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玮玮
[摘 要]高中田径训练设计强调遵循合理性、有效性、适度性等原则,教师坚持“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对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做客观分析,设置适当的训练任务,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田径训练大多具有机械重复的特点,学生对此比较排斥,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为学生准备合适的运动内容,科学安排训练总量,以提升训练效果。学生运动素质基础、运动能力、身体基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设计田径训练任务时,要参照学生学情,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量,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关键词]学生健康;高中;田径训练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6058(2023)12-0068-03
田径训练对培养学生健康和意志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田径训练强度的合理设定,注重对学生体育兴趣和实践精神的培养。田径教学关涉内容多,学生对训练强度问题较为敏感,教师在设定训练强度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合理性、有效性、适度性等原则,对田径教学做优化处理,为学生创造适合的训练环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学生田径运动基础处于不同水平线上,其训练承受力存在较大差别,教师要科学设定训练强度,在保护学生运动积极性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
一、根据教学目标设定,培养学生运动参与意识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参加训练的主体,教师在设计田径训练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对训练强度进行合理设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运动中健康成长。学生运动能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最为普遍的现象。男生女生还有性别差异,教师在分析学情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制约因素,以便做出最合理的设计。田径运动比赛包括两大类:田赛和径赛。每一个分类又包含诸多项目,教师需要做好科学规划。教师要对学生训练承受力做调研,做好匹配设计,以提升训练方案的适配性和训练效果。
例如“速跑”是学生比较排斥的项目,由于训练形式比较单一,学生会容易感觉枯燥。教师要对学生速跑能力做评估,根据学生运动基础进行训练任务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训练活动,如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起跑训练、加速训练、冲刺训练等。学生运动能力和训练承受力存在差距,教师对学生运动情况要做客观评价,有针对性地设计田径训练方案,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对每一套训练方案都可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对训练评价方式进行创新设计,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训练。学生大多能够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选择,在主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提高运动能力。
(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体育训练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体育学科教学的目标。田径训练一般具有机械性、重复性,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大多持排斥态度。教师要在训练项目选择、训练方式设计、训练活动组织等环节做出积极探索,为学生顺利进行训练创造条件。学生需要面对考试压力和未来的挑战,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条件,自然会处于劣势。教师要为学生全面发展着想,设计适当的训练任务,让其实践价值更丰富。教师从学生训练基础和运动能力的角度展开分析,根据教学实际做出训练安排,能够有效提升训练的合理性。
例如,设计“跳高”训练任务时,教师可先传授技术动作,要求学生根据自身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如助跑训练、体能训练、动作协调训练、爆发力训练等。一些学生对跳高训练缺乏兴趣,教师对训练形式可做创新设计,渗透一些游戏竞赛内容,在游戏互动中、在竞赛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又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哑铃等器材展开体能力量训练,对学生训练情况做出客观评估,及时纠正学生训练中的问题。学生运动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教师做出客观评价,设计适当的训练方案,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训练体验。
(三)遵循学生运动规律
学生训练兴趣、体能基础存在差距,教师要进行系统的思考和规划,为学生设计强度适当的训练任务,让学生在坚持中提高运动能力。田径运动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不可操之过急,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展开相应设计,以增强教学针对性。无论什么样的训练,都应该循序渐进地开展,田径训练也是如此,教师依据学生运动基础展开相应的训练,其针对性更强。
例如,部分学生对“跨栏”运动存在一定畏难情绪,特别是女生,对跨栏训练比较畏惧,教师在设计训练任务时,推出了渐进性方案。从跨栏高度到跨栏间距、从跨栏动作应用到跨栏步数设计,都为学生量身定做,推出了具体的训练计划。学生跨栏能力存在差距,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跨栏情况做分类处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训练,降低训练强度。学生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符合体育训练的基本要求。教师针对学生训练现状做科学设计,创造更多训练机会,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运动习惯有促进作用。
二、根据教学计划设定,培养学生运动技能
(一)设定学生训练计划
田径训练内容较多,教师确立训练项目后,需要做出训练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确保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和训练强度的适当性。训练计划包括训练项目、训练流程、训练评价、训练反思等内容,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训练计划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运动表现做出科学评估,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训练需要。教师精准选择田径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能创造训练契机。
例如,在设计“耐力跑”训练时,教师要对训练强度和难度做全面分析,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训练“套餐”。耐力跑对学生运动基础、运动意志、运动技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训练承受力、耐力跑技术应用、体力储备等情况做科学分析,推出多套训练方案,与学生展开多重对话,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训练方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训练计划,及时传授训练方法和运动技巧,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更好的训练。科学的训练追求效率,教师在设计体育训练任务和组织训练活动时,渗透方法和内容无疑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二)力求学生训练稳定
安排田径训练教程时,教师需要有“制度建设”意识,对训练模式、训练方法、训练评价等内容进行设计,确保田径训练任务的顺利落实。学生对训练任务有不同的期待,教师要精心设计田径训练,让学生有明确的训练目标,主动进入训练环节,在训练中提高运动能力。学生选择适合的训练任务,不断总结训练经验,掌握训练要领,能在反复历练中形成运动能力。
例如,“接力跑”追求团队配合,对个人意志是一种考验。教师设计训练任务时,要将游戏和竞赛融入其中,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接力跑,鼓励学生接受更多竞赛挑战。为确保训练方案的顺利落实,教师可让学生自行组建训练团队,设定小组比赛活动,成功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接力跑游戏形式多种多样,教师与学生一起选择和设计,其适用性更高,训练效率大大提升。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一些趣味性内容,目的是起到调节的作用,让学生主動参与训练,在互动交流中培养运动能力。学生对田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期待,对训练内容也有不同的追求,教师对学生训练要做出科学的分析,以便进行适当的设计,成功激发学生训练热情。
(三)注重学生训练强度和效果
教师在设计训练活动时要控制训练强度、训练总量,让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在安排田径训练教程时,教师要遵循控制原则,给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任务和训练总量。这样能使训练效果大大提升,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也有所帮助。田径训练设计需要遵循控制原则,教师要对学生体能基础做出客观评估,以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学生对训练的理解呈现个性化,教师对学生的运动反馈也要进行科学评价,以便做出及时应对,以提升训练设计的合理性。
例如,教学“障碍跑”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征询学生意见,对障碍跑场地、障碍跑规则等做出科学设计,增加有趣味性的运动内容,以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学生积极参与训练设计,给教师提出合理建议,能使训练顺利展开。教师及时对训练设计做出调整,与学生进行互动,给学生更多鼓励,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训练效果更佳。
三、根据教学情况,提升学生运动效果
(一)平衡学生运动心理
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展开多重学情调研,对学生运动基础、运动兴趣、运动悟性等方面展开综合分析,以便为学生进行训练总量的匹配设计。运动的目的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能,学生是参加训练的主体,教师围绕学生进行训练设计,不仅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还为学生运动习惯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田径训练成绩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有直接联系,教师要进行平衡性评价。学生对投掷运动有不同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要做科学评价,对训练总量进行合理控制,以确保学生训练的主动性。如教学“投掷铅球”的内容时,一些学生对铅球投掷要领把握不太好,投掷距离不远,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动作矫正训练设计,组织学生对技术动作进行反复训练,训练强度比较大。如果这些学生对枯燥的训练方式有抵触情绪,教师又要适时做出调整,增加一些趣味性内容,对训练方式进行优化,渗透一些游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训练体验。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高涨,训练疲惫程度就会降低,训练效果就会大幅度提升。
(二)提升学生运动水平
田径训练需要制度保障,教师要对学生的训练情况做客观分析,设计完善的训练制度,发挥约束的作用,让学生自觉进入训练状态,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自身能力。学生有不同的运动追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运动选择,但不能一味放纵,需要科学管理,也需要有制度的约束。教师加强训练制度的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助学作用更为突出。如训练“投标枪”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动作要领的训练,投掷训练需要全身多个关节的支持,但并不是简单重复动作,需要对体能、身体协调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推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让更多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训练节奏。学生投掷标枪的感觉不同,投掷效果不同,存在的问题也千差万别。教师针对学生的动作进行必要的纠正,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任务,能够创造更多训练契机,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投掷标枪需要动作技术支持,对身体协调性也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对此需要理性判断,以便做出精准设计,以提升教学效果。
(三)增强学生运动自主性
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原则相契合,在设计田径运动训练方案时,教师可积极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其针对性更强,训练效果值得期待。教师不妨设计一些训练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和自行设定训练强度、训练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训练的主动性。教师放权给学生,不是不管不问,而是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权,让学生展开主动训练。田径运动内容多,教师在设计训练时,要对学生的运动基础有科学的分析,以便建立适当的训练方案,为更多学生提供训练机会。如“竞走”是一项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运动,学生对竞走技术的理解和把握会产生困难,教师要做好示范动作,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机会。当学生逐渐掌握竞走的要领后,教师要对学生竞走的能力做出客观判断,然后设计出训练方案,要求学生针对自身运动基础做出理性选择。竞走训练对体能要求更高,教师设计训练方案的目的是给更多学生选择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能够获得适当的训练。竞走有技术要求,也有体能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基础做客观设计,训练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教师要针对田径训练任务设计展开探讨,为学生准备适合的训练方案,组织学生开展田径训练活动,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学生对田径运动项目喜好不同,教师在设计田径训练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情,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训练任务,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基础。田径训练内容丰富多样,教师要针对学生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训练获得健康。
[ 参 考 文 献 ]
[1] 金忆雯.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观察与创新实践[J].新教育,2022(11):76-78.
[2] 赵正亮.浅谈高中体育田径模块教学评价设计[J].基础教育论坛,2022(13):70-71.
[3] 孙艳华.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过程中的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24):61-63.
[4] 顾黎明. “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在高中田径课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21.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