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方成器 千锤百炼始成钢

2023-07-10 21:15袁一苏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序曲秧歌乐段

袁一苏

小学音乐欣赏课一直令小学音乐老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感觉充满挑战,想要跃跃欲试,却又诸多顾虑,不敢轻易尝试。一方面是怕自己的专业修为不够解决欣赏曲目中涵盖的知识体量,有时候乐曲涉及的很多知识点老师自己都可能没办法讲得头头是道;另一方面是面对教学对象有些尴尬,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拥有的音乐知识和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对一些音乐作品的理解很难达到老师的预期值;再有就是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讲多了太趋于专业化,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也理解消化不了;讲少了学生又感到粗浅无趣,对欣赏作品浅尝辄止,囫囵吞枣。

一、深挖教材,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确定好上课的课题,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吃透教材,将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深度挖掘出来。仔细研读教参中可供参考的各部分信息,了解编写意图、单元目标、作品分析、教学建议、相关资源以及各单元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制定出明确、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深度挖掘,我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规划和制定。《春节序曲》是小学五年级音乐上册第八单元“欢聚与期盼”中的一首欣赏曲目,是人民音乐家李焕之所作管弦乐组曲《春节》的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习称《春节序曲》。乐曲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题,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春节时闹秧歌的热烈欢腾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动人图景。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我将教学的三维目标制定为:1.知识与技能:通过听、奏、跳、唱等音乐活动,能较为熟练地区分《春节序曲》的“引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主题。2.过程与方法:积极投入音乐主题的综合体验活动,通过欣赏、演奏、舞蹈、歌唱等活动,感受每部分音乐在情绪、速度、音色、节拍等方面的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乐曲一派欢腾、喜庆的节日气氛,体会革命根据地人民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场景。能清楚分辨乐曲的各个主题是这节欣赏课的要点,也是应该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那么我们通过怎样的手段展开教学呢?这就涉及过程与方法,在教学综合体验活动中融入“听、唱、奏、跳”等基本教学手段,以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教学基础上升的高度,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东西以及对学生的价值观认识产生的推动作用。

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决定了教学目标的方向,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才能顺利展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也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导向性指明了学习的方向、方式和方法,对教学的开展起主导作用,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

二、细究作品,恰当安排教学流程

好歌不厌百回听,好的曲子更要细细品味。《春节序曲》是一首非常经典的音乐作品,是我国喜庆节日里的常演曲目,更是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必定响起的音乐,因为经典才能成为永恒。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结、兴旺和发达,也是对未来的寄托。《春节序曲》就是李焕之先生把人类的精神文化用音乐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样优秀的一部音乐作品应该让学生走进它,了解它,并且爱上它。

很多优秀的特级教师都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公开课的曲子,尤其是欣赏曲,执教老师至少要欣赏20遍,50遍,甚至100遍,不是一边做事一邊粗略的听,这种是无意注意,算不上欣赏,而是要真正静下心来专注地聆听。从决定执教《春节序曲》这节欣赏课开始,这首曲子我听了有上百遍,坐在电脑前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时凝神欣赏,听辨音乐的结构和变化;闲暇时间也做到曲不离耳,刷牙、洗脸、洗澡、洗衣服时反复播放,使乐曲旋律熟稔于耳;查阅资料,对照曲谱凝听,熟悉每一处细节。经过反复聆听和斟酌,我将教学流程设计为“总-分-总”的大流程,再根据每个段落设计不同的教学步骤,比如在分段欣赏时,从引子部分导入,再到安排每一部分的活动内容,根据乐曲的结构逐步展开,最后完整欣赏时引导学生关注并发现乐曲的结构为:引子+A+B+A+尾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从情境导入欣赏引子部分开始,我安排的教学流程非常紧凑,没有一点多余。用锣鼓开场的导入学生一听就能感受到热闹的节日气氛,以此引出《春节序曲》完整欣赏,简洁明了,直切主题。经过完整欣赏,感受乐曲的段落变化。接着,根据音乐结构逐步呈现第一、第二乐段,每个乐段安排相应的活动,通过各种音乐手段使学生理解、熟悉音乐主题。乐曲的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重复再现,因为有了前面第一乐段的欣赏铺垫,学生自然而然能听出这部分变化再现了第一乐段(只截取了一部分),这一段落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赘述,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欣赏能力,引导他们自己发现特点,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因为有了对作品的深入剖析,做了很多幕后工作,才能游刃有余地抓住这节课的重难点,将一节课的流程完整地呈现出来了。教学流程的顺利展开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本身,而恰当地安排教学流程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本身对音乐作品非常熟悉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深究、细品音乐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统揽和布控全局。

三、关注学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无论音乐作品多优秀,也不管教学设计多精彩,最终都是要回到教学的主体上,也就是“以人为本”。教学应该更多关注学情,关注受教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以及生活经验等。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他们展开。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设计《春节序曲》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别设计了欣赏、演奏、舞蹈和演唱几部分内容。引子部分加入鼓乐伴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这一部分锣鼓开场的情景做了很好的演绎,而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也正好揭示了春节的主题。乐曲的第一乐段相对来说是整段音乐中变化最多的一个段落,所以要让学生有直观的欣赏感受。老师通过范唱两个主题使学生熟悉这一乐段的两条陕北民间曲调;然后,欣赏演奏视频了解两个主题的重复和变化;最后,再通过学跳秧歌舞感受陕北人民春节时欢歌热舞的场面。其实,在这一乐段中我制定教学三维目标的合理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知识目标主要是感受陕北民间曲调。根据学情,这一乐段如果让学生自己唱会花费较多的时间,而且很容易把一节欣赏课上成教唱课,所以我选择让学生听老师范唱;下面一个环节就是这个过程中我怎么让这一认知年龄段的学生去感悟音乐特点的方法——欣赏演奏视频,通过视频观看演奏乐器的变换和演奏气氛的不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主题的变化;最后,用简单的秧歌律动体会陕北人民春节期间热烈欢腾的闹秧歌场面。磨课时也有老师提出疑问:为什么不直接让学生唱主题?这一环节加入秧歌律动会不会场面不可控?其实,这正是我根据学情考量最终选定的教学方式。首先,我们的欣赏要求是能熟悉、分辨音乐主题,而不是真正让学生一定要会哼唱主题,所以与其大费周章地去教学生听、唱、辨,为什么不能用一个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呢?而且小学阶段的孩子不是专业院校的学生,完整哼唱整个段落的乐谱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我们为什么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呢?其次,我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的目标是体验陕北人民节日里欢歌热舞的场面,秧歌律动并非主要教学任务。而陕北人民节日里的闹秧歌本身就是一种广泛的群众性活动,没有太多的拘束,所以,我认为只要闹而不乱就不会不可控。然而,最后学生的呈现效果也确实让我感到颇为惊喜,大家闹秧歌时挥舞红绸能随着音乐的变化做出不同的律动。接下来欣赏第二乐段时,我采用学唱陕北秧歌调《新春秧歌闹起来》的方式展现。第二乐段的主题取材于悠扬、婉转的陕北道情,节奏舒展,速度徐缓,旋律优美、抒情。简短的四个乐句并不构成难点,只是这一部分需要学生分辨三遍反复中分别由哪些乐器担任主角,通过欣赏和老师的指点,学生发现这三遍分别由双簧管独奏、大提琴齐奏和小提琴齐奏来演绎的。为了加深学生对三种乐器的认识,我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演唱方式:男生齐唱、女声齐唱和独唱让学生连线,用连线的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理解三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和表现方式。

学情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个因素,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充分地关注学情,知道这个学情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經验,能力水平和兴趣趋向,从学情出发设计的教学内容才是最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的,学得多不如学得精,学得精不如适合他们的。

四、反复打磨,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要成就一节好课,必须要经过一番推敲打磨,就像任何一次成功都离不开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很多设计和活动会因为不符合教学实际需求而不断被推翻。从拿到作品开始,怎么去呈现它?上好它?这一个过程就是老师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教材给我们的是大方向,具体的实践方式必须由教师自己去探索、尝试、调整和修改。

在设计《春节序曲》第一乐段的教学内容时我也尝试了很多方法。一开始我把这一乐段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教秧歌舞为主。结果在试上的过程中我发现花费了很多力气,学生跳不好不说,课堂常规也因为学生太过兴奋而被打乱,后面的教学内容因为学生没法沉下心来而未能达到教学要求。所以,我及时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改为学唱两首陕北民间曲调为主,结果我又发现有点喧宾夺主了,欣赏课因为唱得太多变成了教唱课。我在家里反复钻研教材,模唱旋律,尝试各种方法,让两个儿子做我的试验品。后来有一次,我在观看《春节序曲》管弦乐演奏视频时,儿子也在边上观看,他们告诉我观看演奏视频能更清楚、直观地分辨我不断在给他们强调的两个主题。而且看完后孩子们还能清晰地表达出:第一主题因为是双簧管和笛子联合演奏的,音乐比较轻松、明快;第二主题是管乐和弦乐的对答式演奏,所以音乐更有张力……来自教学对象的及时反馈给了我很大的灵感。于是,我将教学方式调整为先范唱两个主题——初步感受;再欣赏这一乐段的演奏视频——直观辨别;最后,秧歌舞律动——情境体验。我将学习秧歌十字步的一半时间改为欣赏演奏视频,秧歌十字步只做简单讲解和练习,在跟着老师随音乐挥舞红绸的过程中学生也渐渐找到秧歌步的特点,并感受到音乐的变化,还能根据音乐的变化改变甩绸的动作。这部分活动虽然学生只是浅尝辄止,却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每一次闪亮的背后必是千百次的锤炼。只有不停地琢磨,不断地尝试,才能实践出更适合的方法。找到了合适的方式,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好课是磨出来的。一次不成功,调整方案上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只要用心、耐心、有信心,总会获得成功。

我们对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学生在学习→学生向着目标学习→大部分学生达成了学习目标,而另外一小部分学生达成了目标以外的惊喜。在课堂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参与率高,这正体现了他们在学习;设定的学习目标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认真参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很好地根据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完成学习;闹秧歌环节中,学生根据音乐变化做出不同动作诠释了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这是目标以外的惊喜。相信只要肯花功夫,精心打磨,上好一节欣赏课也并不是那么难以企及。

猜你喜欢
序曲秧歌乐段
走进课本里的春天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性感序曲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昌黎地秧歌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春之序曲:创新聚力谱新章
春节序曲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