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为兵
学情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教师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知识能力、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等学情,并对其精确分析、评估,才能根据学情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落实“以学定教”。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教”服务于“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精准施策。
一、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目标
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结构是构建高效课堂、实现高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学生独立活动时已经具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将学生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学目标范围,能自然地引导学生从已知过渡到未知。选准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学生既有学好的基础和可能,又有探索未知的欲望和动力。
《孔乙己》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小说,这篇课文的语文要素很多,人文主题也不止一个,具体要落实哪些语文要素?如何确定教学目标?以哪个人文主题为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前要心中有数,既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也不能挂一漏万。因此,教学这篇文章,教师必须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针对这节课,教师如何分析学情呢?一是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如查阅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的能力,疏通字词障碍的能力,梳理故事情节的能力,评价人物的能力等。对于背景查阅、生字新词学习等学习目标,九年级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能力,基本上都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对人物的评价,学生凭借现有水平也很容易得出诸如孔乙己偏执、倔强、清高、懒惰之类的结论;九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多篇小说,对小说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二是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教材的重合点,这是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最值得教的内容。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探究“看客”的形象和心理,理解小说《孔乙己》的人文主题及社会意义。
把上述深度学习目标确定为学生可发展方向,既是学情需要,也是阅读教学的需要。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如果能顺利引导学生分析“看客”心理,学生就能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从学情来看,学生对人物的分析往往失于碎片化、片面性,况且,小说中的“看客”是学生容易忽视的人物,而鲁迅先生对“看客”这一群体的态度尤为鲜明。在他眼中,看客是一种孤独无助、自私自利的人,他们目光短浅、愚昧麻木,缺乏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鲁迅认为,只看不做的人,是对社会没有贡献的废人。通过对看客的描写和批判,他希望唤起人们思考社会现实、拥有自我的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成为真正的人。从这个角度看,精准分析“看客”形象对学生理解人文主题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情,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让学习行为更有挑战性,以引导学生从已知过渡到未知,进入高层次探究。
二、依据学生年龄、认知等实际确定教学策略
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认知实际、心理需求等学情,才能在知识与学情之间架设桥梁,落实学段目标任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戏剧单元,该单元包括《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和话剧小品《枣儿》。九年级学生所处的时代节奏很快,他们对不温不火、节奏舒缓的戏剧缺乏兴趣,对戏剧这种文体比较陌生,对戏剧知识知之甚少。在第一次系统地学习戏剧单元时,他们受年龄、认知和心理需求所限,对剧本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会产生畏难情绪,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不能因为他们有畏难情绪而降低要求。
《屈原(节选)》是本单元的重要篇目,其历史背景、象征手法的运用等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阅历和知识储备才能理解。对于这两点,教师在教学前应该适当补充学习资源,以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对于戏剧知识如戏剧冲突、戏剧矛盾、舞台说明、舞台布置、表演技巧等,教师则可在教学中予以强化。笔者教学这篇文章时,采取了如下策略。第一,加强文本解读。在学生疏通文本之后,笔者指导学生分析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和创作意图。第二,注重表演训练。戏剧是表演艺术,在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个戏剧文本。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表演,对文本的理解更直观、也更深刻了。第三,多样化教学。除了传统的课堂讲解和文本阅读,笔者还采用了其他教学方法,如演播厅教学、分角色朗读活动、视频展示等,让学生在动态、直观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笔者在教学中适时播放《屈原》的影视片段,引导学生从演员的对白中深入领会人物心理,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教学手段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也是如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落实核心素养,这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人格和认知三个方面,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正视个体差异,尽量通过教学消除差异,针对每个个体分层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一刀切”。
在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更为突出:有的学生善于理解记忆,有的学生喜欢机械记忆,有的学生翻译能力强,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有的学生善于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本,有的学生善于通过课后练习倒推文本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师必须精准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一些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掌握了文本内容,一些学生则显得非常茫然;一些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发现了讽谏的技巧,一些学生从文本理解中發现了类比说理的作用;一些学生将第1段和第2段看成一个整体,认为这两段是第3段齐王施政的原因,一些学生则将第1段与第2段的内容割裂开来。基于这些个体差异,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予以引导。为了让所有学生大体理解文本内容,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本,并对文本重点部分进行翻译;为了让学生掌握劝说技巧,笔者为学生创设了“我给校长提建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理解了类比说理;为了让学生树立文本整体意识,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相应支架:第1段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第3段与前面两段是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笔者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逐渐缩小,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在练习环节,笔者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将作业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巩固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巩固课文内容,这两部分要求所有学生必做,第三部分是拓展提高内容,学生可选做。
基于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精准施策,始终让学情导航教学,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宜都市陆城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