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华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快乐读书吧”;应然样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纳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线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摆脱困境,帮助学生回到阅读该有的样子?本文将从“挖掘阅读之源”“铺设阅读之路”“搭建阅读之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不难发现,这明确了整本书阅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语文实践活动出发,从学生的真实愿望和实际需求出发,以“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为目标;提示了阅读的内核,即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在大量的、有效的阅读实践中建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强调了分享、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形成语感。
“快乐读书吧”是统编教材打造的特别板块,从一年级上册开始,每册都有。该板块以“召唤读书,导向阅读,打造阅读环境”为旨归,体现了从亲子阅读到师生共读再到学生自主阅读的编排理念,帮助学生“学习阅读”“在阅读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共同描绘了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应然样态:想读,有真实而强烈的阅读愿望;会读,有机会、有能力读进去;爱读,有持续的动力读下去。这是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该有的样子,也是真正阅读者的样子。
一、挖掘阅读之“源”,让学生想读
统编教材根据年段要求与单元特点建构了整本书阅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该“读什么”。教师在落实“怎么读”之前,还应该思考学生为什么要读。新课程标准提到“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这一本书”的目的是什么?读“这一本书”的兴趣点在哪里?这就需要教师思考“这一本书”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挖掘阅读“这一本书”的意义,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
以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的《中国神话故事》为例。四年级学生读《中国神话故事》不能只停留在“神奇、有趣”的一般性认识上,教师应该把这本书背后的文化与意义借助导读视频、图文材料等传递给学生。当学生了解到《中国神话故事》展示了上古时代宏大而瑰丽的神话世界,是人类在童年时期产生的天真烂漫的想象,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藏,他们再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文化的厚重感与自豪感就成为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强大动力。
閱读之“源”还应该从《中国神话故事》本身去寻找。袁珂整理的《中国神话故事》一书共收录43篇神话故事,既有学生耳熟能详的《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也有学生不太熟悉的《女娲之死》《门神的由来》《黄帝的行宫》。无论是学生熟悉的还是未知的,教师都可以设计不同功能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阅读,激发其阅读的持续动力。例如,可设计“中国神话讲一讲”活动,唤醒学生对中国神话故事已有的积累,让学生有兴趣阅读;举办“致敬我们的女神——女娲”朗诵会,聚焦神话人物形象,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达,让学生产生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二、铺设阅读之“路”,让学生会读
当下,教师积极开展读前指导、读中推进、读后分享等系列阅读活动,但由于阅读活动的时间跨度大,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仍然有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弃书掉队”,读不进去,读不下去。为此,笔者在优化学生阅读过程方面作了如下探索。
1.做好时间管理
当我们“责怪”学生总是不能按计划阅读时应该自问:学生为什么无法落实?也许原因有很多,但“没有时间读”是值得教师重视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的要求下,教师应结合当下“双减”政策以及课后实际情况,梳理出学生在校时间内可以用于阅读的时长,科学、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做好时间管理,就是和学生一起统筹规划阅读时间,打造阅读空间,让学生有机会与这本书多次重逢,阅读才有可能发生。
2.注重自读
“如何读”也是困扰教师的共性问题。如果学生一打开书本,耳边就响起教师喋喋不休的提醒和没完没了的要求,那么,原本想读的学生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尽量避免过多的干扰,应努力营造“共读”“同读”的氛围,把那些刚开始并不十分愿意读的学生慢慢带入进来。只有自觉读起来,在阅读中学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有提升的可能。
3.设计阅读日程表
确保了学生在校集中阅读的时间,达成了以学生自读为主的共识,教师还应和学生一起设计阅读日程表,将每天阅读的时长、内容、“惑”与“获”等纳入阅读日程表,将近期阅读生活的规划变得可观、可感,让阅读过程可见。
以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的《骑鹅旅行记》为例。以下是笔者及团队老师共同设计的部分阅读日程表,详见下图。
阅读日程表不仅仅是对阅读时间、阅读内容的规划,还是引导学生提炼、归纳、追问、表达的支架。学生在阅读日程表的帮助下,可以不断推进阅读进程。教师在设计阅读日程表时,可以把不同阶段的推进、交流、分享纳入表格,帮助学生了解近期阅读的安排。值得注意的是,设计阅读日程表时,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以体现“这一本书”的独特性。
三、搭建阅读之“梯”,让学生爱读
为发挥整本书阅读的作用,教师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应积极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搭建阅读之“梯”,让学生从“想读”“会读”走向“爱读”,最终实现有品质的阅读。
1.创设真实情境,指向生活
“为了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需要通过好的情境素材把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关联,形成一个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相统一的实践性学习过程。”教师在设计阅读实践活动时,除了明确阅读目标,还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什么样的情境能把核心素养和阅读内容关联起来,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二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的《孤独的小螃蟹》为例,可进行如下情境设计:
通过多次课堂验证发现,设置情境“人物聊一聊”与设置问题“你喜欢小螃蟹吗?说说你的理由”相比,前者更能激发学生思考、表达的积极性。对学生来说,“小螃蟹”不仅仅是童话故事中的主角,更可能是我们身边某一位有着相同特点的伙伴,或者是理想中的伙伴。这样的话题交流贴近学生生活,能有效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想读、爱读。
2.注重综合运用,建构策略
在小学阶段,学生会逐步习得一系列的阅读策略。如果说单元学习是学生带着阅读策略这一“装备”穿越“树林”,那么,整本书阅读就是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装备”穿越“森林”。“穿越”的过程就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笔者与团队在带领学生阅读《骑鹅旅行记》时设计了人物图谱。学生完成人物图谱,需要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学生带着“尼尔斯到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人”这样的问题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批注阅读,在阅读中圈点勾画,梳理人物信息;预测,一边读一边猜想尼尔斯下一个旅行地点可能是哪里,是否还会遇到那只狐狸,等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边享受情节的跌宕起伏,一边自觉地运用策略、建构策略,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3.体现内在逻辑,提升素养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阅读实践活动应该有其内在逻辑,搭建学生能做到又有一定挑战的阅读通道,帮助学生实现阅读进阶。
以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的《爱的教育》为例。《爱的教育》是日记体小说,以一个四年级小男孩安利柯的成长为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爱”是这本书的主旨。本书文字虽然平实,但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所描绘的爱的故事直击心灵。学生在阅读这本书时,能运用已学的方法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触发思考,实现心灵的滋养,丰富精神世界。
基于以上研读与思考,笔者在学生阅读《爱的教育》的过程中,围绕“直击心灵的爱”这一主题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阅读实践活动,如下图所示。
活动一:绘制人物关系图
活动二:绘制“爱之树”
(1)寻找爱的画面,制作爱心卡片;
(2)交流分享,張贴爱心卡片;
(3)梳理与发现
《爱的教育》人物关系复杂,是学生阅读的难点。与其空泛地鼓励学生坚持读下去,不如直面难题,设计突破难点的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梳理人物关系图,帮助学生“读进去”。
基于本书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笔者设计了四项活动。活动一绘制人物关系图,梳理人物信息。活动二是聚焦故事内容的提炼与思考。寻找与分享爱的画面,是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阅读活动,学生能自主完成。活动三是建立在活动二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通过“诵读会”这一真实情境,帮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体悟与表达。活动四是联系生活实际的综合表达。分享“爱之切”是学生基于自己实际生活的“感知、观察、内省”。学生在分享与表达中锤炼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素养。四个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贯穿《爱的教育》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是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围绕核心主题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效解决了学生“阅读浅近、分享华而不实”的问题。
以上阅读实践活动设计均在课堂上得到了验证。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交流时,眼中有光的样子”,那是读中生慧的外在表现,更是沉浸式阅读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