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 邢闯 王巧慧 许立凡
南阳市第八人民医院急诊科 473000
脑梗死是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其病因考虑与脑动脉硬化、栓塞等有关,发病较急,可伴有呼吸困难、眩晕、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患者假性球麻痹,引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从而影响患者恢复。近年来,脑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占全部脑卒中的80%〔1-2〕。临床治疗难度大,且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预后较差,患者常在无准备情况下就失去行走和运动能力;加上患者对该病认知不够,易使患者产生恐惧、担忧、焦虑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此外,脑梗死病程较长,患者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实现生活自理,从而使其认为自身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也加剧了患者不良情绪,因此采取护理措施改善其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尤为重要〔3〕。健康教育是为了提高护理预见性,进而提高生活质量的临床模式,江雪银等〔4〕研究表示,健康教育能够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症,并提高依从性和护理质量。而心理护理是调节负性心理的方法,Espie等〔5〕研究显示,心理护理可改善治疗结局。基于以上所述,本次研究将其应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择2020年03月至2021年2月期间南阳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梗死诊断,并经影像学证实〔6〕;②病程<6个月;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脏器功能不全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认知障碍者。按入院单双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5~80(57.62±5.24)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7例,高中及中专7例,大专及以上6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2~80(57.75±5.31)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及中专6例,大专及以上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合理饮食,规范用药,预防压疮及相应的运动指导等。观察组给予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具体如下:(1)心理干预:①支持心理疗法:护理人员应认真倾听患者主诉,对其需求充分了解,主动关心、安慰患者,最大程度让患者感受到温暖,提高康复信心。②认知疗法:纠正错误认知,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可通过图文讲解法、咨询法及交谈法,以改善认知水平,消除不良情绪。③转移疗法:和患者家属沟通交流,告知其给予患者关心,根据患者兴趣爱好,可通过、看电视、看报、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其积极接受治疗,同时举办家属交流座谈会,告知家属注意事项,并引导其获得更多社会支持。④针对性心理干预:由于脑梗死患者大多数为老年患者,易产生无价值感与孤独感,支持并鼓励患者,并帮助患者进行自尊重塑,充分尊重患者,提高主动性与自信心。(2)健康教育:①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并进行相关培训,使责任人员掌握健康教育内容。将职责进行分划,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健康教育方案。②健康教育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同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用药及心理等方面进行护理,以提高其遵医行为;③健康教育实施形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文化程度选择健康宣教方式,如相关知识小视频、知识讲座等方式,并发放知识宣传手册,告知患者24 h内均在床上活动,避免早下床;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主动转移、行走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此外嘱咐患者勿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禁止做剧烈运动,白天尽量不睡觉和少睡觉,严重睡眠障碍者予以药物协助睡眠。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
①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两组心理状态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总分>24分、17~24分、7~17分及<7分为严重、中度、轻度及无焦虑、抑郁。②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遵医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完全依从:严格遵守医嘱,按期执行;部分依从:医嘱内容执行不完善,有遗漏;不依从:不按医嘱执行或随意中断治疗。记录两组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及不依从例数并计算依从率。依从率=〔(完全依从人数+部分依从人数)/总例数〕×100%;③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睡眠质量,0~21分,总分≥12分为存在睡眠障碍,总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④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0~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⑤满意度以调查问卷为依据,干预3个月后进行评估,总分=100分,满分≥81、60~80分、≤59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所有量表可由家属协同完成。
干预前,两组患者HAMA与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AMA与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HAMA与HAMD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遵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遵医率比较〔n(%)〕
干预前,两组患者NIHSS、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NIHSS、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PSQI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部分患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加上因卒中后病情、肢体功能障碍及言语功能障碍等因素作用导致负性心理产生,严重影响患者食欲、睡眠及疾病转归,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使其心理状态得到及时调整对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7-8〕。唐娟等〔9〕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可改善脑梗死伴抑郁患者心理状态。此外,资料表明,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认知水平,而正确认知对治疗具有推动力,Papadakos等〔10〕研究表示,健康教育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中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相关培训,并将职责进行分划,能够减少工作盲目性;不断建立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可提高患者配合度。同时讲解脑梗死相关知识,以改善认知水平;而康复训练可保持关节灵活性,改善血液循环和肢体营养状态,促使患肢功能恢复,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11-13〕。心理干预中通过支持、认知、转移疗法以减轻患者紧张、恐惧等负性心理,帮助其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接受治疗;并引导患者获得更多社会支持,通过互动交流能够使患者认识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依从性,最大限度恢复患肢功能。同时针对性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进行自尊重塑,提高起依从性、主动性与自信心,进而提高护理质量〔1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AMA与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与李志梅等〔15〕报道一致,说明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通过图文讲解法、咨询法及交谈法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改善认知水平。同时举办家属交流座谈会,引导更多社会支持。另外对患者表示支持与鼓励,对其进行自尊重塑,提高主动性与自信心,从而改善不良情绪〔16-17〕。同时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者NIHSS、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可改善神经功能和睡眠质量,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健康教育中通过改善患者认知,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主动转移、行走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以加速脑血流,促进病灶周围脑组织重组和代偿,进而改善神经功能;且嘱咐患者勿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禁止做剧烈运动,以改善睡眠质量〔18-19〕。且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遵医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可提高遵医率,考虑与改善认知水平有关。另外研究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这与改善不良心理、吞咽功能和肢体功能及提高认知水平有关〔20〕。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能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其负性情绪、神经功能和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