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高升,贺海怿,张 凯,聂富祥,李 赛,董 晨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引起腰腿疼痛,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给患者带来了较大身心痛苦。目前临床治疗此病症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很多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是治疗后一段时间也极易复发[1]。而根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就必须采用手术治疗[2]。传统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创口小,具有显著疗效,但是对于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腰垂型椎间盘突出症、巨大突出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此疗法疗效并不理想[3]。近些年,随着微创技术的革新和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此疗法与传统微创手术相比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几乎适用于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型[4]。本研究选取2018 年11 月—2021 年11 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脊柱微创手术—椎间孔镜手术的临床价值,以期进一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选取2018 年11 月—2021 年11 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参照组患者年龄34~72 岁,平均年龄(44.69±3.16)岁;女性患者28 例,男性患者22 例;病程0.34~4 年,平均病程(2.85±0.64)年。观察组年龄33~73岁,平均年龄(45.01±3.11)岁;女性患者25 例,男性患者25 例;病程0.36~5年,平均病程(2.95±0.67)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纳入标准:(1)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法知情同意。(2)经MRI、CT等影像学检查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3)患者在6~8 周行常规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4)其他重要器官未发生严重病变。排除标准:(1)妊娠期患者。(2)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血管恶性肿瘤、脊柱功能障碍。(3)存在腰椎畸形、腰椎外伤。(4)中途退出。(5)其他重要器官严重病变。
单纯X 线平片不能直接反应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但X 线片上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增生等退行性改变,是一种间接的提示,部分患者可以有脊柱偏斜、脊柱侧凸。CT 检查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情况,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MRI 检查无放射性损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 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病变,并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面影像及所累及椎间盘的横切位影像,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另外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但对于突出的椎间盘是否钙化的显示不如CT 检查明显。
参照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方法:协助患者取俯卧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垫高双侧髂嵴,将腹部悬空;常规消毒和铺巾后,于腰椎后方正中位置做手术切口,紧贴棘突将髂棘肌剥离,之后向外做牵拉。将病变椎间隙充分显露出来,将上位椎板下缘、下位椎板上缘切除。扩大减压、去除黄韧带,将病变髓核组织利用髓核钳摘除,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彻底止血,常规放置引流管,伤口缝合并棉垫固定。
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间孔镜手术方法: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在X 线机透视下利用C 型臂定位病变位置,之后依据患者的体型、体重确定穿刺进针方向和进针点。常规消毒和铺巾,行局部麻醉,穿刺针经上关节突尖部穿过椎间孔,透视正位位于椎弓根连线内侧缘,侧位位于下位椎体后生缘,置入导丝,逐级置入扩张套管,应用环据成形椎间孔,置入工作通道,连接椎间孔镜,调整水流速度和椎间孔镜焦距使图像清晰,观察硬膜囊、神经根等位置,使用椎间孔镜髓核钳将突出髓核取出,同时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技术修整纤维环,彻底止血,缝合手术切口,无菌敷料固定,手术完成。
观察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其中疼痛程度采用VAS 评分[5]标准进行评定,分数0~10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症状越严重;腰椎功能情况采用ODI评分[6]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功能障碍程度越高;并发症主要包括硬脊膜撕裂、椎间盘炎、惊厥、梨状肌综合征等[7]。
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恢复正常时间与参照组比较均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s)
组别观察组(n=50)参照组(n=50)t值P值住院时间(d)9.86±1.58 13.69±2.85 8.310<0.001手术时间(min)70.16±20.15 90.56±36.59 3.453<0.001恢复正常时间(d)19.86±8.12 48.69±6.33 23.011<0.001术中出血量(mL)95.46±15.36 132.65±16.38 11.711<0.001
对比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中有1 例患者出现硬脊膜撕裂,1 例患者出现惊厥,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00%;参照组中有2 例患者出现硬脊膜撕裂,有2例患者出现椎间盘炎,有3例患者出现惊厥,有2 例患者出现梨状肌综合征,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0.025<0.05)。
对比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情况和疼痛程度。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 d、1个月观察组患者ODI 评分、VAS 评分与参照组比较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情况(±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情况(±s)分
组别观察组(n=50)参照组(n=50)t值P值ODI评分VAS评分治疗前66.86±6.48 66.48±6.39 0.295 0.768治疗后第1 d 46.58±5.44 53.16±6.35 5.564<0.001治疗后1个月15.46±4.33 18.76±5.46 3.348<0.001治疗前6.59±1.48 6.61±1.68 0.631 0.949治疗后第1 d 2.71±0.51 3.56±0.74 6.687<0.001治疗后1个月1.23±0.21 2.45±0.44 17.694<0.0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就诊原因多为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其病因为腰椎间盘的不同部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得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并使得髓核组织从此处突出,进而对脊神经产生压迫,使得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腰痛、下肢放射痛等。此病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极易造成病情迁延,增加治疗难度。因此,医生只要设法缩小突出物,给神经“松绑”,病变部位的血流和功能恢复正常,上述症状也就消失。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要求患者的临床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病史必须一致,而有调查结果显示[8],大约20%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会呈现椎间盘突出症状,但是并无任何临床表现和症状情况。鉴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大小、临床症状并不一定成正比关系,突出的椎管、骨性、位置等容积具有一定关系[9]。当前有许多的患者在承受着腰椎间盘突出带来的痛苦,有效地治疗可明显的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往传统手术方法通常采用全切开暴露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从而使得患者恢复进度相对缓慢,术后脊柱的稳定性较差,住院时间长,且极易引发神经粘连等并发症,具有较高复发率,不利于患者疾病康复,从而造成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在临床疾病治疗中效果不佳,因此必须寻找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椎间孔镜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且手术所致创伤性较低,对患者疾病康复具有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椎间盘镜手术则需要在术前对患者椎间盘以及其周边组织进行观察,探查患者病情及病变发病位置,从而确定手术实施的具体方案,对疾病具备明显治疗针对性,疗效能够得到充分保障。与传统手术治疗方法相比,此疗法手术术野广,降低了神经粘连的发生风险,复发率低,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加上治疗过程中椎板下缘除去少,椎旁肌剥离少,不会影响和干扰脊柱正常结构,脊柱稳定性大大提高,也得到了患者和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10]。本研究中选择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予以参照组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椎间孔镜治疗方法,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各项数据均较参照组更为良好,观察组接受治疗后,疼痛情况、腰椎功能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由此可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以脊柱微创手术—椎间孔镜手术的实施效果、疾病治疗作用等方面均优于其他术式,有助于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改善其预后生活质量,进一步提示了椎间孔镜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在临床中具备明显实施意义及较高疾病治疗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椎间孔镜手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促进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