室等是“双师型”教师教学的空间,高职院校要灵活巧妙地将企业技艺的创新成果、行业劳模的卓越成就、专家大师的优秀品质等元素、融入校园的楼宇、道路、景观中,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以物化的形式多维立体展现,增进“双师型”教师对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体会、感悟与认知。在教学过程中,以行业劳模、工匠大师、技术能手为榜样,将职业操守、行业规范、岗位价值观等融入教学实训环节,在润物无声中强化“双师型”教师对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敬畏和推崇。
2.以技能竞赛为契机,促进“双师型”教师积极践行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技能竞赛是追求精益求精和展示卓越能力的重要舞台,也是高职院校培育、淬炼和展示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高职院校要积极为“双师型”教师参加技能大赛提供平台和机遇,鼓励“双师型”教师勇于参加国内外技能大比武,如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能大赛、行业职业技能比赛等,勇于与其他选手同台竞技切磋,在比拼中学习他人技艺长处,弥补自身技艺不足,提高专业技艺能力,在比拼中践行弘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同时,对于技能比赛取得优秀成绩的“双师型”教师,要在职称评定、职级晋升、职业地位、精神荣誉等方面给予专项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德建,周杰.“双师型”教师标准建构:逻辑起点、核心要素与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7(25):27-32.
[2] 解水青,秦惠民.阻隔校企之“中间地带”刍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及其政策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15(05):85-90.
[3] 尹克寒.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1):57-61.
[4] 曹国亮,吴海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08):71-73.
[5] 李海.英、美、德、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要求比较分析[J].职教通讯,2017(34):23-29.
[6] 孫广勇.民国初期全国性教育团体群落论[J].韶关学院学报,2007(08):13-16.
[7] 张红,王海英.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建设及应用分析——基于全国23个省份153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07):103-108.
[8] 李梦卿,杨秋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6(14):24-28.
[9] 李晓东.基于岗位能力视角的高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08):76-81.
[10] 吴显嵘.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建设的基本要求与路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5):25-27.
[11] 聂伟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演进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36份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文本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09):49-54.
[12] 孙翠香.“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构建:背景、理念及内容架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8):70-74.
[13]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 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16(11):8-18.
收稿日期:2023-4-17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构建及应用”(EJA200401)
作者简介:曾文思(1987- ),女,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