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解题与生活相得益彰

2023-07-20 02:38唐雪红
数学之友 2023年7期
关键词:解题能力教学研究小学数学

唐雪红

摘 要:落实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是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其学习能力的关键.传统解题能力培养方法局限性强,缺乏代入感,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围绕生活背景解析数学习题,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习题中的数学规律.这样能让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让枯燥无味的解题充满乐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背景;解题能力;教学研究

说起解数学题,不免会有学生闻之色变.究其根由,一方面是因为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一方面是因为数学知识抽象、繁琐,对于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存在一定的难度.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基准,即看得到和摸得到的事物,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数学源于生活,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解析数学题,不但可以缔造直观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的代入感,更能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知识的原理.由此一来,自然能提升解题能力的培养效率.然而,具体该如何融入生活元素,如何优化解题能力培养方案,确保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更扎实、更全面地掌控知识,还需进一步地探索.

1 讲题,基于生活还原背景

习题讲解是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关键,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学生会在该阶段溜号.究其根由,主要是该阶段的教法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难以投入其中.基于生活元素還原习题背景,从真实的角度出发,将习题中的原理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但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能牢牢地抓住他们的眼球,让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索.

1.1 重塑习题背景,增强演示效果

在研究之前,我曾利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学生对数学解题的看法和态度.结果显示,班级有75%的学生对应用题存在恐惧感.事实上,在以往的调查中,应用题也属于小学生难以解决的主要项目.那么,为何学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呢?主要是因为应用题包含的条件多,而小学生又缺乏空间、建模等数学思维,这就导致他们很难将题干中的信息串联在一起.所以,我们不妨利用生活重塑习题背景,以此赋予学生另类的学习体验.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在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道习题:用两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拼组为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这道应用题的精髓在于考查学生的观察力,稍不留心,便会计算错误.事实证明,班级有56%以上的学生列出了错误的算式.

例1 5×4+5×4=40(厘米)

针对学生的计算结果,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这是错误的.期间,我先是将生活中常见的学具——塑料棍引入课堂,并选取了若干根5厘米的塑料棍,随后拼组为两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紧接着,我又将两个小正方形拼接,然后询问学生:“哪个部分是多余的?”学生纷纷回答:“拼接那部分是多余的!”我继续追问:“所以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应该是多少厘米?”经此一问,学生立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并重新列式:

5×3+5×3=30(厘米)

在此基础上,我又一次追问:“是否还能列出其他的算式,让计算过程更简练一些呢?”于是学生继续列式.

两个正方形拼接后,会形成两条10厘米的长,并保留两条5厘米的宽,所以新的算式是:20+5×2=30(厘米).

三年级的学生量感较为薄弱,盲目地采取语言指导,反而会让他们越听越迷糊.通过生活物件的引入,直观展现题干信息,不但能加深学生的认知,也能简化整个讲题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听课效率.

1.2 身临其境,直观探索

中段生思维能力薄弱,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很难捕捉到习题中的一些陷阱.但如果直接将题中的易错点介绍给学生,同样不利于学生掌握.在为学生讲解习题期间,不能单纯由教师个人演示,也要适当地鼓励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操刀.这样一来,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解题,也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并有助于他们积累丰富的答题经验.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为了确保学生更灵活地运用这节课的知识解答习题,我在出示计算题的基础上,又提供了应用题项目,借此丰富学生的解题训练.

例2 张师傅3分钟加工150个零件,按这样的速度,张师傅半小时共加工多少个零件?

经观察,班级学生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题结果.以小东(化名)为例:他设计的算式为150÷3×30+150=1650(个).

很显然,小东的计算是错误的.但我没有直接指出他是错的,而是动员小东以生活作为参照,将情境再现出来.譬如准备一些小石头(每个石头代表1分钟所加工的零件总数——50个).随后换算一下,半个小时为30分钟,所以需要准备30份小石头,如此推导下去,便是30×50=1500(个).

此时小东很惊讶地问:“为什么和之前的答案不同呢?”我则反问:“为何要额外加上150呢?”起初小东说“150是已经加工出来的零件”,但经过仔细思考,他立马意识到“150个零件就在1500个零件之中.”所以这道习题的正确算法为:150÷3×30=1500(个).

就这样,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学生不但深刻地把握到认知上的短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定式思维.同理,在观察和指导其他学生时,教师同样可以介入生活元素.通过利用生活事物替换题干信息,将习题重现在学生的面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信息间的关联(如上述习题,通过直观演示,学生便意识到150个零件恰好在1500个零件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探索不代表放养,相反教师的观察和引导,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学生个体之间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围绕生活情境探索习题时,会显得捉襟见肘.这个时候,教师同样要进行合理地引导.由此,确保学生能够更扎实地掌握习题.

2 练题,基于生活建立舞台

单纯地通过几节课的习题指导,还无法真正地增强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在平日的生活中,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练习平台,以此扩展学生的答题体验.而在布置习题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局限于书本教材,还要以生活作为切入点设计习题.这样既能优化学生的答题体验,也能锻炼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1 结合生活现象设计数学习题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随处都充斥着数学现象.例如:超市收银台涉及了人民币换算的知识;房屋建造涉及了平面图面积计算的知识;赛马涉及了概率的知识等等.所以,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不妨围绕这些生活现象为学生设计数学习题,以此丰富他们的答题体验.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为例,在学完这节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道习题:

习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类书籍,比如童话书、科技书、漫画书和练习册等等.而且,不同的人又喜欢不同风格的书籍.以班级作为研究主体,调查班级每位同学喜欢哪一类书籍,再对全体学生的喜好情况进行统计,并围绕统计数据设计条形统计图.

这类习题具有两个特点:第一,自由度高,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同学展开调查;第二,能满足学生爱涂鸦、爱画画的喜好.而且,由于这样的作业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如,教师展示班级一个学生制作的条形统计图,他在统计图中标注了教科书、漫画书、童话书等,以及所对应的受众人群的数量.而在设计统计图的同时,他还用不同的颜色来代替不同类型的书籍,让统计图的画面看上去格外醒目.

这样的习题练习不但打破了常规,让学生真正地走出了书面的桎梏,更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久而久之,能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围绕生活情境设计习题的过程中,也不能完全摒弃书本习题练习,那样反而要适得其反.所以,将二者合并为一,让学生在探究生活数学习题的基础上,重温知识重难点,并逐步过渡到书本习题练习之中,这才是我们所要侧重的一个“点”!

2.2 改革数学作业形式

在利用生活元素设计习题的基础上,也要对作业模式进行整改,以此持续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答题体验.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为例:我要求学生与家长密切配合,利用互联网调查本省各市所占的公顷数,然后再利用公顷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将公顷数换算为平方千米.由此,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

例3 杭州市占地1659600公顷,共多少平方千米?

解析:因为公顷与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为1公顷=0.01平方千米,换算后为1659600公顷=16596平方千米.

为了达到练习的目的,每名学生至少要调查10个城市的公顷数,也就是完成至少十次的换算.这样一来,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换算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加深他们对家乡或其他城市的了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生对真实、直观的事物更容易形成兴趣.同样都是公顷换算为平方千米的习题,书面带给学生的体验远远不如生活调查来的真实和有趣.而且,由于是学生与父母共同完成的调查,并亲自展开的换算,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反而会更加地认真.由此一来,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不认真做作业的问题.

综上可见,以生活作为跳板,为学生提供数学习题,能直接打破学生谈数色变的情况,并让数学题充满更多的魅力和乐趣.所以,进一步开发生活型数学习题,带给学生更多有趣的答题体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点.

3 记题,基于生活扩展学习

日常学习或练习时,学生偶尔也会遇到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此时,学生可以将这些案例进行记录,然后与同学进行合作探究.

以我班小红(化名)为例:某天她和母亲去超市购买速冻水饺.芹菜馅的速冻水饺每袋3元,香菇鲜肉水饺每袋4元,鲜虾水饺每袋5元.小红和妈妈买完水饺后,刚好花费了20元钱.

当小红举出这个例子后,她格外神秘地问大家:“你们知道我和妈妈到底是怎么买的水饺吗?”

这个问题无疑点燃了学生的好胜心,于是大家纷纷展开计算.而经过反复的对比,学生总结出以下答案:

买了2袋芹菜水饺,1袋香菇鲜肉水饺,2袋鲜虾水饺.

2×3+4+2×5=6+4+10=20(元)

而在这个基础上,我班又有同学针对小红的经历,对问题进行了修改,并延伸出两种情况:

a. 如果只买一种饺子,是如何买的?

b. 如果买了两种不同的饺子,有多少种购买方法?

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大家的答题体验,更让学生在分析和解题中感受到无尽的乐趣.

当然,我们也要鼓励其他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难题和现象进行陈述,然后大家共同分析.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这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中之重.生活元素的介入,不但让数学解题变得更精彩有趣,也解決了学生谈数学色变的问题.久而久之,不但能让学生正视数学学习,更能培养他们越挫越勇的品质,从而让他们在面对数学难题时,不再恐惧和焦虑.但需要注意的是: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单纯地通过几次指导还无法达到最终的目的.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成长,合理改良教学指导方案,由此带给学生更多有趣的解题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学江.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思考[J].求知导刊,2022(34):4143.

[2] 吴远菲.多措并举,助力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J].小学生(上旬刊),2022(11):109111.

猜你喜欢
解题能力教学研究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学生错误”之我见
初中数学“圆”教学浅析
浅谈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