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浸润式”入党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2023-07-17 06:11于乐
文教资料 2023年6期

于乐

摘 要:高校入党教育是一个思想教育与价值转换的过程,需要化简单“漫灌型”教育为多元“滴灌式”教育。探索构建“浸润式”入党教育,旨在破解入党教育存在教育培养不够系统规范、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评价标尺只看重最终考核成绩等问题,最终达到润德、润心、润行、润能的作用。

关键词:“浸润式” 入党教育 高校党校

入党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关键环节与根本保障,也是夯实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根据相关统计,当前大学生党员发展比例约占全国党员发展比例的40%,大学生党员已然是新时期党员队伍发展壮大的重要来源之一。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是筑牢党的事业的重要保证,对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深远意义。《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从“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四个方面明确指出党员发展总体要求,并且强调党员发展必须坚持“数量服从于质量”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下,面对群体特征更加多元多维的大学生群体,高校入党教育工作亟待探索新模式、新思路,通过精准把握学生入党教育“需求侧”,丰富优化“供给侧”,以更符合与贴近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及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成长规律,让入党教育更加入脑、入心、入行。[1]

一、高校大学生入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经过长期的工作探索,高校入党教育工作已经形成成熟的教育管理机制与模式。高校普遍通过搭建“分层次培养”的教育管理体系,实现了教育程序的规范化和循序化,丰富了入党教育工作的内涵。但是,从《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来看,入党教育培训工作存在教育培养不够系统规范、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评价标尺只看重最终考核成绩等问题,缺乏对学生理性信念、党性修养、道德品行等方面的考量与关注,导致“重理论”“轻实践”“轻素质”的现象。

(1)教学内容枯燥单一,时代性不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和国家赋予了高等教育崇高的使命与责任。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目前,高校入党教育内容多以讲授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主,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导致理论学习与现实脱节,尤其是面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群体,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教条化,缺乏亲和力与鲜活性。入党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讲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且要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观照现实、因势而新,从而回答好“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2)教学方法传统单调,互动性不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当前,在高校入党教育培训中,由于教育主体体量庞大,集中安排的学习活动多以讲座、报告形式为主,受教学形式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参与、被动学习,缺乏自主学习行为。

(3)教学载体单一固化,多元性不够。高校入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所传扬的思想政治理论相对晦涩。在传统的党校培训中,教学资源的展示形式与传播载体多以文本为主,教学方式以线下课堂为基本方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接收信息、开展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从“线下”拓展至“线上”,對于教学载体的呈现不仅是理论学习的需要,而且要优化内外教学载体,满足学生研究式学习、互动式学习以及实践式学习的需求,让入党教育不但“有质”,而且“有趣”,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从而形成有机结合的大学生党员入党教育培训模式。

(4)教学评价体系陈旧,全面性不高。入党教育的教育属性意味着最终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党员。有的高校入党教育培训考核内容只关注最终培训考核成绩,以考试分数评定发展对象是否合格,而对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品行、能力素质等缺乏关注。入党教育不仅要侧重于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也要强化思想引领,“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学评价体系既要注重结果性评价,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以德为先,德识并重,建立以思想价值、能力素质、知识获取为导向的全方位评价体系。

二、高校“浸润式”入党教育的基本内涵

“浸润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质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教学主体的人本性。“浸润式”教学的本质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让学生从“聆听者”变成“参与者”。二是坚持教学内容的渗透性。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与话语体系,将教学目标渗透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并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习得知识,从而获得感知的过程,逐步实现“知识传授”向“价值观念”转化。三是坚持教育过程的渐进性。教育教学活动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知识获得与观念形成绝非一朝一夕,需要不断地学习、体悟、感知。

基于此,高校“浸润式”入党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构建“全链条、多层次”的入党教育过程浸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考察时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入党教育既要精准把握发展对象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与成长规律,通过入党启蒙教育、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发展对象培训班、预备党员培训班、党员再教育培训等环节分层次、分对象规划与设定培训内容。[2]同时,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课内课外同频共振,分散集中融通关联,充分调动育人要素与育人资源,从而形成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训体系,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分层培养、分步衔接的学习需求,最终达到润德、润心、润行、润能的作用。

(2)重构教学主体关系,聚焦“共同体、互动式”的入党教育课堂浸润。“浸润式”教学模式的人本性意味着要充分剖析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感与获得感。首先,“浸润式”入党教育以学生发展对象为主体,突破“念—听”二维式的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授课教师从“搬运工”“传声筒”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引路人”。其次,创新培训形式,将“大班化”调整为“小班化”教学,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拓展教学覆盖面。再次,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施者,让他们在互动中体悟、讲授中深度理解,提升入党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3)精准把握学生特点,探索“滴灌式、时代化”的入党教育内容浸润。“浸润式”入党教育是促使大学生从“知识获取”向“价值观念”转化的过程,教育内容的表现方式、表达方法、话语体系影响着内化与认同。以“90后”“ 00后”为主体的新时代大学生的人生历程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耦合。但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他们的思维特点、认知方式也浸润着时代的印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生动、立体、形象,才能赢得学生内心的认同。一方面,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表达,有声有色、有味有料,变抽象为具象,变枯燥为有趣,讓课堂教学“活起来”“获起来”;另一方面,将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与政治要件融入理论知识当中。

(4)优化内外教学载体,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入党教育场域浸润。“大思政”之大在于格局之大、视野之大。“浸润式”教育理念的渗透性意味着入党教育的场域不能限于一隅,需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均是入党教育的工作阵地,高校党校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环境中的教育属性,通过建设文化长廊、教育场馆、话语标识等媒介向学生传导价值理念与党性修养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通过红色参访、考察研学、乡村教育振兴、党史学习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丈量祖国大地中锻造理念信念、磨砺意志品质[3];利用地缘优势,拓展教育资源,与社区、街道、展览馆等共建红色教育基地。此外,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学生爱看、想看的网络党建作品,占领网络教育高地,提升入党教育的感染力、亲和性。

三、高校“浸润式”入党教育的实现原则

持续滋润,久久为功。高校“浸润式”入党教育是一个思想教育与价值转换的过程,需要化简单“漫灌型”教育为多元“滴灌式”教育,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实际,在操作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责任体系。高校党校要树立“一盘棋”思想,认真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校院两级党校把入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并且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中,作为二级党委党的建设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从机制上提升入党教育工作的“规范关”。此外,各级党校在入党教育工作的规划、设计、落实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思想现状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侧”,优化“供给侧”,在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育资源筹备过程中既考虑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融入“浸润式”教学理念,以“浸润”为手段,从过程浸润、内容浸润、课堂浸润、场域浸润等方面实现多维度设计,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完成认知向认同的蜕变。

(2)丰富教育主体,拓展教育资源。“浸润式”入党教育体系意味着需要施教者充分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与认知规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入党教育在充分依靠党务干部和思政工作队伍的同时,切实发挥专家学者、优秀校友、学生典型、老党员、优秀朋辈作用,使更多政治强、情怀深、视野广、人格正的同志参与到学生入党教育工作中来,让他们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有效避免思政课教学“调子过高”、浮于表面的问题。

(3)纵横结合联动,内外同频共振。一方面,高校各级党校要打造进阶式提升的入党教育体系。纵向上,分阶段、分层次设定培养过程,各个教育阶段虽然相互独立,但是紧密联系,循序渐进。[4]横向上,扩大入党教育的覆盖面,通过课外拓展和社会实践两部分开展“浸润式”实践活动,从而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矩阵。另一方面,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主题场馆、文化长廊、校园环境等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浸润功能,努力打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生态。此外,积极拓展校外教育场域,在入党教育的不同阶段组织发展对象等各类群体赴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等参观瞻仰,学习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提高学生的沉浸感和代入感,夯实思想根基,提升自我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姜勇,苏海泉,刘士伟,等.提高当代大学生入党教育培养有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7):41-42.

[3] 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作用发挥的对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9):86-87.

[4] 叶卉,刘刚.新时代高校入党教育范式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42-44.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一般课题“高校大学生‘浸润式入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1JSJYDJ02065),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1SJB0390),2022年度江南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立项研究课题“多校区办学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研究——以江南大学为例” (JNDJ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