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谭周琴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也对高职院校汽车制造类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基于能力本位理念,将一体化模塊式教学模式应用其中,以充分发挥汽车制造类专业的育人效果。本文以《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为例,对汽车制造类专业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展开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汽车制造 能力本位 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Exploration om the Modular Teaching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Majo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Yong,Tan Zhouqin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literac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all walks of life, and it has also put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teaching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ctual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apply the integrated modular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bility-bas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major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teaching of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integrated modular teaching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majors,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mpetency-based, integrated modular teaching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已至历史新高,职业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学的迫切要求。《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是汽车制造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至关重要。如果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将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内容脱节,使得学生在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方面存在一定欠缺,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此,基于能力本位,开展一体化模块式教学为汽车制造类专业教学提供了改革突破口。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教育模式,是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岗位和职业能力所需能力的新教育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从行业、企业的岗位需要出发,确定所需的能力范围和类型,然后以此为基础重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最后考核学生是否满足了这些能力要求。该模式的重点和出发点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或岗位所需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
1.2 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一体化教学是基于“能力本位”的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新教学模式,强调在学中做、做中学,在教学场所、教学师资、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实现教、学、做的统一。该模式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训练、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的知识内容,按技能特点进行分类,建立若干独立的教学模块,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限制,在模块内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开展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1.3 汽车制造类专业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运用必要性
汽车制造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较强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适应汽车制造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汽车制造类专业的课程丰富,既有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工程力学、电子电工等较深的理论课程,也有发动机装配、自动生产线故障排查与调试、汽车电控系统检测维修等实操课程。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中,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了就业难度。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汽车制造类专业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强调教师要从用人单位和实际岗位的技能要求出发,突破传统教材章节的限制,整合重构零散的知识点,将整体教学内容细化为若干个模块,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能力分析表,开发课程,组织教学,确定考核标准。
2 汽车制造类专业教学问题分析
2.1 教学实施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专业的学生来源主要分为两类: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的应届毕业生和五年制的初中毕业生。学生整体的知识基础较弱,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足。在汽车制造专业教学中,尽管通过车身测量、汽车底盘、汽车钣金等实训室增加了直观教学的比例,但学生对汽车制造理论、零部件的空间结构和相互关系、工作原理等理解较差,难以形成整体的认识。学习理论知识时似懂非懂,学习故障排查、检修等实践操作时,缺乏思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汽车制造类专业课按“三段式”教学展开,分为理论知识、技能训练、生产实践三个阶段,分散在四个学期进行,时间跨度大,更加导致学生学习难深入,理解难度大。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担任,彼此互不干涉,各负其责,自成体系,课程间互相渗透不足,相互脱节现象突出,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学习理论时,不知道哪些内容有用,应如何使用,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在进行操作实训时,出现所学理论知识模糊、操作过程及要求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挤占实训课的时间,重新学习理论知识,实训效果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日益突出。
2.2 师资队伍上,“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师资问题仍是制约汽车制造类专业发展规模和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之一。“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教师知识结构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差异性,使得学生得到教师指导的时间不足,影响着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从“双师型”教师的结构看,目前“双师素质”教师较多,但“双师双能”教师占比普遍偏低;从来源看,从企业和科研机构调入的教师占比低,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实战经验。另外,现有“双师型”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不稳定现象,比如一些教师把教学当做“副业”,主要精力放在校外兼职上;有些教师把教学当做点缀,核心放在职称评审或行政工作上,客观都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2.3 教学环境上,实习实训场地不足
实习实训场地不足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性问题。虽然目前部分高职学院校内已建成汽车整车装配线、汽车美容实训室等实训场地,但实训工位数有限,难以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在实训室的使用上,除按规定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实习实训外,一般不对学生个人开放,客观限制了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学习基础和进度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2.4 考核评价上,反馈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课程修完时的书面测试仍是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主要为笔试。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具有滞后性,且通常只能覆盖小部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此外,不完善的评价机制会使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下的死记硬背的惰性思维,忽视对故障检测、调试、维修、路试等自身能力的发展和关注,背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3 汽车制造类专业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策略
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是基于能力本位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就是以技能训练为中心,明确该项技能涉及的知识内容(含理论与实践),按照该技能特点将教学内容重构为若干模块,由“双师型”教师在一体化教学场地开展理论讲解与实操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具体包括六个方面:调研岗位需求,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划分模块,拟定一体化教学内容;选择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使用一体化教室;选择“双师型”教师担任授课老师,实现师资队伍一体化;进行一体化考核评价。
3.1 教学计划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汽车制造业相关岗位能力为主线,淡化原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所有课程。课程设置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要。以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为例,依托汽车制造类专业群,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平台模块、素质拓展模块、专业群基础平台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每个模块下根据技能分类和特点设置若干子模块。比如专业方向模块下细分为汽车智能技术模块、汽车智能技术拓展模块和汽车构造模块。
3.2 教学内容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以教受育者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的全部能力为目标和起点,打破传统学科章节体系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以能力为基础重构教学内容。以《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为例,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电子设备装配调试人员、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的岗位技能为依据,结合全国职业技能院校技能竞赛汽车技术赛项及校企联合举办竞赛的竞赛内容,将课程内容重构为五个模块: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发动机典型电控系统、底盘典型电控系统、车身典型电控系统、先进辅助驾驶系统。每个模块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微型课程形态,实现特定的实用性技能教学目标。
3.3 教学方法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要求改变传统教育中满堂灌的“填压式”教学模式,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通过制定有效的技能训练体系,启迪学生思维,形成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在此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分为初步学习评估、理论知识学习、工作任务练习、交流分享、阶段学习评估、拓展学习等。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主动性分为若干5-6人小组,教师在进行讲授和示范时,学生能够听得明白,看得清楚。学生在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时,教师也能和学生共同完成拆卸、装配、检测、调试等实训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调动其学习好奇心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能观察到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教师则针对不同工作场景,结合生产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和能力结构的任务单,开展项目式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转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指导者,最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教学过程变成學生自觉的学习过程。教师采取理论与实践交叉的授课方式,理论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实操教学按照企业的要求、标准规范以及故障诊断流程进行实物现场教学。
以《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中的发动机典型电控系统为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教师通过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将本模块所涉及的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工作原理、部件构造等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形成整体概念;教师进一步讲解理论知识,具体讲解电动汽油泵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喷油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等,并引出相互之间的配合关系;教师将实物进行拆解,将主要器件和关键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并进行检修示范;教师下发任务清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检修,在实训中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中反复交叉,融会贯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更快的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关联起来,促进理解。
3.4 教学场所一体化
要实现一体化教学,需有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一体化教室。具体来说,需打破理论教室与实训车间的局限性,教室即车间,在教室布置教学用具和试验设备,或把理论教室搬到实训室,实现边讲边做,讲、学、做一体化。此外,应开放实训实践场地,为学生课余时间在车间进行练习操作提供便利。以《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为例,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在汽车电器、汽车仿真实、发动机电控等实训室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教学中,以长安最新款汽车为教学载体,通过电控发动机实验台架、常用汽车电控发动机检测仪器设备、电控发动机和电控底盘各系统零部件等实训器材在课堂的使用,实现理实一体化。
3.5 师资队伍一体化
为开展一体化教学,需打造一支既能讲授理论课,又具有与所授专业、课程相关岗位经历、资格的过硬“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扩充兼职教师队伍,拓宽教师来源;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组织现有教师去对口的企业进行脱产锻炼,提升现有教师队伍技能;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增强现有教师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3.6 教学评价一体化
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以能力标准进行及时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包括四个维度:综合目标、模块目标、层次目标、项目目标。根据综合目标制定各个教学模块的目标,最终目标的达成通过各模块目标实现;而各个阶段的目标则通过层次目标、项目目标来实现。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每个阶段、每個项目根据对应的目标进行反馈和评价,确保每个教学阶段实施后,能及时得到评估并反馈信息,衡量学生的技能水平,确保综合目标的达成。以《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为例,在课程考核中每个模块均加入任务考核,及时评估学生该项目技能达成情况,确保综合目标的达成。
综上,将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模式融入汽车制造专业教学中,通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场所、教师队伍和教学评价的一体化,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和徒弟一体化、教室与车间一体化,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基于能力本位的一体化模块式教学,也能充分将汽车制造类企业需求与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有效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技能,节约人才培养时间,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模式探索——以汽车制造类专业为例》(Z212013)。
参考文献:
[1]穆慧芳.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在机械制造专业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1(29):35-36.
[2]李雯. 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纯电动汽车的使用与维修》项目化课程开发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1.
[3]宋乐.能力本位教育视阈下我国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71-75+96.
[4]周小平.中职机械制造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