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研究

2023-07-26 06:55侯盼盼
高考·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必修课程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侯盼盼

摘 要: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高中历史承担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任,部编版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处处渗透着家国情怀,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文章对家国情怀培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本教材为例解决家国情怀素养及教学特点,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家国情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国情怀的内涵不断丰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是新时代背景下家国情怀所包含的内容。渗透性、持续性、时代性是家国情怀培养的主要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综合运用情境创设、史料研习、问题驱动等多种策略强化课程内容对学生情感的引领及价值观的培育,从而有效培养家国情怀。

一、高中历史教学培育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的教育需求

立德树人是指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发挥学科育人价值,强化家国情怀培养。通过历史教学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能够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认识到国家强大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中华民族必须紧紧团结在一起,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真实了解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审视社会,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判断与选择,认识到身为中华儿女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引领,将家国情怀培养与立德树人教育内涵紧密联系,明确历史教学目标,培养拥护祖国、热爱祖国,具有使命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是社会与国家价值目标实现的基础。个人价值目标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与家国情怀中的“家国同构”“忠孝一体”“修身济世”的内容相契合。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需要,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客观、深入地分析中国史、世界史,结合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治国政策等,促进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文化,加强文化认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而增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形成家国情怀。

(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维护民族团结,形成同心合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党在民族工作中付出了诸多心血,基于民族工作经验及新时代发展,提出“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理论,为促进民族工作有效实施提供保障[1]。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是培育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比喻为“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石榴和石榴籽”[2]。就当前形势来看,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引领。历史课程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是实施以文化人的重要资源,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在学生增强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文化认同升华,树立正确的中华文化认知,发自内心地热爱民族与国家,筑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高中歷史必修课程中的家国情怀素养解读

(一)《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外历史纲要(上)》这本教材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史,具体可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大部分。以第一单元内容为例分析古代史部分中的家国情怀素养,第一单元重点介绍早期中华文明,学生通过学习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树立“华夷一体”的观念。本单元“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两课中渗透着家国情怀素养,由“中华”“多民族国家”“统一”等词汇,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国家。中国近代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一百年中,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存亡危机,救亡图存是此阶段的主题。教材以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为主线,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共同抗日等内容。在讲述史实的同时,教材中介绍了英雄人物事迹,作为细节补充,以促进学生通过真实的故事,感悟英雄人物的家国情怀,唤醒其内心的爱国情感,深刻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代史部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起点,介绍了近70年的历史[3]。新中国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三大改造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在之后的发展虽历经了一些挫折,但整体依然是不断向前进步。教材中介绍了保家卫国的中国志愿军、为国事操劳的国家领导人,以及在各个领域艰苦奋斗的英雄,如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教材还列举了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增强民族自信,促进家国情怀素养发展。

(二)《中外历史纲要(下)》

《中外历史纲要(下)》这本教材的主要内容是世界史,立足世界整体发展的角度介绍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世界史反思中国史,例如:讲解世界文明产生及发展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的特征,进而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认识,培养民族认同。教材第三单元主要介绍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与海外殖民贸易、欧洲工业革命具有一定的联系[4]。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进行历史铺垫,如此学生在学习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的内容时,能够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辩证思维进行思考。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例如: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两次世界大战、美苏争霸等。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充分证明了剥削与压迫势必会遭到人民的强烈反抗。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处于战争中的人民饱受苦难。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最终形成“两极格局”,在这一时期,中国在抗争中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并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中加深与世界的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重要历史事件对世界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由大及小,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其能够立足世界格局,思考中国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发展,如何实现中国梦。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特点

(一)渗透性

家国情怀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并不能通过理论知识讲解、机械的习题练习达成家国情怀培养目标。人的情感是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形成的,培养家国情怀应注重渗透性。以往教学中,教师侧重于知识讲解,带领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影响、价值,对于家国情怀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使得学生对教材中讲述的历史、介绍的人物、传递的思想内涵等产生一种虚无感,难以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其在探究中进行深度思考,在遥远的历史中带入自身的真实情感,寻求共鸣之处。同时,家国情怀是一个大的概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家国情怀培养细化为一个小点,例如培养文化自信、培养政治认同等。这些教育都与学生的情感有着紧密联系,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及身心发展特征等主客观因素,教师需要通过情境创设、社会活动等方法,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进行渗透教育时,应适度进行理性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实现家国情怀内藏于心、外化于行。

(二)持续性

家国情怀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应注重持续性,教师不能也不可能将家国情怀培养聚焦到一堂课之中,而是要挖掘家国情怀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点,适时适度地将其融入相应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家国情怀教育。同时,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不能局限于某一课,应立足整个单元、整本教材以及整个历史课程角度思考教学目标,寻求知识目标的贯通性、能力目标的发展性与情感价值目标的延续性。基于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既要考虑教学设计是否可以促进目标达成,又需要思考整节课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什么影响,对历史教学有何作用,如此才符合“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换而言之,家国情怀培养的持续性实际上是指教师应注重教学设计的长效性、延展性,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思考家国情怀培养[5]。

(三)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国情怀的内涵不断丰富。回顾历史,南宋末年,在崖山海战中,十万军民跳海殉国;革命年代,无数革命人士为宣扬革命文化而壮烈牺牲;改革年代,人们歌颂为了推动国家发展,艰苦奋斗的建设者;进入新时代,国家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坚守山区的教育者、逆行的白衣天使、默默无闻的灾区志愿者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家国情怀。可见,家国情怀教育必须立足时代发展,彰显时代特征[6]。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五四运动期间的青年学生游行中感受到家国情怀,能够在革命先辈奔赴抗日一线中感受到家国情怀,能够在埋头戈壁沙漠搞科研的无名英雄身上感受到家国情怀。而这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立足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去感悟。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平昌盛、繁荣富强,在世界格局中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教师依据时代发展变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培育能够担当历史重任的新时代青少年。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内心情感

情境创设符合家国情怀培养的渗透性特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易产生情感共鸣,利于进行思想价值观引导。同时,情境创设是营造课堂学习氛围的有效手段,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探究,利于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资料搜集,整合史料、视频、图片、实物等,借助这些资料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走近真实的历史。另一方面,需要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唤醒内心情感;此外,教师还需要创设自由、平等、和谐的讨论情境,组织学生交流自身感悟,使其在交流中进一步激发对国家、民族的认同。例如:讲“日军侵华暴行与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内容时,教师运用有关日军七三一部队的史料、图片创设情境,向学生讲述日军的侵华暴行。通过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在创设的情境中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日军侵略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伤害,也更能够与当时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们产生情感共鸣。如今,中国虽然已经变得强大,但是世界各国依然处处施压,教师利用现今的实事创设情境,组织学生立足时代背景进行思考,进一步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史料研习,引导学生了解历史

学习历史不可忽视史料的运用,依托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更不可能脱离史料。中华民族在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丰厚的历史,如历史遗迹、史书典籍等。通过分析高中历史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在问题探究、史料阅读以及图片说明等多个栏目运用了史料,以幫助学生了解历史,为其分析历史提供重要依据。以《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教学为例,“清朝时期中华统一多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认识到中国自古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能够从清朝与现今的地图对比中意识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除了对教材中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外,还引用了胡蓝之狱、移民屯田、鱼鳞图册等史料,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基础上发展家国意识,强化爱国主义精神。教师精选史料以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通过问题链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基于对史料的研读分析,并结合特定的时空框架去分析原因、解释现象、探究影响、提升认识。

(三)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历史课堂中,通过提问,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现深度学习。上述提到的情境创设、史料研习,均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探究才具有意义。同时,课堂学习过程应由浅入深,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深入理解。以“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为例,教师抓住本课主题“明至清中叶经济文化的新变化及其局限”,提出探究性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阅读课程标准和本课课题,浏览本课内容,你认为本课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请用教材中的基本史实,论证晚明在材料中提出的观点(观点为:晚明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晚明至清中叶的中国没有真正实现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明清时期的文化呈现出繁荣灿烂的局面,请和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列举出变化”。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对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变化形成清晰的认识,从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底蕴,增强文化自信,从经济发展迟滞中进行总结反思,对新时代经济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提升强国意识。

(四)补充细节,增强学生情感认同

教材的内容有限,仅依靠教材开展育人活动远远不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应注重补充细节。家国情怀教育实质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引领,高中生的情感是细腻的,从细节入手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此,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讲解中国古代史部分涉及治国治民的制度时,教师引用“《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进行细节补充,对“民主”概念进行讲解,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再如:讲解商鞅变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引用“《史记·李斯列传》表述: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以此帮助认识“富强”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梦想,是人民幸福的基础,以引导学生树立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结合实践可知,在历史教学中补充细节,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从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促使学生多维度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良好品质品格与良好行为习惯,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课堂总结,注重交流思想感悟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由教师进行总结,忽视学生交流,不利于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悟。从课堂总结形式来看,大部分教师倾向于运用习题训练、提炼知识点的方式,不重视交流分享。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应跳出知识本位,提高对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视,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立足国际视野思考问

题[7]。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为例,在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世界历史发展态势对康乾盛世进行评价,而后基于学生交流进行点评、总结,促进思想升华。另一方面,家国情怀的培养必须紧密联系时代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联系时事政治,引导学生站在国际视野思考问题。例如:教学“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时,谈及“和平”这一主题,教师组织学生对“俄乌冲突”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其考虑“国家利益”外,思考“本身的是非曲直”通过事件背景,进行客观分析,切中该冲突几个因素。如此一来,学生在讨论中便能拓宽视野、打开思维,不仅利于家国情怀培养,更有助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家国天下情怀。

(六)特色活动,以实践促情怀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应重视知行合

一[8]。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家国情怀培养更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想要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必须增强其思想政治觉悟,必须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及发展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结合实际组织特色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增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在体验中践行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的精神、道德,在践行中升华情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以本土特色历史资源开发与应用为例,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调查活动,要求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家乡历史调查。例如:开展家乡历史人物故事会,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访本土的名胜古迹、博物馆,将搜集到的人物资料编制成册;还可以根据本土较为出名的历史人物故事编排历史剧。这样的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激发其对家乡、国家的热爱之情。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科融入组织特色活动,如组织书法体验活动、民族特色服饰体验与设计活动等,这些活动以实践为主,学生在活动中既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又可以结合所学进行创作。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过程,学生通过创作能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还能够被文化中蕴含的力量所感染,使其增强思想政治觉悟,认识到身为中华儿女所背负的重任,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理想。

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应以史明志,以史为鉴,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逻辑。高中生处于人生重要的轉折点,尤其是作为日后建设国家的主要群体,高中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至关重要。家国情怀的培养利于高中生增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有助于筑牢共同体意识,增强其责任感与使命感。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国家发展角度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宇辰,孙玲玲.史料教学中的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以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3(2):34-40.

[2]高伟.互联网背景下高中生历史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3,25(1):218-220.

[3]冯刚,王莹.时代新人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5):16-22.

[4]林佩玲.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6):80-82.

[5]金梅,白初一.浅谈蒙古族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4):116-118.

[6]郭发.谈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策略[J].科教导刊,2022(3):120-122.

[7]吕秋菊.高中历史教学渗入家国情怀教育[J].华夏教师,2020(8):37-38.

[8]蔡童.中学历史教学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J].才智,2020(5):86.

猜你喜欢
必修课程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创新课程设计 实现快乐军训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必修课程“夏商西周政治制度”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