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琴 陈 仪 陈 燕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左心功能处于异常状态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理表现多见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以及器官灌注不足、心排血量骤降和心源性休克等[1]。急性心衰的临床特点表现为发病急剧、病情恶化快,很容易引起低氧血症,造成微量元素大幅度降低,与呼吸衰竭合并发生以后为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2]。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心衰并呼吸衰竭采取吸氧、利尿、强心等对症支持治疗措施,但是因见效比较慢,患者会因供氧不足出现脏器损伤[3]。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对于改善患者缺氧状态以及纠正酸中毒状态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于治疗期间依然存在一定并发症,为此还需辅助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4]。为此,本文展开对照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究急性心衰并呼吸衰竭患者接受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联合路径式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纳选对象开始时间为2021 年1 月,终止时间为2022 年1 月,入组患者均为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衰并呼吸衰竭患者,符合纳排标准者共计90 例,经随机数字表法规范化处理,将入组对象均分为两组,分别设定为对照组、观察组。
纳入标准:纳选对象符合《中国急性心力衰竭急诊临床实践指南》诊断标准;入组对象心力衰竭分级为Ⅱ-Ⅲ级;入院后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慢性咳嗽以及咳痰;临床资料、随访资料完整;研究遵循知情原则。
排除标准:伴有脏器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存在面部严重创伤、气胸者;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者;表现为呼吸抑制,因气道内积聚黏稠分泌物不能咯出者;患有免疫系统病变者;因其他原因无法配合研究者;临床资料不足者;研究中途退出、擅自中止治疗者。
两组患者均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期间应用SERVO-S 型呼吸机,设定为无创模式,行自主通气,将呼气末压调整为4-8 cmH2O,设定吸气压力为8-12 cmH2O,吸氧浓度调整至35%-60%,视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呼吸机参数调整,将治疗频率设定为每天2-3 次,每次1-2 h,连续治疗3 d。
对照组于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以及生命体征波动情况,加强病房巡视,遵医嘱用药,落实用氧管理以及呼吸道护理等常规措施。
观察组则施以路径式护理:(1)入院当天: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以后协助其完善常规检查,落实病情诊断以及综合评估,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指导,告知患者在面罩通气初期可能存在憋气情况。引导患者依照呼吸机呼吸规律进行呼吸状态调整,采取图文、视频、病房内现场演示等方式促进人机协调,帮助患者充分掌握呼吸面罩的连接以及拆除方式,以便于在患者呕吐、饮水以及进食时随时拆除。此外,护理人员引导患者以及家属熟悉治疗环境,告知疾病基础知识以及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方式,促使患者积极配合。(2)入院后第2 d 至脱机:对患者展开心理疏导,观察患者情绪波动情况,对存在抵触情绪的患者调整呼吸机参数,引导患者规律性呼吸,尽可能缓解患者存在的不适。向患者详细说明对抗呼吸机治疗存在的危害,通过介绍成功治疗案例提升治疗自信心,此外依照患者脸型合理选择面罩,在漏气位置处放置下颌固定带以及海绵垫,尽可能减少漏气。护理人员每间隔4 h 按摩佩戴面罩区域一次,要求患者保持全身心放松,头部、颈部以及肩部保持同一平面,将头部后仰,确定气道处于通畅状态。表现为人机配合不良的患者,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展开缩唇呼吸以及腹式呼吸,加强气道管理,将床头适度抬高,以30°为宜,调整为略侧卧位以及平卧位,尽可能保持呼吸道畅通。合理应用恒温无菌蒸馏水进行气道湿化,鼓励患者于治疗期间增加饮水量,保证呼吸道湿润,每间隔2 h 协助患者叩背一次,在必要情况下展开负压吸引。同时加强饮食指导,遵循少盐、高蛋白、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原则,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患者于脱机以后展开常规氧疗,密切关注患者体征变化状态。
(1)血氧指标:护理前、护理后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以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2)心功能水平:护理措施落实后测定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3)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口咽不适、误吸、皮肤损伤以及胃肠胀气等症状发生情况。
本次研究所涉及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规范化处理,计量资料与正态分布相符合应用±s表示,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以n(%)为准,所用检验方式为χ2检验,P<0.05用于表示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观察组性别、年龄、病程经分析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护理方案执行后,组间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干预前,组间PaO2、PaCO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落实具体护理措施后,观察组PaO2、PaCO2改善效果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氧指标对比结果(±s,mmHg)
表3 两组血氧指标对比结果(±s,mmHg)
组别例数(n)PaO2 PaCO2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45 45干预前56.25±7.23 57.11±7.42 0.557 0.579干预后68.85±6.23 64.42±6.82 3.217 0.002干预前74.29±6.27 74.45±6.56 0.118 0.906干预后62.43±7.14 66.15±7.39 2.428 0.017
观察组心功能水平改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心功能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心功能水平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n)45 45 LVEDD(mm)51.44±4.93 54.72±5.18 3.077 0.003 LVEF(%)49.42±5.41 45.89±5.72 2.999 0.004 CO(L/min)5.69±0.93 4.72±1.18 4.331 0.000
急性心衰属于因心脏病变导致心功能不全的综合征,患者因心肌组织收缩率下降出现心输出量降低情况,会因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引起肺循环异常,对于患者机体健康影响较大[5]。临床上急性心衰多见急性左心衰,抢救措施和患者预后效果息息相关,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具有关键性作用,以往针对急性心衰主要应用药物治疗,长期用药存在一定损害。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突出了操作简便以及患者容易接受等优势,相较于传统气管插管可避免侵入性操作所引起的感染,取得的疗效较为显著,为进一步提升患者治疗效果还需辅助应用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康复[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为,护理前,两组血氧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血氧指标以及心功能水平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现此结果的原因主要体现为常规护理服务于实际应用期间仅关注病情变化情况,缺乏护理针对性、全面性以及综合性,取得的护理效果较为有限[7]。而临床路径属于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在护理领域被广泛应用,被患者以及医护人员所认可,在具体实施期间针对疾病治疗情况进行护理路线设定,全程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患者生理机能、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功能恢复为出发点,引导护理人员落实预见性护理,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8]。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联合应用,提升了患者肺泡内压以及肺潮气量,可以有效避免以及抑制毛细血管渗漏,对于缓解肺间质水肿、充血等症状具有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耗氧量[9]。此外,给予患者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对于肺泡和小气道萎缩产生抑制作用,在快速纠正酸中毒的同时可以缓解低氧血症以及肺内分流,提升了心搏出量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可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10]。不仅如此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干预期间依照患者病情进行通气模式以及通气压力的合理选择,合理调整呼吸机参数,可全面提升呼吸支持效果,改善患者血氧指标[11]。测定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所得数值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原因在于路径式护理采取多种护理措施积极调节患者心理状态,加强健康教育指导,促进人机协调,可有效缓解患者存在的生理以及心理不适,视患者个体差异展开呼吸功能锻炼,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加强气道管理可全面提升患者生理机能,对于并发症也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12]。
综上所述,急性心衰并呼吸衰竭患者联合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路径式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水平以及血氧状态具有积极意义,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值得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