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开展幼儿科学教育实践

2023-07-10 23:10陈洁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泡泡陶行知科学

陈洁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一直被广大幼教工作者所推崇。陶行知很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教育,他认为教师应“营造人人爱科学、人人学科学、人人懂科学的氛围”,让幼儿从小接触科学,萌发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

在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科学现象,伟大的科学发明一般都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发明与创造,都是为了解决实际的生活难题。幼儿的好奇心强,对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他们常常抱着极大的兴趣,想要探索,寻求答案。教师是幼儿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应该为幼儿积极创设科学探索的条件,让幼儿有机会接触科学,探索物体的秘密,为幼儿的成长助力。

一、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积极性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科学是严谨的,但是科学也是有趣的,教师要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幼儿的好奇心成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动力。

(一)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发现能力

陶行知认为,“教幼儿学会观察”开始,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自己看,能观察周围环境的科学现象。幼儿天生活泼好动,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一般通过感官刺激而获得认知,对生活中的有趣科学现象,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幼儿的感官参与,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知觉等,进一步感知物体特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科学观察能力。比如在自然角中,孩子们用水培的方式种植了许多豆芽。一段时间后,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豆芽的長脖子都朝着有阳光的地方偏。班上的琪琪小朋友做了一个小实验,将水培豆芽的花盆转了一个方向,看看一段时间后,豆芽是否还会朝着有阳光的方向。孩子们每天都去自然角看,每天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经过一段时间实验后,豆芽扭着长脖子,还是朝着有阳光的地方生长。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科学现象,他们分享交流着自己的科学发现,总结出植物喜欢阳光这一科学道理。

(二)重视科学教育中幼儿的亲身体验,提高幼儿的科学操作能力

科学知识不应该是灌输式的教育,而应该是幼儿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身参与的活动,是让幼儿敢想、敢做,让幼儿有机会大胆进行科学实践的活动。教师要重视科学教育中幼儿的亲身体验,给幼儿创设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科学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提高科学认知。比如在给孩子们介绍橙色是由红色与黄色混合变化而来的时候,教师给孩子们准备了黄色、红色的颜料,还有吸管、水杯等材料,让幼儿主动参与到颜色变化的小实验中来。孩子们在杯子中用吸管先滴上几滴红色颜料,再滴上几滴黄色颜料,将红色颜料与黄色颜料混合起来,有的幼儿成功地制作出了橙色颜料,有的幼儿却失败了。什么原因呢?对照记录纸上的记录,孩子们发现了凡是红色颜料滴得较少,黄色颜料滴得较多,反过来,红色滴得多,黄色滴得少的,成功率低。“颜色变变变”的小实验,让孩子们获得了有关颜色变化的直接经验,开阔了幼儿眼界,增加了幼儿见识,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课程探索,提高幼儿科学探索的技能

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科学教育的教师。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有效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来,在自然生活状态下,在课程的整合与领域间的融合下,倾听孩子的心声,注重孩子的经历与体验,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亲身实践中迸发智慧,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一)进行科学种植实践,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

自然科学中种植活动是孩子们喜爱的科学活动,教师要给幼儿创设种植的机会,让幼儿能系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一系列的自然课程研究,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促进幼儿科学技能的提升。比如在种植园地中,孩子们进行了花生的播种。随着花生种子的发芽,长大,孩子们发现了花生的花朵是黄色的,嫩嫩的,低垂着头。花生俗称落花生,花生的花朵谢了后,细小的果实就慢慢向泥土靠近,最终钻进泥土中,在泥土中渐渐长大,成为花生。在种植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花生的生长过程,更是在种植过程中感受到了“落花生”的真正含义。科学是严谨的,自然科学需要孩子们亲身感知,亲身体验,在与植物的直接互动中不断积累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索能力,不断促进自身的提高。

(二)开展科学班本课程,调动幼儿科学探索积极性

关于科学的班本课程,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一科学现象产生探索兴趣,教师支持幼儿的活动,可以主动为幼儿创设进一步探索的环境,为幼儿对某一科学现象深度学习做准备。比如在科学班本课程“吹泡泡”中,教师发现孩子们对吹泡泡感兴趣,那水中放什么东西才可以吹出泡泡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教师给孩子们准备了清水、肥皂、吸管等,孩子们发现沾着清水吹不出泡泡来,但是把吸管伸进水中吹,水面上就会有泡泡冒出来。将肥皂放入清水中搅拌,形成肥皂水后,沾上的肥皂水也能吹出泡泡来。孩子们在玩吹泡泡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有的说自己发现泡泡总是圆圆的,风一吹,就会飘啊飘,有的说自己发现泡泡一开始很小,多吹一会儿,泡泡就会慢慢变大,但是若继续吹,泡泡就会爆炸,有的孩子发现了泡泡在阳光下五颜六色很是美丽。随着班本课程的不断深入,孩子们又开始用洗洁精调制泡泡水,尝试了市面上各种吹泡泡的玩具。梦幻般的泡泡在孩子们的眼中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直达科学本质。教师还在班本课程“泡泡”区域中投放了许多有关“泡泡”的绘本故事《亮晶晶的泡泡》《小熊吹泡泡》等,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了解更多有关泡泡的科学知识,一起演唱歌曲《吹泡泡》,一起玩体育游戏“吹泡泡”。一系列有关泡泡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全身心地感知泡泡的特征,增强了见识,促进了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满足了幼儿对科学探索的需求。

(三)建立科学探索游戏区,为幼儿科学分享创造条件

在课程游戏化推进的今天,科学区域游戏已经成为每个班级必须创设的区域游戏活动。在科学游戏区域创设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幼儿日常感兴趣的科学游戏材料投放进游戏区,让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在相互交流分享中不断积累科学知识。

小班的科学游戏区,教师可以在嗅觉感知区投放装有醋和酱油的瓶子,让幼儿通过感知觉判断瓶子里装的是醋还是酱油。比如在声音感知区投放装有不同豆子数量的瓶子,让孩子们摇一摇,判断哪个瓶子里豆子多,哪个瓶子里豆子少,锻炼幼儿的听觉判断能力。在触觉感知区,教师可以在箱子中放进幼儿熟悉的各种物品,让幼儿通过“摸箱”的游戏,用触觉判断自己触摸到的是表面光滑的西瓜,还是表面粗糙的西蓝花,或者是幼儿日常使用的硬硬的茶杯、软软的毛巾等。小班的孩子最喜欢新奇有趣的小实验,教师也可以投放芹菜,让孩子们观察红色的水随着芹菜的茎往上跑的现象,可以在科学游戏区投放“海绵宝宝”,让孩子们通过将海绵卷一卷、压一压、扭一扭,感受海绵不管怎样折腾都会恢复原状的新奇感受。对于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投放相应的科学游戏材料,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保持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与爱好,让幼儿能不断产生对科学现象探索的动力,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的科学经验,成就更好的自己。

(四)带幼儿走进科学活动室,让幼儿系统学习科学知识

基于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以及当下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与精神。在生活化的活动中,熟悉的生活情境能使孩子们带着安全、兴奋的心理很快融入游戏情境,在生活体验中进行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激发起对周围世界探索的兴趣与欲望。因此幼儿的科學学习应是生活化的,从幼儿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的幼儿感兴趣的科学兴趣点,设计科学教学教案,引导幼儿进行系统的科学学习活动。

除了班级的科学区角,一般校园也会为幼儿建设专门的科学发现室,让幼儿系统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比如大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强,在科学“沉与浮”中,教师可以给孩子准备大量的游戏材料如木片、塑料玩具、石子、小纸船、橡皮艇玩具、铁球等,让幼儿通过小实验感知哪些物体沉到水下,哪些物体会漂浮在水面上。随后增加难度,对幼儿提出要求,怎样让浮着的物体能沉到水下去,让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难题。在科学“降落伞”学习中,孩子们动脑动手自己学习制作降落伞,感知伞面大小与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大班幼儿不但动手能力强,他们也常常会将自己的科学发现积极与同伴分享,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让幼儿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分享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重视幼儿身边的科学教育,有效开展各类科学教育活动

陶行知认为,儿童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科学的国家和民族“造就科学的孩子”。幼儿对科学的探索能力较强,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幼儿动手,在亲自操作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幼儿的成长是从身边最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着手的,教师要积极挖掘幼儿身边的科学,善加引导,激发兴趣,适当点拨,让幼儿体验到科学发现的乐趣。

(一)对在幼儿游戏中发现的科学,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玩是手段,是过程,是一种内心体验,也是一种外在流露。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玩出学问,在玩中成长,在玩中求进步。孩子们在游戏中常常有许多科学的发现,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反思与总结,形成科学性概念。比如在沙水游戏中,孩子们发现有水浸湿的沙子比较容易成型,但是沙土中缺水的地方很难成型。又比如在户外种植园地里,孩子们发现一个现象,种植园地里的花生、茄子都没有藤蔓,但是也有许多植物长出了长长的藤,像西瓜长出西瓜藤,扁豆长出扁豆藤,喇叭花长出喇叭花藤等,这些藤总是弯弯曲曲的,有的藤的头部还有许多触手样的东西,孩子们在观察中总结出了哪些属于藤状植物,接着他们又在校园中寻找还有哪些植物也是藤状的,他们找到了牵牛花藤、葫芦藤、丝瓜藤,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草也是藤状的。这样的科学学习是幼儿主动自发的,有积极情绪参与的活动,教师要支持幼儿的科学发现,引导他们学会总结经验,在讨论交流中加强科学知识的认知。

(二)对幼儿难以理解的科学现象,用形象化辅助教学

教师要抓住契机,对幼儿进行科学方面的教育引导。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科学现象,幼儿懂得,但难以理解。比如孩子们发现喝的牛奶煮熟后,表面上就会产生一层皮,这是什么呢?教师给孩子们看了一段视频,视频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牛奶中有蛋白质,蛋白质遇热就会凝固,就像鸡蛋里蛋白就是蛋白质,煮熟的鸡蛋白就凝固成蛋白了。对于一些幼儿无法理解的现象,教师可以用视频、故事等形式,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帮助幼儿懂得科学知识,用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科学现象,保持住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三)对幼儿感兴趣的科学现象,给幼儿创设探索机会

教师要根据日常中的观察,发现幼儿对哪些科学现象感兴趣,在幼儿的兴趣点上给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加强科学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比如孩子们最近对气球非常感兴趣,有的吹气球,有的用气筒打气球,有的用手拖着气球走,个个玩得不亦乐乎。班上的悠悠小朋友发现将气球松开时,气球自己会窜出去好远,这是什么原因呢?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疑问。教师引导孩子:“气球内装满了什么?”孩子们回答是“空气”,松开气球时,喷出来的是什么?“空气。”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懂得了是空气推动气球在“逃跑”。教师的点拨不仅能帮助幼儿打开科学的大门,更能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与支持下获得科学发现的乐趣。

在陶行知生活理论指引下,教师要呵护儿童天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其进行实践操作,进行科学方面的思考与总结。教师要坚持以幼儿的兴趣、游戏、成长为出发点,聚焦幼儿的素质发展,努力营造科学学习氛围,为幼儿的成长助力。

猜你喜欢
泡泡陶行知科学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点击科学
巨型泡泡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