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教学策略

2023-07-11 13:11金美琴彭晓丹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金美琴 彭晓丹

【摘   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课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拓宽其数学视野。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好显性素材、挖掘隐性素材,并通过综合主题学习,引导学生在历史脉络中了解数学文化,在实践探索中深化认知,在古今对比中拓展思维,在学科关联中培养核心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在修订原则中首次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拓宽其数学视野,使学生在探寻知识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达成对数学学科知识本质的理解及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融会贯通,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程,在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把握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呈现方式,探索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实施路径。为此,笔者就教学策略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用好显性素材,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挥教材中传统文化素材的辐射作用。在设计教学时,可将人文历史、民族气质、文化传承、生产生活等知识与相关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其核心素养。

(一)导入链接: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入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或数学历史文化介绍,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教学用立體图形描出平面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入中国传统的印章文化,让学生采用盖印章的方法,把物体的一个面印在纸上,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其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如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师可以展示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漏壶、滴壶等),并解释其计时的原理,让学生体会到逝水流年的意境,或鼓励学生收集现代的机械表和电子钟表,让学生感受科学计时的进步,萌生探究的欲望。

(二)课中链接:融合人文精神

探究新知时,既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要融入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教学中,教师要将蕴含数学智慧、数学思想的传统文化与具体数学知识进行链接。如将“四两拨千斤”“飞流直下三千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火冒三丈”等词句,自然地融入度量单位的学习,让学生从中了解度量单位的产生与发展,拓宽对古代度量工具和单位换算的认识。这些生活中的成语、谚语、俗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它们,既能活跃课堂,使知识形象化,又能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结合圆规画圆和学生对圆特征的认识,链接中国古书中记载的“圆,一中同长也”,让学生理解用文言文表达的“一中”和“同长”的意思,进一步对圆的特征进行迁移应用。在学生认识了圆之后,再链接圆的对称特性,展示生活中圆形的建筑、瓷器、剪纸、舞蹈等美的文化,呈现中国从古至今的人文底蕴,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感受中国灿烂古文化的积淀。

链接传统文化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手脑结合的实践活动进行思考与探究,有助于开拓其数学思维,培养探究意识。比如,《九章算术》中的面积问题多与农田测量有关,所以各种图形的名称中也都含有一个“田”字,如“方田”是正方形,“箕田”是梯形,“圭田”是三角形等。其中,三角形的面积有多种计算方法,“半广以乘正从”是《九章算术》中的计算方法,“以盈补虚”则是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发现。由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探索三角形面积的多种推导思路及现实应用。又如,轴对称的教学可以融合传统剪纸文化,在有滋有味的活动中,通过操作比较、探索发现,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拓展链接:增进民族气质

古今中外,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都免不了蜿蜒曲折。其中既有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喜悦,也有光辉灿烂的数学成果。在教学的总结梳理阶段,教师可以链接相关传统文化,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完负数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负数的产生过程,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数学家极高的数学成就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将数学家经历的漫长而复杂的思维过程依序铺展,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任何创造与发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发现和改进才逐渐闪烁光芒的。通过阅读数学史,学生在解决困难的道路上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增强了数学学习的信心。又如在探究圆周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的人,这一成就比国外大约早1000年。学生在感知圆周率逼近过程的同时,也理解了小数十进制的由来。当然,在介绍运算符号、计算工具的产生与发展时,都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使学生从中感受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和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挖掘隐性素材,链接传统文化

融入传统文化的数学教学,应开发、呈现教材中潜在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让学生在游戏活动、趣题探究、故事应用中体验文化价值,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应用意识。

(一)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文化价值

古典、传统的数学游戏活动中蕴含着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年龄差异,利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巩固知识、体验文化价值。如在“芳龄几何”的游戏中,学生既可以根据十二生肖猜实际年龄和出生年,也可以根据实际年龄或出生年推算十二生肖。这样的活动既可以作为三年级整数加减法的巩固练习,帮助学生熟悉基本技能,又可以让学生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及各生肖的排序,并运用数学中的合情推理,体会规律和优化思想。又如,学生可以在“巧解九连环”游戏中探究解环条件、规划解环方法、研究解环步骤,感悟转化和递归等数学思想。另外,学生还可以在“石头剪刀布”“掷骰子”等游戏中,理解可能性知识,感悟博弈策略。

(二)在古典趣题中培养探究意识

历史上有很多体现数学智慧、数学思想的趣味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挖掘,鼓励学生自主调动知识储备,沟通数学知识与趣味问题,形成探究意识。如在“因数和倍数”的教学中,可引入“今有物不知数”,通过逐项列举、选择列举、合并列举等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探究;在“简易方程”的教学中,可引入“李白打酒”,对比反推法与方程法,感受方程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还可以将“两鼠穿墙”应用于相遇问题,根据情境抽象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或是在“韩信倒油”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逆推思维等。借助这些古典趣题,学生与古代数学家展开了对话,在提升数学思维、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感受到古今数学的血脉相连,以及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智慧,激发了对数学的强烈好奇心,树立了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三)在故事改编中蕴含应用意识

改编传统数学情境或数学问题可从和其他学科的契合点出发,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使数学题目情境化、趣味化。如《三国演义》中曾描述张飞身高八尺,比关羽矮一尺,比刘备高一尺五寸。基于此,教师可以提供古代一尺与现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将其改编成小数乘法或是用字母表示关系的题目。又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田忌赛马”中的优化思想,用扑克牌比大小,感悟在局势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要“丢卒保车”“扬长避短”,从中了解优化对策论方法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三、综合主题学习,体验传统文化

融入传统文化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还要关注责任担当、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实践创新等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综合实践的主题学习,将教学内容以板块的形式进行组织和重构,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设计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学习。

(一)探究主题式育人路径

主题式学习是对知识的自主探究、深度融合和实践应用。在主题式学习的过程中,既有学生间的合作互动,又有学科知识的自主探究与融合应用。而育人的路径则要关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促进学生的真实体验、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和素养提升。

比如,在“年、月、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年历卡中的数学”的主题活动。课前,提出“人们为什么要制作年历卡?年历卡里的数有什么奥秘?怎么制作年历卡?”等驱动性问题,并让学生搜集尽可能多的年历卡。课中,让组员之间、组际之间充分交流各自的想法,合作分工制作年历卡。在制作年历卡的过程中,除了解决公历年、月、日等的相关问题,还能积累阴历、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最后展示年历卡,再次解读年历卡里的奥秘,阐述其创意。活动中,学生以真实的问题为驱动,通过自主探究解决年、月、日相关的问题,并拓展中国古代计时及中国农历(阴阳历)等的知识,充分感知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又如,在学习计量单位后,安排“探究古代度量衡”的实践活动,采取主题式学习的形式,布置长作业,让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合作完成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常用计量单位的历史,制作简易度量工具,感悟计量单位由多元到统一、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发展量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创设单元整体性情境

教师可创设单元主题情境,将整个单元知识的学习置于一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情境中,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相勾连,并改造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而拓宽学习知识与提升素养的路径。

“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教学安排了不同类型的稍复杂分数问题。教师可以稍复杂分数问题为单元情境,以“中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分别呈现三个秦兵马俑坑、考古“北京人”、北京颐和园、西藏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等真实信息,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对话交流、思维碰撞、反思巩固等过程,浸润在中国悠久而沧桑的历史文化中,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三)组织跨学科主题活动

教师可组织跨学科的主题活动,围绕真实情境发现问题,并提出驱动性问题,以数学核心素养与主题活动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建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在真情境中解决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在“我的时间”主题实践活动中,教师以“我的时间在哪儿”为驱动性问题,以“数学+X”的跨学科活动形式,安排了“以文释数”“制作日晷”“时间的故事与规划”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体会时间的长短,了解时间的意义。“数学+X”是指以数学为主,联合数学以外的学科(即X)进行教学。其中,“以文释数”环节是以“数学+语文”的形式,通过对“昼”字字形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造字文化,知道古人计时的方法有结绳计时、烧香计时等;“制作日晷”环节是以“数学+信息技术+美术”的形式,搜集中国古代计时工具日晷的相关资料,在6时、9时、12时、15时四个时间段,利用太阳照射指针所形成的阴影来制作日晷;“时间的故事与规划”环节则是以“数学+语文+道德与法治”的形式,通过古今有关时间的谚语、诗词、民间故事等的学习,感知时间的宝贵,养成规划时间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推动学生学知识、明道理、长智慧,使学生在历史脉络中了解数学文化,在实践探索中深化认知,在古今对比中拓展思维,在学科关联中培育核心素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充分“触摸”数学,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领悟到数学的美。

参考文献:

[1]张优幼.数学有意思[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2]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加霞.小学数学中基本数学思想的类别与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9):49-53.

[4]曹一鳴.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进中小学数学课程:从意义到实施[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6):46-49.

[5]唐恒钧,李佳薇.指向数学文化的问题链教学设计与实施原则[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8):5-8.

[6]张维忠,李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程与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变化[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10):1-4,8.

(1.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小学

2.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洪家街道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