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佳 钱文艳 杨亮
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以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学生为己任,聚焦学生综合素养,依托学校食育文化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食育为“表”,让劳动教育有味道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一日三餐或多或少地包含着科学饮食、健康生活、崇尚劳动等在内的文化因子。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城市里的很多小学生乃至一些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对日常的食物来源知之甚少,不珍惜粮食、不尊重农民劳动等现象比较突出。从表面上看,这些现象是学生远离农事劳动所致;从本质上看,这些现象折射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价值观,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从饮食文化入手,对学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从2020年开始,学校开发出“互联网+学习项目‘舌尖上的长春街小学’”小程序,结合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以营养学为基础,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情景短剧、简笔画等,引导学生了解相对浅显的饮食文化,学习基本的餐桌礼仪,掌握比较浅显的膳食知识,提高健康认知。
为了将饮食文化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学校结合劳动课实际,在实施“互联网+学习项目‘舌尖上的长春街小学’”时,面向全体学生招募熟悉饮食文化、掌握一定劳动技能、有食物制作经验的食育小讲师,并在学校局域网上设置了《“食”事求是》《“食”全“食”美》《“食礼”飘香》三个有关饮食文化的栏目,师生合作,精心录制了近千节微课。在《“食”事求是》栏目中,食育小讲师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各种食材、食物;在《“食”全“食”美》栏目中,食育小讲师介绍相关的营养知识,指导学生如何搭配营养、改善膳食结构;在《“食礼”飘香》栏目中,食育小讲师给学生详细介绍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饮食民俗,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餐桌礼仪。此外,食育小讲师還亲自在学校食堂制作美食,如热干面、清蒸武昌鱼、排骨藕汤等富有地域特色的美食,由其他学生录制制作过程,并上传到学校微信公众号,加深学生对食育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创造美食、劳动创造美好、劳动创造未来的意识。
为了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验证、巩固食育知识,体验劳动成就感,学校还为各班开辟出小菜地,每班安排一名食育小讲师指导学生耕耘、播种、收获,最终将种植成果制作成美食。在食育小讲师的指导下,学生认识到美食来之不易,并通过品尝美食体验劳动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二、实践为“里”,让劳动教育更实在
陶行知先生说:“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基于此,学校除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之外,还特别注重劳动实践,引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亲身体验食育内容,实现食育知识从实践中来、实践活动完善食育知识的教学目的。
为指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进行食育实践,学校分学段列出具体劳动清单:在第一学段,学校主要教育学生学会淘米、加水、用电饭煲做饭以及煮面条等简单劳动;在第二学段,学校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清洗常见蔬菜及瓜果,学会安全使用简单炊具等;在第三学段,学校主要引导学生学习餐前准备和餐后整理,制作家常菜等。
在午餐管理中,学校要求每班每天安排四名志愿者,身着不同颜色的制服,协助值班教师管理餐厅。身穿红色制服的志愿者负责提醒就餐学生做好餐前准备,如用湿纸巾擦手、摆好餐盒等,并管理全班午餐纪律。身穿咖啡色制服的志愿者声情并茂地给进餐学生讲解菜品,如“大家好,我是今天的食育志愿者XXX,今天由我为大家介绍菜品。今天的午餐有……希望大家吃多少、取多少,吃不饱再添加。同时提醒大家,学校的午餐营养均衡,请大家不要挑食偏食……让我们一起成为‘光盘行动’小达人吧”等。身穿橙色、绿色制服的志愿者与教师一起为学生盛饭盛菜,再次提醒学生吃多少、取多少,引导学生细嚼慢咽,养成健康的就餐习惯。
为了让学生切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学校与多家劳动实践基地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每年定期带领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参与、体验农作物的种植、生长、收获过程,对照植物图谱辨识农作物的名称、种类;学习使用铁锹、锄耙等传统农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等;学习用传统方法制作简单的美食,如农家豆腐、红糖糍粑、鲜花饼等。与此同时,学校还在劳动基地指导学生了解野外生存知识,学习生火、做饭以及急救等基本技能。
学生在家庭劳动中学会了制作简单食物的方法,在校园食堂就餐中掌握了餐桌文化和就餐礼仪,在基地劳动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逐步树立了正确的饮食观、劳动观,端正了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为“骨”,让劳动教育更多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劳动实践中的细心观察、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学生学习和巩固学科知识起到促进作用。为此,学校引导全体师生树立全员参与、全科渗透、多元融合的“大劳动教育观”,打通课程边界,创新教育方式。
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场景在每个学科中都有所表现:语文教师教学《落花生》时,将文本阅读与劳动教育、食育知识有机结合,根据文本内容创设出“种植节”“收获节”“美食节”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花生的营养,制作花生美食;英语教师教学Food and Health时,将课堂变为小餐厅,指导学生了解美食制作过程,与学生一起制作沙拉和水果拼盘;科学课教师教学《呼吸与消化》时,在前置性学习任务中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引导学生调查家人的饮食习惯、容易消化的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等。跨学科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饮食与健康息息相关,饮食文化无处不在。
基于浸润式学习的校园文化更是处处彰显着劳动之美。学校整理出各学科1~6年级教材中涉及的各类植物,并在校园里尽可能多地种植这些植物,旨在让学生巩固教材知识。目前,学校已经在校园里种植了柿子、石榴、桃、香橼等40多个品种的2000余株果树,让校园成了四季飘香的花园、果园。学校整理出颂扬劳动之美、工匠精神的古诗词,并将这些诗词张贴在橱窗、楼道等处,让学生每天都感受劳动的艰辛与神圣,让劳动精神入心入脑。学校还将楼栋连廊变成植物种子博物馆,极具匠心地将稻谷、荞麦、黑豆、萝卜、菠菜、葵花等种子拼摆成各自的种子或叶子形状,学生可以看、可以闻、可以摸,甚至可以取走栽种。
食育文化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食育知识和劳动技能,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神圣和伟大,而且增强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