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2023-07-10 01:54陈智勇李嘉雯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思政

陈智勇 李嘉雯

根据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定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心”作用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德”作用相结合。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探讨构建并组织实施“一个理念、五大举措、四个保障”的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目标,以完善心理育人功能的科学发展策略,以育心育德的指导思想和助力学生成才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强化心理育人作用。在新时代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把心理健康作为学生成才保障的基础工程,将心理育人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形成了“大思政”背景。在此背景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环节的生态系统。

一、工作思路

学校坚持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重要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工作,制定《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心理中心管理办法》《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心理危机干预制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心理咨询工作条例》等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保障心理健康工作有序开展,完善工作机制。坚持以“一个理念、五大举措、四个保障”——“育心育德、助力成才”的工作思路为主导,树立“育心育德、助力成才”的心理育人理念,落实“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全程化心理育人举措,完善全方位心理育人保障。

(一)体制机制

坚持一个理念:“育心育德,助力成才”,用于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系统推进五大举措:教育教学系统化、集群化;实践活动常态化、平台化;心理服务精准化、专业化;心理工作全员化、协同化;科学研究本土化、常态化。全面落实四个保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专业水平;加强条件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加强科学研究,强化理论支撑。

(二)工作目标

1.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社会公众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将心理工作片面地理解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事实上心理工作更应具备育人的功能和价值的重塑。

2.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应顺应时代和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已经转变,改变固有的程式,创新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将时代嬗变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式。

3.推进教育模式本土化,适应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变化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规律,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4.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协同性。国家倡导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心理育人工作应实现校内全员联动,协同家庭社区的工作模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参与者的范畴。

二、重点工作

结合学校课程专业性、特殊性,贯彻价值塑造的一般性要求,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价值取向下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觀和价值观的塑造,挖掘课程潜在的育人价值。

(一)目标多维协同的思政与心理育人工作

在“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层面互相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补偿与优化作用。构建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学院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持续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心理发展与成长需求,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工作力度,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渠道,加强课程建设和科研水平,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积极参与职称评审,提升综合素质。举办思政队伍心理技能提升工作坊,依托心理工作室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共享室,并与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室协同开展心理直播讲座等。构建了多维协同、内生驱动的一体化育人模式,促进思政育人与心理育人体系始终同心、同向、同行。

(二)思政引领、内容融合的心理育人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特点、适应心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十几个专题,发挥好思政课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积极创新第一课堂,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大纲,构建以队伍建设和教学保障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改善心理健康办公环境、强化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职能。以扎实推进常规工作开展为基础,以加强队伍建设、改善办公条件,着力推进二级学院工作落实落细为抓手,以切实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与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为重点,完成预定的各项工作,为学生健康发展和校园和谐稳定做出努力。

三、载体平台

学校秉承“育心育德、助力成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基础、目标、内容等方面逐步融合。

依托16个二级学院心理工作室和7个名辅导员工作室为载体,搭建线上线下两个平台,架起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创新开展“1-2-2-2-4”沉浸式思政协同心理育人的实践新模式。疫情期间因时而新,学院心理工作室以师生心理需求为中心,开展大学生线上线下心理沙龙,每学期定期开展“教职工自我关爱工作坊”和辅导员交流沙龙,同时结合关键时间节点开展校园积极心理系列活动。

完善心理教育硬件设施,搭建“杏仁心理书角”宣传心理知识宣传平台,两校区共建智能化场地三百余平方米,利用现代化手段不断完善心理育人服务保障体系。

探索第二课堂积分制与学生心理素质养成模型,将第二课堂作为心理育人的新载体,开展“身体与心理素质”系列讲座、心理沙龙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扩大学生覆盖面。

四、品牌特色

(一)构建“阳光心理文化八大矩阵”品牌文化活动

学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开展春季心理知识宣传暨3.25(善爱我)主题活动、学生团队建设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毕业生心理知识宣传、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月、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关爱生命教育八大矩阵品牌文化活动。

(二)精炼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价值观教育

引入线上线下混合通识教学方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爱情心灵之旅》《人生规划》《跨文化沟通心理学》等心理健康课程,进一步发挥好思政课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整个课程中。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根据学校理工科学生特点、专业设置等,从中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

(二)创新心理教育平台管理,推进融合育人模式

学校心理工作室设立四个长期运行的模块“博学”(国学养班风、古言话学风、古语学作风)、“笃行”(社会实践、应用探索)、“心语”(积极心理、雅心树洞)、“赋能”(心理团辅、身心调节)。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阶段性地开展主题项目研究,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获得“福流”体验,利用新媒体途径探索沉浸式积极思政育人模式。我校积极整合本校理工学科特色,结合线上线下全媒体营造沉浸式积极思政育人氛围,在传统文化视野和国际化视野下开展心理教育和班级建设活动,通过建立积极思政教育素材库,打造主题教育活动和专属特色工作坊,开展“杏仁心理沙龙”“博雅心语”,名辅导员工作室教师心理沙龙等。充分利用重大事件、专题活动、重要节日及纪念日等契机,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在培养进取品质、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梦想,引导学生为实现个人梦、青年梦、中国梦,真正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而奋斗。

五、育人实效

(一)心理育人途径特色鲜明,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在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的背景下,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工作,党政齐抓共管,目标明确、制度健全、措施有效,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淀,形成了根植特色校园文化尊师、好学、励志、笃行的校风,将阳光校园心理文化躬行实践。学校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进一步完善学生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党委高度重视,书记、校长带头,各级干部积极参与,建立了班级导师制度,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课程引导和学业引导,不断增强学生健康心智体魄,努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大力推进第二课堂建设,不断加强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情况的过程性评价,“身体与心理素质”模块开设积分制,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心理育人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重大事件、专题活动、重要节日及纪念日等契机,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教育。

(二)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及《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明确思政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思政教育成果作用,将显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的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促进两者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育人的目的,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和谐的人际关系,获得自控力及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三)发挥第二课堂立德树人重要作用,深化心理育人模式

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两个确立等融入第二课堂,坚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应该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的常态化、系统化、规范化,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体验平台和实践环节,有条件者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做到体制有组织、人员有管理、活动有指导、效果有评估,使教育更有温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深化心理育人模式。

(四)提升心理师资队伍思政能力,构建“四位一体”工作格局

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资源配置、人员配备等做出制度安排,建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通过“心灵之约”读书会及辅导员工作坊,联合名辅导员工作室,大力提升心理工作队伍的思政能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五)依托学院心理工作室,拓展思政建设新途径

借力学院心理工作室,培养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扎实、思政工作经验丰富、结构优化合理的工作团队。融合“互联网+”技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平台,形成全方位立体的“一个理念、五大举措、四个保障”的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体系。实现持续增进大学生主体价值的育人目标,围绕人才培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功能。

新时代教育评价是教育目的与方法的有机统一,不仅是教育质量科学监测和评估的管理问题、技术问题,而且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价值问题、使命问题。通过大思政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发展,使大学生整体上理想信念坚定、品德修养高尚,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此项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2021-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JG2021-990);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2022sz68)。】

(陈智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嘉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