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并逐渐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不仅要从文化知识的传授出发,更要满足学生对幸福感的需求。对学生幸福感的培养与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即生活、自由与创造。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这三个要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从幸福视域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并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幸福视域;价值观教育;幸福教育
作者简介:龚江芸(1977—),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三厂小学。
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进行探索,并勇敢地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将学习与幸福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同时结合幸福教育,引导学生对幸福形成正确的认识[1]。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幸福教育,这不仅可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积极对幸福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优化创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一、构建多元化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
氛围
幸福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家长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而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还有部分家长不注重子女教育,为了省心省力,就让孩子自己在一旁玩电子产品。这些行为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幸福的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如有的孩子会觉得能玩手机就是幸福,能看电视就很快乐。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孩子会逐渐失去对幸福的正确判断,这种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会对其价值观的建立造成影响和干扰。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和教育责任,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考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生活、会感恩,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基于幸福视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容应用到实践中,真正掌握幸福的本质。幸福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属于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感的获得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状态等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教师要给予重视,积极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加强对校园环境、课堂环境等的建设,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更好的发展[2]。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1课“我们的好朋友”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设计“蒙眼过障碍”的游戏,将学生分为每三人一组,其中一名组员蒙住眼睛,而另外两名组员则要扶着蒙着眼睛的组员绕过障碍物。面对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当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如询问学生:被蒙住眼睛的感觉如何?搀扶同学时你内心有什么感受?通过玩这个有趣的游戏,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这时学生会积极地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有学生说:“在遇到困难时,同学之间的信任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这是友谊的价值体现,是幸福的感受。”教师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逐渐打开心扉,得到心灵的洗涤和教育。慢慢地,学生会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深化自身对幸福的感悟。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创新生活化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创新,要正确认识幸福的来源并对其进行分析。对于学生而言,幸福来源于个人感受,来源于社会生活和学习所得等方面。在个人感受方面,学生的幸福可以是与家人一起玩游戏、一起用餐等;在社会生活层面,学生的幸福可以是交到一个知心朋友,或是与同学愉快交谈等;在学习所得方面,学生的幸福可以是与同学、教师共同解出一道难题,或者是掌握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技能。随着年龄不断增加、学习内容逐渐深入,学生的幸福感以及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都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底线,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幸福、享受幸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对学生而言,要学习和深度理解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对生活化教学进行优化创新,更好地实现幸福教育[3]。教师还要从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性格特点出发,将一些有趣的生活元素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将抽象晦涩的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學观念,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失去学习乐趣,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4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时,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教学导向,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爱十分深厚,如父母会为学生的饮食操心、为学生的学习操心、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操心,甚至会为学生雨天有没有带伞而操心。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操心”的事例,并表达自己对此的感受。然后,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问:“那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过些什么?”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家庭生活进行深入思考,感受来自父母的关爱,同时能逐渐意识到我们反过来给予父母关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最后,教师让学生回家后帮助父母做件力所能及的事,从而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能激发学生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爱,使其意识到给予也是一种幸福,从而让学生在感受幸福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丰富学生的学习
形式
在幸福视域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幸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发挥德育的重要作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实现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应用和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如果还利用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高效的学习平台,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将视频、图片、音频等进行结合,实现课外延伸和拓展。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喜好和兴趣出发,正确利用电子设备,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课堂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4]。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中,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发散思维,探索出更丰富的学习方式。
例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时,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并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选择合适的视频或图片,将当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清晰地展示给学生。随即,教师再展示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对比,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然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通过多媒体教学对环境问题进行直观展示,不仅能使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同时还能让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中对现代化技术进行有效利用,还可以在课后应用多媒体教学,如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制作以环保为主题的PPT,之后在课堂中展示。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会提高学习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幸福教育
在幸福视域下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培养,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虽然幸福不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追求的唯一目标,但是却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目的。教育要让学生成为幸福的感受者和传播者,进而将幸福覆盖到全社会。在教育一词中,“教”是教学的方式,而“育”则是教学的主旨。在幸福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幸福、感受幸福、收获幸福,并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始终秉承以幸福教育为本的观念,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优质的教学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和精神上的指导。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学情有充分的认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和价值观
培养[5]。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15课“分享真快乐”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分享,并引导学生表达分享后的内心感受。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除通过学生的分享对学生有更加清晰和深入的了解以外,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分享活动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从而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终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更加乐观、积极,并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与爱护,增加对教师的信任,这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有着促进作用。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愿意寻求教师的帮助,有助于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最终实现幸福视域下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培养[6]。
结语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并做到因材施教,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由于目前社会的发展变化,部分学生对幸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影响了他们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对此,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实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提升学生幸福感的同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逐渐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合格人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沈红霞.幸福德育《道德与法治》加强小学生
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讨[J].教育,2019(30):4-6.
[2]蔡秀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26-27.
[3]曾丽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魅力中国,2020(34):104-105.
[4]金钊.试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J].新课程研究,2020(22):19-21.
[5]高德胜.“接童气”与儿童经验的生长: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儿童经验的处理[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8):11-20.
[6]陳华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践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1):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