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丹
[摘 要]“双减”政策自颁布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教育教学更是产生了重大影响。初中物理属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科目,教师应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并以此为导向优化物理教学,其中自然也包括作业的设计。基于此,文章对“双减”政策下的初中物理作业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旨在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物理作业;有效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2-0049-03
作业是为完成既定学习任务而进行的一项活动,属于课堂教学的持续与延伸。它不仅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短板,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作业这一重要环节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与密切关注。教师应以“双减”政策为指导方向有效设计作业,使作业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及能力相契合。高质量的作业,可使学生提升个人学识与认知水平。
一、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提升作业有效性
(一)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有效设计物理作业
作业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一环,是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主要渠道,有助于教师检测自身的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及复习重点。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全面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是设计作业的重要前提。在“双减”政策下的初中物理作业设计中,教师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思维特点等有效设计作业,使其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
例如,在“内能 热传递”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等设计以下趣味性作业:夏季,把一张平整的硬纸片放在强烈的阳光下面曝晒,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硬纸片中间凸起两头向下弯,为什么会这样呢?烧水时盖上壶盖水沸腾得较快,其实壶盖本身和壶中水的温度相差不大,所以有盖壶与无盖壶的上方的热辐射与对流是相近的,为什么盖上壶盖时水沸腾得较快?冬天,有哪些办法能让冰冷的手暖起来?冬天,用手触摸室外的铁器和木材,为什么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温度?将水滴分别滴到温热的铁板上和灼热的铁板上,哪个蒸发得快?等等。为枯燥乏味的物理作业注入趣味元素,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乐于完成物理作业,减轻作业带来的压力与负担,既与“双减”政策相契合,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
(二)遵循学习迁移规律,有效设计物理作业
物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过程,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铺垫或基础,新知识则是旧知识的持续或延伸。“双减”政策下的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应当严格遵循学生的学习迁移规律,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除了获取与巩固物理知识,还能够创新、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識,学会迁移应用,促进系统化物理知识的构建。
例如,在“速度”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对比性作业:在体育课的百米测试中,[A]、[B]、[C]三位同学的成绩分别是14.2 s、13.9 s、13.6 s,谁跑得最慢?这里比较三人运动快慢要用什么方法?一名裁判员说,下次一定是[C]同学跑得最快,他是通过什么方法进行判断的?某条道路上有两个交通标志牌,方形的里面标有“北京 120 km”,圆形的里面标有“60”,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张华准备沿着这条道路去北京游玩,在该路段因为超速被交通警察拦下:“先生,您刚才的车速是70千米/小时,属于超速行驶。”张华反驳道:“我才开了半个小时,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70千米呢?”从这句话中可以判断出张华对哪个物理量没有理解好?学生初学时容易把物理量和物理量的单位混淆。通过完成以上作业,学生就能够准确区分“速度”和“速度单位”这两个物理概念,以免在将来的学习中出现负迁移。
(三)把握学生记忆规律,有效设计物理作业
初中物理教师在“双减”政策下设计作业时还应了解学生的记忆规律,并根据该规律设计间隔性作业,在学生即将遗忘时展开练习,以实现知识的有效巩固。
例如,在“光的折射 透镜”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光现象”知识设计如下综合性作业:要想看到放大的像,需使用凸透镜、凹透镜还是平面镜?用手电筒同时斜射在一面镜子和一张灰色的纸上,是镜子亮或灰纸亮,还是两者一样亮?把一朵鲜花放在夹角是60°的两面镜子中间,从镜子里面能够看到几朵鲜花?在游泳池的水面下仰望水面,水面是清澈透明或浑浊,还是像水银一样发光?电视荧光屏上的彩色是由哪三种光合成的?黄昏时太阳呈红色,是因为太阳发出较多的红光,还是因为阳光经过空气的路途较长,抑或是因为太阳距地球较近?等等。如此,既可以巩固本章的新知识,又可以复习前面章节的内容,突出前后物理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克服遗忘规律,减少重复性学习,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二、控制好作业的各种度,做到减负不减质
(一)控制好作业的梯度,兼顾整体教学对象
对“双减”政策下的初中物理作业设计而言,要真正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教师应控制好作业的各种度。首先是难易程度要适当,这是相对于不同层次学生而言的[1]。教师需控制好作业的梯度,将作业分为基础、中等和拓展三个层次,按照由形象到抽象、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顺序设计作业内容,由学生根据个人能力选择相应难度的作业,以此兼顾整体教学对象。
例如,在“声的利用”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梯度作业。基础型:声能够传递信息,如 、 等;声能够传递能量,如 、 等;超声波倒车雷达应用了大量的物理知识,但不包括()。A.声音能够传递信息,B.声音能够传递能量,C.声音能够被反射,D.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中等型:下列现象中依靠声音获得信息的有()。A.有经验的养蜂人听蜜蜂的“嗡嗡”声就能知道它是否采到蜜,B.人们挑西瓜会捧起来拍两下听听声音,C.医生利用超声波清洁牙齿,D.人们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拓展型: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像空化效应和传播特性等,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超声波为何可以用来清洗物件?宇航员在月球上为什么无法利用超声波测定两个位置间的距离?等等。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作业,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巩固和提升。
(二)控制好作业的数量,规避重复低效练习
在“双减”政策下,作业的设计要从数量上做出重大改变,更要注重作业的质量,不能再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困境之中。具体地,教师应深入解读“双减”政策,不能错误地认为作业数量越少越好,而是要把这个“量”控制得恰到好处,做到精选与精炼,如一题多练、一题多解、变式训练等,这样不仅能减少学生的作业数量,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物質的三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作业。水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物质,请结合水的三态变化特征完成如下探究任务:(1)水在生活中以哪些形态存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条件分别是什么?(2)水在物态转化过程中会分别出现哪些现象?温度有什么变化?(3)请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归纳物质在三态变化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并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实例,验证总结的特征是否正确。之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水的三态变化情况、六种转化形式、吸热与放热情况,并根据这些内容画出“物质三态变化图”,发现和总结物质的三态变化规律。
三、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作业吸引力
(一)巧妙设计生活化作业,驱使学生主动完成
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初中物理属于物理教学的初级阶段,以研究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主,教材中有着大量的生活化元素。教师应把握好初中物理学科特点,设计作业时尽量引入生活元素,驱使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助推他们巩固物理知识。
例如,在“光的反射”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生活化作业:(1)利用一个量角器、一块三角板和一支铅笔自主制作一个日晷仪,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观察铅笔影长的变化情况。(2)制作一个小孔成像仪,并利用“F”形的LED光源探究小孔成像现象,深入思考:为什么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像的大小与清晰程度?(3)往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把一个去掉底部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水中,将浓盐水通过矿泉水瓶倒入水中,让激光穿过不均匀的盐水,说出看到的现象,并简单解释原因。由于这些作业同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学生会自觉主动地完成。这样不仅能够延伸课堂所学的物理规律,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内化所学知识。
(二)精心设计实验作业,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类学科,实验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与还原,还是学生获取、巩固和运用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双减“政策下的初中物理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实验类作业,鼓励学生利用生活化材料自主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包括制订实验方案,以及设计、操作、完成实验,以此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物理思维能力。
例如,在“气体的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分离鸡蛋黄”的家庭实验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家自主进行实验:准备好新鲜鸡蛋、塑料瓶、盘子等实验材料,结合所学的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完成实验。具体步骤如下:(1)把一个盘子放在桌面上,轻轻地把蛋壳打破,将蛋清与蛋黄同时倒入盘子中;(2)将塑料瓶的盖子去掉,用手捏紧瓶身,稍微倾斜,瓶口对准蛋黄后松开手,蛋黄就会被吸到塑料瓶中,成功地把蛋清与蛋黄分离开来。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解析实验原理,即当塑料瓶被挤压后,瓶子的容积变小,瓶子内部的空气减少;在塑料瓶口紧贴蛋黄后松开手,瓶子的容积变大,瓶子内部气压变小,这时外界大气压强大于瓶子内部气压,于是蛋黄就会被吸入塑料瓶中,达到蛋黄和蛋清分离的效果。
(三)设计社会实践作业,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与实施,作业不能仅仅局限于书面形式,而要同生活连接,与社会接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内知识设计相应的社会实践类作业,带领学生打破以往书面作业的局限性,走出课堂,亲身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与实用性,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2]。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观察型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加大有益摩擦与减少有害摩擦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从物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如鞋底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乒乓球拍上粘贴橡胶,也是为了使接触面变粗糙,增大摩擦;当车子陷到泥里时,在轮子下垫上草可以增大摩擦,有助于车子摆脱困境;冬天向冰上洒沙子以增大摩擦;举重运动员在比赛前往手上抹碳酸镁粉的目的是防滑;给自行车车轴加润滑油,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行李箱装轮子,拖着走既方便又省力,这是以滚动代替滑动,减少摩擦;钟表加油可以减小摩擦;滑冰前刨光冰刀,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等等。学生通过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物理认知。
总之,“双减”政策下的初中物理作业设计中,教师应改变以往单一枯燥、机械无趣的作业内容及形式,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知识的特色以及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尽可能为作业注入更多的趣味元素,控制好作业的梯度与数量,创新作业形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发展需求,使学生在多样化的作业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学习的乐趣。
[ 参 考 文 献 ]
[1] 石新薇.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35):54-55.
[2] 于在和.浅谈初中物理作业的布置[J].新课程导学,2015(8):26.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