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化策略在语文学习任务中的应用

2023-07-06 03:37:31冯浩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

冯浩

【关键词】图像化策略;学习任务;双向应用

本文以图像化策略在语文学习任务中的应用为切口,以核心素养形成的规律及思维双向运动理论为依据,提出“双向应用”的思路,以促进图像化策略在实践层面的运用。

一、图像化策略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认识偏差。教师对图像的功能认识不足,导致图像化策略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鱼骨图可以分为问题型、鱼头在右的原因型、鱼头在左的对策型等类型,很多教师只是笼统地将鱼骨图视为表达总分总关系的抽象图形,并不关注鱼头方向与功能的关系。

其次,使用随意。出于搭建学习支架的目的,有些教师从落实知识点的角度凭感觉将图像频繁地应用到学习任务中,对为何用、如何用、用到何种程度等未作深入思考,不能发挥图像化策略应有的价值。

最后,效果不佳。图像化策略在课堂上运用得“如火如荼”,但收效却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图像,特别是对抽象图形进行充分阅读和理解。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对学习任务及图像化策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学习任务中推进图像化策略的“双向应用”,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二、图像化策略“双向应用”的内涵与功能

1.内涵

图像化策略是指“在文字阅读的认知活动中,借助文字通过心象过程生成图像,建构画面或借助文字生成抽象图式,通过命题表征呈现对文本的理解”。参考诸多专家、学者对图像的界定,本文提到的图像包括图画和抽象图形。其中,图画包括静态的图片、具象图形、半具象图形以及动态的影像动画,抽象图形包括流程图、树状图、维恩图、鱼骨图等。

“双向应用”这一概念借鉴了杜威的“思维双向运动”理论:“从一些既定的局部性和凌乱的资讯,联想到综合的(或包含的)整体情况;再从这一整体(一定的内涵、外延的意义,一种看法)回过头来思索那些具体的事实,使它们互相连接,而且与留心联想到的事实相连接。粗略地说,前一思维运动是归纳,后一思维运动是演绎。”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理解为“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再到具体”这样—个认知过程。

“由具体到抽象”指将文本作为具体案例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抽象认知,“由抽象再到具体”指以形成的抽象认知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的是“具体感知——抽象认知——迁移运用”的进阶式学习过程。将图像化策略运用到学生思维的“双向运动”中,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外化思维成果。要注意的是,在学习任务推进的过程中,图像化策略的应用未必完全按照“具体感知——抽象认知——迁移运用”的顺序进行。

2.功能

一是助推具体感知。具体感知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厘清文本的思路、结构,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观点的过程。图像化策略作为一种“用视觉或触觉来‘感知,再以‘图像的手段去表达内容”的策略,在具体感知阶段能将学生头脑中的知觉形象以图画或抽象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如五年级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普遍反映书中人物关系复杂,难以理清,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人物关系图,在绘出宁国府与荣国府两个分支的基础上,随着人物的出现逐渐增添内容,用不同颜色标示辈分、不同形状标示典型人物等,逐渐形成一张完整的人物关系图,以指导其后续阅读。这是以抽象图形助推具体感知。

二是助推抽象认知。从具体到抽象是思维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体现在语文学习中,就是学生能在具体的文本中概括出可以迁移运用到其他情境中的大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要调动概括、归纳、分析等高阶思维。如果学生语言表达的效果不佳,可利用抽象图形降低难度,减轻其认知负担。如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在学生读文后,教师可出示空白维恩图,让学生先找出父亲和母亲对同一首诗的评价、评价的理由以及带给“我”的感受,并填写到图的两侧,再讨论:“我”长大后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最后总结出无论是父亲的警告,还是母亲的鼓励,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爱”,并将“爱”字写到维恩图的重叠处。由此,学生可形成“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的抽象认知(见图1)。

三是助推迁移运用。迁移运用是学生素养培育的重要环节,具体到教学中就是用概括出的大概念指导新情境中问题的解决。如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文,理解孔君平和杨氏子都在拿姓氏做文章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运用桥形图,以杨氏子和杨梅作为范例,引导学生补充填写孔君平和孔雀。此时点出这是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接着进行拓展练习:如果是柳君平、黃君平,我们可以怎么回答?由此,突破重点,实现迁移运用。

三、图像化策略的设计与使用

图像化策略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呢?本文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1.分解学习任务

运用图像化策略,首先要分解学习任务,使其具体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根据本文对学习任务的界定,这里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指一组能体现“具体感知——抽象认知——迁移运用”过程的活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包括两篇精读课文《太阳》《松鼠》及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教师可设计如下任务:单元学习任务确定为“合编一本《写给外星人的‘大千世界说明书》”,由三个活动构成。

活动一:初读感知,了解说明文的类型和语言特点。学生在具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本单元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程序说明文)及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活动二:细读品味,学习说明方法。学生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明确其介绍事物特点时使用的说明方法,概括出说明方法的类型及不同用途,再将前两个活动中的所学应用到初试身手板块中。

活动三:组稿成书,应用说明方法。总结前期所学,形成对单元的完整认知“不同说明文可以采用不同方法说明事物特点;不同说明方法用途不同,表现出的语言风格也不同”,并将其应用于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2.选择合适的图像

综观分解后的学习任务,可将其图像化策略的使用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具体感知事物特点的基础上抽象出“如何介绍事物”;二是以抽象认知指导“介绍一种事物”。“五年级可能是图式表征策略的过渡阶段”,这提示我们,五年级学生在运用图像时应将图画与抽象图形结合起来使用。具体来说,教师要运用图画帮助学生具体感知文本所介绍的事物形象,并选择合适的抽象图形来表现文本中的关系。本学习任务中所要表达的关系主要有:总分(从哪些方面介绍事物)、顺序(介绍制作的具体步骤)、比较(习作例文与精读课文的异同)、因果(因说明方法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言风格)等。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图形有概念图、树状图、流程图、维恩图、鱼骨图等(见表1)。

3.图像化策略“双向应用”

本单元中,程序说明文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要求读懂并尝试练写。图像化策略的使用可分如下两个步骤:

一是建构图像,形成认知。学生在学习《风向袋的制作》时,教师可出示半开放式流程图(只填写标题“风向袋的制作”),引导学生填写其余的内容,明晰介绍事物的思路(见图2)。

二是应用图像,指导习作。请选择写程序说明文的同学参照流程图搭建出写作框架。以教材推荐的习作题目“涮羊肉”为例,学生的思维须经历如下过程:第一,确定写“涮羊肉”的哪些方面。参照图形,将“作用”换成“营养价值”,“使用方法”换成“食用方法”,从“营养价值”“制作步骤”“食用方法”三个方面介绍“涮羊肉”。第二,确定制作步骤。观看“涮羊肉”的制作视频,提炼出若干制作步骤,并填写到流程图中。第三,确定选用的说明方法,标注在相应步骤之后,若以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为主,文章语言风格偏向平实。这样,图像化策略在学习任务中便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再到具体”的“双向应用”。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
以“点”引“面”
“学讲”,让课堂灵动起来
行动导向教学在机床电气与PLC课程中的应用
职业·中旬(2016年11期)2017-02-21 16:03:27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
考试周刊(2016年28期)2016-05-27 15:04:20
“细胞器
中学生物学(2016年5期)2016-05-26 10:45:28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考试周刊(2016年23期)2016-05-13 15:29:0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实践
如何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有效开展分层教学
分组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