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机制研究

2023-07-10 05:54王艳荣常玉霞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7期
关键词:双减协同育人

王艳荣 常玉霞

随着“双减”政策和课后服务的同步推进,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学校如何丰富和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为学生自主发展搭建平台,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此,我们课题组针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协同育人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完善组织机构,搭建育人平台,协同开发课程,拓展交流渠道,促进资源共享为策略,在实验学校的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完善组织机构

中小学(幼儿园)成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校社协同育人委员会。1988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首次明确提出组建家长委员会,并将其与家访等形式并列,成为家校合作的重要平台。为更好地发挥协同育人作用,课题组建议拓展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由三方推选的代表协商选举产生,最好由家长或者社区热心教育、乐于奉献、组织能力强的人士担任。家校社协同育人委员会也可简称“家委会”。和原来的家委会不同的是,代表不只有家长,接受指导的也不只是家长,而是由学校、家长、社区代表共同参与协商决策,全面反映三方利益诉求,改进三方工作,发挥教育合力,构建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互动育人新格局,用制度推动和保障每一所中小学(幼儿园)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委员会。

搭建育人平台

中小学(幼儿园)成立父母学校。课题组建议用父母学校代替原来的家长学校,旨在突出父母的首要教育责任,更好地落实新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父母学校的办学宗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要求,组织学生父母系统接受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智慧,发挥协同育人作用。父母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一般由学校校长兼任,主持全面工作;副校长由学校教学副校长和家委会主任担任,协助校长做好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检查、评价等工作。日常管理由家委会监督管理,征集培训专题,聘请学校教师、教育界人士、“五老”及社会各界专家担任讲师,培训本校学生家长。为了更好地发挥指导、监督、评价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可采取一个部门主导的方式,或者联合建立父母学校总校,对区域内的父母学校进行日常指导、监督、评价,表彰先进,推选典型,提升父母学校办学水平。

社区成立协同育人指导服务站。课题组建议,政府给予社区一定的经费支持,在每个社区成立服务站,在服务站内可以分区设置图书阅览室、活动室,立足阅读,推动家庭教育,开展公益项目,提供亲子阅读指导,研讨各类教育问题,为日常举办父母学堂、寒暑假与节假日在社区内开展育人活动提供指导、支持和保障。日常管理由社区专人负责,学校家委会推荐热心公益、热爱阅读、乐于奉献、善于组织的教师、父母代表参与管理,选择或编订父母学堂教材,制订年度教学计划和协同育人活动方案,为社区内家长提供科学育儿、心理辅导、教育热点解读等专题讲座,协助学校和父母利用好节假日、寒暑假时间,组织家风建设、亲子共读、观影、运动、厨艺、研学、种植、公益等活动,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搭建舞台、提供机会,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无缝衔接。

家庭之间成立父母俱乐部。同一班级、同一社区内的5~7个家庭约定成立父母俱乐部,由热心公益、热爱阅读、组织能力强的父母负责,组织各种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如走进福利院、参观名校、职业体验、参观工厂企业、研学旅行等,寓教于乐,提升父母的教育能力,提升孩子的核心素养。

协同开发课程

中小学(幼儿园)成立协同育人课程开发中心。校级家委会主任担任课程开发中心主任,成员由三级家委会推荐组成,负责调研家长、学生对相关课程的需求,根据学生及家长需求制订课程开发方案等。以年级家委会为主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确定父母学堂、亲子课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所需要的课程门类,由志愿参与课程开发的家长和社会人士根据自己的专长自主选择课程名称,每门课程由学校指定一名指导教师参与,共同编写课程纲要、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拓展交流渠道

创办协同育人读物。校级家委会负责聘请主编,家校社三方共同参与,采取校刊或校报的方式编印《协同育人指导手册》《教育通讯》,作为教育方法指导和三方沟通交流的重要阵地。《协同育人指导手册》首先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责任、内涵及边界,具体包括:学校办学方略及特色介绍、学校对外开放设施;社区协同育人指导服务站课程及活动介绍、课程及活动申报表;家委会机构及产生办法、家庭教育理念、方法与建议、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及注意事项;等等。《教育通讯》侧重反映家校社的教育信息,转载最新教育政策、法规及教育理念,报道优秀父母、教师、学生、社会志愿者的事迹,讲述亲子、公益、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的教育故事,协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搭建社交平台。中小学(幼儿园)根据学校情况自主选择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信息资源的交互与数据共享,为家校社沟通提供技术支撑。学校网站设置《线上答疑》《意见箱》《留言板》等栏目,及时沟通、反馈,交流教育信息,提出教育建议;校级家委会负责开通“教育之声”微信公众号,定期录制并上传教育微学堂,讲授科学育儿方法,交流教育心得,了解教育前沿理论;班级家委会负责建立班级“静待花开”微信群,邀请社区志愿者、任课教师、本班所有家长参与进来,研讨交流教育热点、经验、心得,解除教育困惑和焦虑,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实际行动促进“双减”政策真正落地。

组织家校社互访。学校制订家访方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与家长约定家访时间、内容,以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交流孩子在校、在家表现,以表扬鼓励为主,增进师生感情,赢得家长信任。学校每学期组织教育教学开放周,邀请学生父母、社区志愿者走进校园、课堂、食堂、宿舍,了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社区利用节假日,选定主题拟定活动方案,在家委会微信群进行宣传,邀请学校教师、学生及其父母、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如发挥社区的资源和人脉优势,组织端午节包粽子比赛、新家风展示活动、职业体验日、送春联等活动,融洽亲子关系,增进了解和信任,提供教育服务和支持。

促进资源共享

成立协同育人志愿服务队,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保障协同育人有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建议由家委会倡议,在学校、家长、社区中组建三支志愿服务队,组织并参与校内外的亲子活动、课程开发、公益活動、社会实践。学校志愿服务队主要负责父母学校、社团课程开发、校外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策划、校内文体资源的对外开放管理;家长志愿服务队主要负责协助教师开发相关课程,担任学生社团辅导教师,亲子课堂讲师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监督员,参与校内外亲子活动、公益活动;社区志愿服务队主要职责是协助教师开发相关课程,担任学生社团辅导教师及父母学堂讲师,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建言献策,管理社区服务站,策划并组织社区特色育人活动,挖掘社区内的公共文化资源,联系相关单位协商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队中的家长和社会人士积极承担手工、摄影、足球、厨艺、微电影制作等学生社团指导工作。课后服务的辅导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专长,为学生讲述个人奋斗故事、社会大百科、职业规划、传统文化,开阔学生眼界,突破学校课后服务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瓶颈,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2022年度调研课题“‘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KL-2022-509)

(王艳荣单位系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常玉霞单位系郑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猜你喜欢
双减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