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凯
《圆的认识》一般按“欣赏生活中的圆—教授用圆规画圆—借助圆形纸片发现圆的特征—相关练习”的流程教学,重点是通过操作发现圆的特征。笔者这样执教后,发现操作环节不能吸引学生主动探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改进教学,笔者基于学情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基于学情的思考。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把握学情,上课时要充分关注学情,并依据学生的认知实际调整教学预设。笔者重构了《圆的认识》教学思路:设计引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圆、探究圆;灵活使用教材,将教学从“建构法”调整为“发现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学情的设计。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改进了教学设计,再次执教过程如下。
环节一:生活中的圆。笔者用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对圆的描述——“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开启教学,先后出示水波图、电波图、太极图以及由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学生对由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很感兴趣。接着,笔者出示生活中的圆并提问: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圆能组成美丽的图案”等。笔者追问: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吗?学生兴趣高涨,提出“为什么生活中要用到圆?我们学过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圆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此环节,教师以生活素材导入,以启发式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使核心问题由学生自主提出来。
环节二:如何画圆。笔者引导:课前老师请大家准备一个圆,你是怎样得到它的?有的学生说“我把杯子放在纸上,沿杯口边沿画出一个圆”;有的学生说“我通过网络学到固定绳子的一端、拉着绳子另一端绕圈画圆的方法”;还有的学生说“妈妈教我用圆规画圆”。随后,笔者请几名学生展示他们画的圆,并说明画圆方法。学生一致认为用圆规画圆更方便、简洁。然后,笔者介绍圆规,用微课演示使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方法。学生作图时,笔者用手机把学生的作品上传到白板上,并加以展评。这样教学,画圆方法的统一源自学生切身体验后的真实感受,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圆的概念和特点。
环节三:探究圆的特征。笔者引导:“通过自学,大家认识了圆的半径和直径。半径、直径有什么特点?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探究,看哪个小组探究深入,发现的方法多。”学生通过对比大小不同的圆,发现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对“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分别相等”的结论,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进行了验证。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内化了圆的特征。
基于學情的拓展。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的应用价值,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井盖为什么设计成圆形?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该安装在哪里?圆形舞台有什么优势?小组讨论后,学生各抒己见。一名学生提出:我们组发现这些生活现象有一个共同点——利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的特征,如井盖设计成圆形是因为不论怎样调整角度,井盖的直径都一样长,能避免换一个方向就掉下去的危险。另一名学生用数学书做道具,边比划边表达:车轮如果做成长方形,车开起来就是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很颠簸;如果做成圆形,且车轴装在圆心处,可以保证车辆平稳行驶,坐车会很舒服。还有小组发表了对舞台、体育场等采用圆造型的优势:不同方向的观众与表演者的距离一致,满足了观众的公平心理。
(作者单位: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