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丽
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涵阐释
“文学阅读”旨在指导学生通过作品中的常识、文学联系和自我想象,实现对于学生自身语文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找到一个符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表达方式,最终拥有个人文学阅读表达经验;了解文学阅读的基本特点,评估和评价文学作品的特点,提高艺术品位;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学生可以跟随阅读视角认识自然和社会,建立对于自己更加适合的表达方式,并且最终模仿创造自己的文学作品。
“创意表达”是指具有獨创性、个性和不同寻常的口头或书面表达。其中,“新”和“旧”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惟求旧,物惟求新”中的“求新”表达了人们对创造“新”的探索精神,反映出人们对已经养成的习惯的突破。事实上,“创意表达”克服了当前学生固有的环境习惯,勇敢地挖掘未知,最终发现自然和人本身的含义,体现了学生当前的主观能动性。唐代作家韩愈说“唯陈言之务去”,这就说明了对表达的注重,并在表达中要试图让人耳目一新。“个性”与“公众”相反,确认的个人个性意味着具有个人意愿和差异的个人性格得到满足。学生需要表达个人观念,表达属于学生的思想,而不是单纯听从别人的建议。这是对于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尊重和关注。教学时,教师需要将表达重点放在学生自己身上,并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上。“创意表达”主要鼓励学生在表达实践中使用各种形式呈现作品,并通过写作或者口头创作来解释美和创造美。
当前的新课改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整体单元课程学习——任务群。单元任务群教学通用的单位是“单元”,不是“单独课程”,立足在单元整体上实现总体教学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基础上。这些任务群设计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师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展工作,在实施教学计划中,要践行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文化素养、语文知识运用、自我思维提升、审美观念的创造及形成。教师要将书面化的知识逐渐转化为新鲜的、广泛的、基础性的立体化知识,使学生能够创造正确的价值观、美德和关键生活技能。
静态地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是一个点,六个学习任务是一条线,四个核心素养是一个面。动态地看,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一要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要求,实现教学范式的转变;二要根据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确定适应性的教学策略;三要结合语文教学的传统,从中甄别与挑选出仍有转化价值的经验,为语文新课程所用。
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践必要性
阅读与表达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知识,以及实现所学所用的基本方式。如当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时,应首先仔细阅读课程中列出的文章,然后深入体验文章中表达的艺术感受和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脱离现实生活,将学到的知识和感受应用于现实。眼睛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世界,而阅读可以让学生面前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对阅读的热爱,有效地促进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阅读是指导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技术。它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知识传递、教学方法和思想教育。它的主要课程是通过教学生识、读、写,提高听、说、读和写的能力,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阅读和写作是两个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部分。阅读是作文的指导方向,写作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能够间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一个有效的相互促进的过程。
三、“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践策略
1.查阅资料,提升兴趣
在教学课内文学作品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使用多种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并通过网络工具或其他渠道引导学生进行搜索或者了解作者、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其他材料。通过查阅信息,学生可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基本信息。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从而为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人文要素为线索将整个单元进行了串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难忘的一课》等文章都传达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这些文章的背后都有着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如果想要深入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爱国精神,就需要学生对时代背景进行了解。同时,教材文章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一篇文章情感和主旨的了解,推测下一篇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内容。在《梅兰芳蓄须》一课中,学生也可以提前了解梅兰芳的人物形象,从人物形象入手进行对文章内容的学习。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例表明,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他们的学习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在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了解学生现阶段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读写过程中加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汉语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才会高效。
2.联系内容,适当拓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阅读量的增长,引导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数量有限,教师应积极拓展课程外的资源,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阅读材料,以达到阅读与表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从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然后通过课外阅读来补充和改善课内阅读,引导学生建立课堂内外阅读的内在关系,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知识收集能力的不断提高。
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结构梳理:
(1)根据时间性词语划分结构。
(2)梳理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在表格中概括对于这件事的内容。
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运用按照因果关系以及时间顺序的方法进行学习概括。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进行引申,帮助学生使用学习到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1)按照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或者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一件事。
(2)思考多件事之间的联系,再把握主要内容:
①倒叙: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共性特点:总结概括。
运用课内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进行文学作品鉴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技能,也让学生从较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体验中获得快乐和成功。
3.推荐文本,培养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也要求教师适时扩大课外阅读。现行的统编本教材所选编的文章都是非常好的阅读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引导学生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特点。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相对简单,学生大多不知道如何选择阅读书籍,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通过理解课堂内外阅读的关系,鼓励学生找到课外阅读的方向和目的。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中人物的选取关注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人物罗列出来,寻找他们共同的特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精神,不仅体现在课本中那些人物的身上,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的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如解决粮食问题的袁隆平院士,建造了中国天眼的南仁东,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包括志愿者、方舱医院的建设者……通過查阅资料,发现身边那些爱国的人,找到榜样,激发自己的爱国情。
教师应根据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制订课程规划,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养成写读书感想的习惯。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内容的了解很少,而阅读和写作的合并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这样就可以逐渐从教材进行拓展,进入到读写融合的阶段,从而同时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4.有效朗读,体会情感
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是一门强调情感内涵的基础性学科。这就是为什么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整合,组织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体验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的原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先范读,帮助学生实现对文章情感内容的初步体会。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周恩来总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铿锵有力的誓言将会深深触动学生的心,从而产生共鸣。在朗读中引入、践行情感的教学,符合当前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简而言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表达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意识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思维表达模式,从而促进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江北区香滨湖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