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词既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又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对古诗词的解读和鉴赏应突破单一的训诂文字、解释字词的范畴,跨越词汇学和美学的范畴,通过类诗组诗让学生学习一类古诗词的方法。文章旨在通过课堂实践,在群文阅读的范畴中以统整教学为策略,试图通过时间轴、主题、诗人的统整来探寻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 群文阅读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4-59-03
在我国灿烂的文化历史上,诗歌始终占据很关键的位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推荐了75篇古诗文,这也使许多语文教师充分认识了古诗词阅读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基于问题的现状剖析
为了做好古诗词教学研究,笔者前期在学校开展了相应的调查访谈和课堂观摩,发现在实际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甚至产生了一些误区:有的教师不顾及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承受能力,每天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全程讲授,完全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缺乏思维的分析;有的教师一味地将诗词译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背,不做深入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等等。这些教师更注重教学内容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性,仍把备课重点放到汇总知识点、分析规范回答上,无法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古诗词的翻译和鉴赏应该突破单一的训诂语言、解释词汇的范畴,跨越语义学和艺术的范畴,让学生掌握学习一类古诗词的方法。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站在群诗阅读的角度,试图找到适合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二、基于实践的策略探寻
(一)以时间轴统整
从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诞生,到汉乐府的形成,五言、七言古体诗的形成,再到新格律近体诗在唐代的兴盛,词曲文学在宋、元、明、清时期的蓬勃发展,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呈现出年代的特点变化。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有意识地串联起诗歌的发展史,拓宽学生诗歌学习的视野,能够帮助学生在中学学习古诗词时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章节,共收录了《诗经》一首、唐诗三首、宋词三首等具有代表性的诗作。《诗经》是中国古诗的起源,而唐诗和宋词是我国古诗词中的杰出代表。这启示教师可以对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词作回顾性复习,指导学生以时代为序,通过开展古诗词实践性学习,将从小学阶段课本中所选录的112篇古诗词,按照朝代先后顺序加以梳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按照时间线索的顺序构成一条简明的中国诗词历史线。从《诗经》到汉乐府,再到南北朝民谣,进而从唐诗宋词再到元明清词,从中让学生领略了我国古代诗词的历史发展过程,既进行了统整性的复习,同时也让学生对诗词的发展历程有了初步的概念,扩大了对诗词创作理解的空间观念。这样的统整突破了以往在单元主题下的编排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中国诗词文学发展的初步架构,从而感受中华诗词文学的发展历史,激发起学生探索学习诗词的兴趣。
(二)以主题统整
我国诗词文化在历史中产生了许多经典题材,如送别诗、边塞诗、思乡诗、感怀诗等。这些诗词尽管作者不同、创作背景不同,但是表现的情意主旨却是一致或接近的。例如“送别”题材: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诗歌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发友谊之深;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赠友,用黄河之水形容对好友的深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抒发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写王观以山水为喻,表现出对鲍浩然的依依惜别、深深祝福。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这些同主题的诗词放在一起,以一首带多首。
例如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以“送别”为主题进行教学尝试。首先,以复习的方式引出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送别诗的异同点。其次,探讨送别类诗歌的题目,让学生明白送别诗的题目非常明确,言简意赅,都有送别之意,只是有些题目更加明确具体,加入了送别的对象或去往的地点,有的甚至还有送别的时间。这样能够让学生对送别诗有大致的了解,后期如果学生再碰到类似的题目,就能明白这是送别诗,对感情基调就有了初步的把握。最后,以送别诗所特有的意象为抓手,传授学生抓意象、解诗意、悟诗意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一首诗歌学到送别诗的方法。有了方法,就要会运用,把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同类诗歌的学习上,这既是对课堂学习的检测,也是对学生诗歌学习的拓展。
除了“送别”主题,笔者还尝试“垂钓”主题类的诗歌教学。在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读诗了解柳宗元《江雪》的大意后,笔者又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作比较:这首诗究竟勾勒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希望大家运用看图读诗的方法来体会这首诗。在交流中学生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情也一样,但是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一个是痛苦的,另一个是怡然自得的。于是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心境呢?接着呈现背景资料:《江雪》是柳宗元在流放永州官场失意后所写成的,而王士祯写诗时则仕途顺畅,在当时任刑部尚书。通过背景资料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学习诗歌要学会借助背景资料,从而更好地体悟诗情,走进诗人内心。在教学两首垂钓诗后,笔者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梳理了学习垂钓诗歌的方法:看图读诗、知人论诗、同类比诗。在后面的拓展环节,笔者要求学生能运用以上的方法自主学习《小儿垂钓》和《渔歌子》两首垂钓诗。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指导下,通过改变“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进行资源整合、主题凝聚统整,拓宽学生诗歌学习的路径。
(三)以诗人统整
我国诗文历史是一个诗人的历史,经过统一整合式的解读,就能够对其有重大影响的作者及作品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将从课本中选录两篇或以上作品的诗人列出来,如李白诗九首、王维诗六首、苏轼诗六首、白居易诗五首、杜甫诗四首、王安石诗四首、杨万里诗四首等,并让他们对作者作品进行系统整合欣赏,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作者。例如李白诗《古朗月行》《赠汪伦》《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等,都采用大胆的文艺手段,以豪放、瑰丽的想象为特点。又如杨万里的诗篇《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宿新市徐公店》《稚子弄冰》等都具有浓烈的乡村特点。以诗人为主线进行统整,可以使学生从比较中感受同一诗人诗作的不同风貌和诗歌的创作个性。筆者曾在教学《独坐敬亭山》时,进行这样的尝试:
出示《月下独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师:既然无相亲,李白和谁交欢呢?请你找找诗歌中描绘的意象。
生:月、酒、花、影。
师:借助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填空:面对皎洁的月光,李白( );面对盛开的鲜花,李白( );面对酷爱的美酒,李白( )。
学生交流后回答。
师:诗中最后留下了谁?(李白)通过诗歌中的意象,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出示《独坐敬亭山》。
自主学习要求:①有感情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节奏。②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你从哪些意象中体会到的,圈出来。
学生交流。
师:孩子们,你们从诗句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生1:我从“尽”字和“去”字知道了鸟儿和云朵都离开他,我读出了一个孤独的李白。(板书:孤独)
生2:不孤独,因为他有敬亭山陪伴!因此最后两句诗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独坐敬亭山》有哪些意象呢?(板书:鸟、云、敬亭山、李白)
师:对比组合意象,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点,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你看到了怎样的李白?
出示背景:介绍《月下独酌》创作背景,拓展《南陵别儿童入京》节选诗句,认识不得志的李白。讲述汪伦与李白的故事,拓展《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认识爱朋友的李白。
通过对李白组诗的了解,让学生认识了爱喝酒、狂放不羁、才华横溢、重情义而又孤独的李白,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诗人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诗仙李白探访”的课后延伸性练习,鼓励更多的学生爱上中华优秀诗文。
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站在群诗阅读的角度,通过时间、主题、诗人的三个统整角度,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诗词教学模式,注重一类诗歌方法的习得,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不断夯实学生课堂习得,并能积极将课堂习得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三、基于统整的价值追求
(一)尊重学生主体,拓宽阅读视野
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讲解字词、梳理文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觉得古诗词课堂教学枯燥无味。通过诗词统整的课堂把大量的阅读资料呈现给学生,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可以提高其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开阔其阅读古诗词的眼界,激发其自主思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群诗统整注重学生的阅读,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大量读书活动,这一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内进行读书与反思的时间,改变了以往大部分读书活动只在课外完成的习惯,并将大量的课外古诗词引入课堂,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激發学习兴趣,锻炼高阶思维
古诗词统整式教学将一类古诗词加以比较赏析,找出异同点,相比于常规的“以诗论诗”的课堂教学,群诗教学更多是在拓展,提出多篇古诗词,通过一类诗词告诉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给予他们足够的思索空间和机会,引导他们通过互动讨论、深入思考来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一类诗歌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快速理解诗词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和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促进阅读积淀,提升专业能力
相比于单篇古诗词阅读教学,古诗词统整式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它需要教师有足够的阅读储备、优秀的课堂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备课环节中,古诗词的选取、议题的确定能够极大地体现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有充足的阅读积累和教学经验,才能设计出新颖的议题,挑选出互文性强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展古诗词统整教学,首先,教师要拓宽自己的古诗词阅读视野,在空余时间有意识地去阅读大量的课外古诗词。其次,教师要熟悉教材的教学体系、课文编排的规律、所教课文所处的位置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掌握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整合的意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发展和学科专业水平的提升。
褚程丹 /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十四五”规划第一批武进区教科研立项课题“群文阅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wjk202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