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华
[摘 要]“补白”策略的应用重在在阅读学习中找到文章的“空白”点,根据文章的内容,再结合自身的感悟、补充的资料,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将“空白”点填满,从而使文章内容更加具有创造性。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补白”已经成了一种常见的阅读策略,此种策略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有效的“补白”不仅可以让文章内容与情感更加丰富,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与写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可以说,“补白”是一种可以加深学生阅读体验的策略。文章重点探究“补白”策略的应用方式,希望可以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补白”策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2-0006-03
“补白”主要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将与文章相关,但是文章中却没有表达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和说明,进而深化学生对文章理解的一种方法。科学、合理的“补白”,不仅能让课堂教学活动充满趣味,而且能让文章的内容、情感更加丰富,让文章的语言特色更加明显,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进而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可以说,“补白”是一种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并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阅读策略,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
一、课初“补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要想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教学之初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补白”的开展,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具体如下。
(一)“补白”文题,让题目更加“亮眼”
在阅读时学生首先需要看的就是文章的题目,亮眼的题目会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文章题目不仅能概括全文内容,还能点出主旨等,所以对文章题目进行“补白”是非常重要的阅读策略。在初次阅读文章时,教师就可指导学生对文章题目进行“补白”,让题目更加“亮眼”,为后续的阅读学习奠定基础。当然,并不是所有文章的题目都需要进行“补白”,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避免曲解题意。
例如,在教授《春》时,教师就可指导学生合理地对文题进行“补白”。为避免学生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教师可提前制订“补白”要求,使学生明确“补白”的方向。如“在文章中作者从多个角度对春的景色进行了描写,很多语句、段落的描写非常优美,请根据作者的描写,给文章题目补充可以体现作者筆下春的词语”“从情感的角度,对《春》进行‘补白,使题目可以全面体现作者的情感”。在此环节中,学生主要是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补白”。不同的“补白”角度,必然会使“补白”的结果不尽相同,可从景入手进行“补白”,也可从情入手进行“补白”,不管哪种“补白”方式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补白”背景,丰富学生的学习视角
文章重点展现作者的自身经历、感受等,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不同时代文章的写作方法、情感体现等均不同,文章常会凸显强烈的时代感。学生要想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就必须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从作者自身的境遇出发,揣摩文章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扫清阅读障碍,将学生引到文章深处。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常常没有多余的时间给学生讲解文章的背景资料,而实施“补白”策略,就可在节约教学时间的情况下让学生自觉地去“补白”背景。这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加深学生的感悟,使学生的阅读视角更加丰富。
例如,在教授《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就可提前给学生布置“补白”任务,让学生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在搜集背景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所了解,这样在阅读时就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层次思考。《秋天的怀念》表达了作者思母的情怀,是对母亲的纪念。有此了解后,学生就不会分析错文章“怀念”的对象。知晓文章主旨后,学生就能进一步对景、人的关系进行分析,从景物描写中感悟到作者的怀念,进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补白”文章背景,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入的认识。在阅读之初就捕捉到文章表达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其深入感悟文章做好铺垫。
二、课中“补白”——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在初步了解文章后,教师就需要正式开始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补白”,能让文章的内涵更加突出。为了取得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教师需采用多种“补白”方式。
(一)“补白”语言,言意兼得
语言属于一门特殊的艺术,作者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利用这种特殊的符号——语言,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从语言入手落实“补白”策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与情感;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鉴赏,进而提升鉴赏能力,并知晓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对文章语言进行“补白”,可以让学生言意兼得。
例如,《散步》主要描写的是一家四口在田野中散步的生活场景。其中,作者写道“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他用领袖人物的责任感来凸显自己的责任重大,这种“大词小用”的写作方式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在教学时就可从这句话出发,让学生展开思考“此句话具有( )的语言特点,如此描写有( )的效果”,再结合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对如下句子进行“补白”:“我感到了( )责任之重大,这种重大的责任与( )密切相关。”学生在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境、内容分析“补白”后,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所说的“责任”,切实感悟到了语言的多样性。
(二)“补白”标点,见微知著
标点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用以辅助文字记录的一种符号。标点不仅可以表示文字的停顿、语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语言的性质和作用。标点能让文章的趣味性更强,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文章中标点符号的应用。在“补白”时也可从标点符号入手,从微小之处出发,让文章的细节更加引人注目。
例如,《老王》一文中的“呀,他什么时候……”就属于使用标点符号进行了留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将作者省略的语言补充完整。在“补白”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将“补白”前后的语句进行对比,看哪种表达效果更好,进而深入理解作者对老王这个人物的特殊情感。通过标点“补白”不难发现,“补白”不仅可以还原文章内容,让学生的阅读思路得到拓展,还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再创造,让语言的魅力、作者的情感得以展现,让文章的内容得到丰富。
例如,《故乡》一文中作者设置了多处标点的留白,给读者预留了充足的创造和想象空间。如“‘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在“补白”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此处的省略号代表的是什么,宏儿所想的是什么。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补白”的内容必然也不同,有学生认为宏儿想的是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他想和水生一起玩耍;也有学生认为宏儿想的是自己到水生家做客的场景,他和水生在一起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情;还有学生认为宏儿可能在想,水生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如果能早点认识水生该多好,这样就可以遇到很多有趣的事。学生稀奇古怪的想法给“补白”提供了无限可能。基于学生的这些想法,教师再引导他们分析宏儿与水生之间的关系,然后将宏儿与水生、“我”与闰土这两组人物形象放到一起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描写宏儿与水生的关系,以及这样描写的特别之处。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发现宏儿和水生的关系,就是“我”与少年闰土关系的缩影,两者之间的对比非常明显,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通过对标点进行“补白”,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接触到文章的中心思想、轻松踏上个性化阅读的道路。
(三)“补白”细节——微言大义
在阅读时发现,文章中有些细节描写并不出彩,但是细细感悟,总能发现其中所隐藏的情感因素,而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描写常被学生忽略。在“补白”时就可从这些细节描写入手,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细节描写,探寻文章的含义,降低阅读的难度,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走向更高的学府奠定基础。此外,通过“补白”细节描写可以提高学生研究文章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与文字进行互动,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有描写“阿长找到《山海经》后送给‘我”的场景,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此句中阿长将《山海经》叫作“三哼经”,从“三哼经”其实可以看出阿长买书的过程应该非常曲折,因为在购买的过程中若无法清楚地表述自己想买的东西,店家是很难明白相应的需求的。在教学时教师就可指导学生对这一细节描写进行“补白”,让学生还原阿长买书的过程。在“补白”的过程中学生对阿长的人物形象就能有深刻的体会,阿长在他们的脑海中的形象也会更加鲜活,这样他们自然会对人物的情感理解得更加透彻。
除此之外,教材会给一些文章配上插图,而这些插图也可是“补白”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阅读文章。
三、课末“补白”——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补白”策略不仅可以在阅读教学初、阅读教学中使用,还可以在阅读教学的尾声使用。在课末进行“补白”,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补白”结尾,意犹未尽
很多文章的结尾会留有悬念,而这就是文章结尾的留白。如果能对相应的结尾进行“补白”,就能转变学生的阅读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知。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在阅读后都给人意犹未尽之感,这就是文章的魅力所在,也给“补白”策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例如,《卖油翁》是被编入统编语文教材的一篇文言文,选编自《归田录》,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就进行了留白。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基于康肃公的视角设计两者最后的对话,以此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啟发。在对文章结尾进行“补白”时,学生会站在康肃公的角度来阐述相关的感受,并分析卖油翁的性格和智慧。
(二)“补白”主旨,叩击心扉
创作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文章的主旨就是作者的心声。所以,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阅读的首要任务。对文章主旨进行“补白”,不仅可以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情感熏陶,实现文章的育人价值,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心灵震撼,叩击学生的心扉,升华学生的情感。
例如,《紫藤萝瀑布》的结尾并没有紧扣文章主旨,只是对“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一行为进行了描写,这样的描写方式非常值得深思。对此,教师就可开展“补白”活动,请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分析“我”为什么加快了脚步。可以根据文章某一段落的描写方法进行“补白”(仿写),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主旨。一些学生无法理解文章结尾处的行为描写,而通过“补白”活动,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这一行为描写的意义。“补白”活动帮助学生提炼了文章的主旨,有助于其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
总而言之,在现代语文教学体系中“补白”已经成了一种常见的阅读策略,科学、合理的“补白”能够让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精彩,进而加深学生的体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应用“补白”策略,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文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思路,根据实际的阅读教学内容,将“补白”贯穿教学始终,从而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梁如.合理“补白” 深度感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补白”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3):6-7.
[2] 彭庆.“无”中生“有”言意兼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补白艺术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9):59-61.
[3] 钟演.关注学生立场的文本解读与设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34):1-3,105.
[4] 林宗琳.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9):48-49.
[5] 欧树芬.细嚼慢品方知味:语文阅读教学之文本细读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9(34):6-7.
[6] 张红梅.巧用补白策略,优化对话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 (10):7-11,37.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