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朝雄
摘 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模式,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众多企业逐步深化内部改革挖掘潜力,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是资金管理。所以,企业在社会中经营发展得越快,所需要的资金支持也就越大。因此企业要想实现预期的经营成果,就需要在深度发展过程中加强资金管理,也必然需要建立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的集约、高效、安全管理,才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才能不断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企业管理;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引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国内企业已开始逐步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跨越,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它决定着财务管理的质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管理是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决策能力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作用下,为了能够更好地拓宽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渠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将资金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管理工作,确保能够在最大程度中将资金管理作用发挥出来,从而降低企业经营发展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社会经济效益。
一、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模式,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已经成为国内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的重要管理措施,研究企业资金管理的问题和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2.资金是企业的“血脉”,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在企业初创期,企业需要投资一些基本服务,如工厂、生产线、办公设备,并提供适当的员工,这需要资金的直接支持;在生产经营中,材料采购和设备扩张与资金注入也密不可分,资金管理贯穿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方面和环节,因此,科学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资金资源至关重要,尤其是增强企业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力度能够有效确保资金在收支管理中的计划性,从而提升企业资金的有效使用效率,防范资金运作风险。
3.构建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成为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今后建设财务管理体系和加强资金管理未来发展方向。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企业资金等金融资源进行实时监控和统筹调度,推进资金的集约、高效、安全管理,促进业财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创造力、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夯实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财务管理基础。
二、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管理观念缺乏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意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资金管理不仅应由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还应积极与企业内部各部门通力合作,为企业内部的联合高效管理营造良好氛围。在资金管理过程中,一部分企业片面地认为维护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最终目标,从而盲目自信的扩大企业在社会市场中的业务范围,专注于开发企业销售渠道和产品创新,并且企业管理也存在一些漏洞。资金管理不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还应该由企业各部门共同加入实施,特别是资金的预算管理和执行。
2.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部分企业资金管理起步较晚,缺乏完整的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甚至没有资金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层随意安排控制企业资金的运作,导致资金使用效率极为低下。尽管一些企业设立了审计部门,但由于缺乏管理机制,审计工作监督不足,工作流程非常混乱,导致企业资金风险增加。尽管一些企业有一些资金管理系统,但它们与实际情况不符,也没有适当的内部控制系统,无法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实施。
3.资金使用流程不规范
企业资金管理中最基础的就是资金支付,企业应建立完善适合自身的资金支付管理制度,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控,明确许可权限,规范资金审批流程。但有些企业依然在资金的使用上不予重视,资金使用很随意,未能建立相应的资金审批流程制度,甚至少数企业存在“一支笔”现象,个别企业领导随意扰乱款项支付,资金处于无序管理状态。
4.融资能力亟待提升
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需要关注其行业的发展前景,并确保其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扩大生产和分销渠道的范围是其发展的唯一途径,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同时也是企业融资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社会中各类中小企业受到更大的资金困难。由于中小企业规模有限、人员数量少、营业收入低、偿付能力低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企业融资门槛较高,不仅需要更高的手续费,而且还需要等待更长的审批时间,这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财务困境。企业持续增长、增加市场份额,高利润和快速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规模扩张,即使是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也需要有一定的偿付能力保证,这就需要企业不断提升融资能力,保障资金安全。
5.债务融资管理不严格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扩大投资规模是企业发展的途径,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当内部资金来源不足时,企业必然需要对外债务融资。但是,部分企业未能对债务融资展开精细化管理,安排的债务融资的品种、期限结构不合理,不能有效控制带息负债规模和利率水平,这可能会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到期债务不能偿还等资金风险。企业对于融入的资金使用监督也存在不足,监督机制执行力不强,私自挪用资金或者大量闲置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会导致企业中出现大量的资金被浪费的情况,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资金管理对策分析
1.增强资金管理意识
在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能盲目投资,应当做好投资、融资及资金规划,特别是要做好企业资金预算管理,并且企业内部各部门应该相互配合,也应有全员参与资金管理的观念意识。
2.健全企业预算制度
企业应建立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确保投资活动及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从而也能实现资金的科学管理。完善企业预算编制、评估、执行等相关资金流程标准,并做好企业年度、季度和月度的投资预算工作,要明确企业各部门中的预算管理和相关执行职责,做好企业预算监管工作。同时还要实施全面的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制度,巩固并树立企业预算权威,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不断加强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企业社会盈利能力,并确保其对实现资金预算目标负责。资金预算可以根据收入和支出、成本以及企业的投资和财务决策来确定,制定企业年度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并根据对企业各部门和各项目的全年资金流入和流出的实际情况,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结合企业月度业务經济效益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企业月度融资工作计划,从而明确企业资金的具体流向。按需使用各项资金,制定资金优化计划,确认资金预算有保障,预算管理部门还应监测预算的执行情况。未经授权,不能够随意对企业资金使用计划进行调整,同时企业还要确保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资金预算能够严格遵循相关规定进行执行,并通过实际情况将企业绩效评估体系纳入到企业管理工作内容中。在执行资金预算过程中,企业财务部门要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体系,并成立专项专业的预算管理团队,建立资金预算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按照审批控制资金使用,形成前后多维度的估值和控制管理体系,全面分析财务历史数据,全面完善预算管理指标,调整月度、季度和年度预算,加强对比数据,确保预算数据分析准确。
3.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企业必须以创新观念和方式做好资金运营管理,提高资金营运效率,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必须摒弃不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不断加强企业自身的治理能力,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社会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科学合理且完善有效的企业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规范企业资金预算、使用、审批等流程。因此,为了建立健全好企业资金管理体系,必须关注企业战略,确保资金管理体系与企业战略之间的相互支持,并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同时,建立内部协调和相互限制的管理机制,确定不兼容的管理责任,加强对资金管理环节的监测和管理,确保资金内部审批程序的标准化;在确保资金安全使用的基础上,建立资金内部控制机制,建立预算审批权和资金拨付权,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加强资金管理,企业应实施流程的标准化、可测量性和可操作性,明确财务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责任,确保工作流程清晰,企业应及时调整财务管理体系,并纠正体系中不适当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系统错误必须及时纠正。因此,企业还需要一个健全的资金管理系统,以帮助管理层了解资金的总体情况和方向,采用全面和平衡的战略思维,以明智、协调和有序的方式规划企业资金资源。
4.强化资金使用流程控制
资金管理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核心内容,对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也非常重要。企业应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控,明确许可权限,规范资金审批流程,企业管理人员应在其权力范围内行使批准权,并应拒绝有争议的程序,确保每个职位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还要检查付款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不得随意扰乱付款,并确保每个支付交易的合法合规性,改进处理、验证和审批流程,实现相互限制和监控。在使用企业资金时,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以保证事先批准、事中控制和后续行动。在这方面,必须严格按照预算付款,以确保付款文件的内容和程序完全统一。为了确保财务资金安全,企业必须进行严格的内部审计,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控制。
5.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优化资金管理,企业需要完善应收账款的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产品货款的审批流程,并对客户信函、销售和收回发票进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改进应收账款的管理,尽早结清坏账和呆账,定期审查企业销售收入的退款情况,及时记录退款情况,并组织专人收集所有索赔,详细分析客户的财务数据,如应收账款的流动比率、平均收款期等。建立企业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监控应收账款的整体流程,遵循相互分离不兼容的原则,合并订单、销售、发票、收款和售后服务以及一系列营销活动,建立销售和应收款的内控系统。企业应建立债务回收制度,相继建立档案管理账户,监控具体的回收进度,落实并明确责任,定期收集和整理应收账款,分析未及时回收的应收账款。坚持选择适当的信用政策和正确的计费方法。通过根据不同类别客户的信用评估和风险评估,采取不同的销售形式来进行预测信用销售风险因素。同时企业财务还要做好收账管理工作,确保企业资金能够快速回流,从而加强企业自身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自身的盈利能力,进而有效减少资金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确保企业长期发展。
6.加强债务融资管理
当前企业融资渠道较广,也能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但是考虑资金管理的复杂性以及国内大多数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为外部债务融资,则必须加强债务融资管理,做好资金风险管控,结合融资项目需求,准备好充足的资金,确保项目落成有足够的条件支撑,另外,必须结合资金预算分析适时进行融资调整。企业还应构建出一套完善的融举债、投资、还债于一体的结构体系,尽可能地减少一些重复工作,提高对资金预算管理和成本管控能力,以此来强化融资实际效益。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可以对年度融资总额和银行授信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合理安排债务融资的品种、期限结构,有效控制带息负债规模和利率水平,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整体信用优势,加大统筹融资力度,避免企业“存贷双高”,有利于统筹安排到期债务偿还,避免资金不足引发资金风险。
7.加强资金集中统一管理
为了能够更好地将企业资金的优势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出来,要减少负债规模和企业资金的使用成本,加强企业资金的整体社会经济效益,以企业资金预算管理为基础,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以搭建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借助银企直联资金管理系统或以手工归集等手段,按照“依法合规、公允定价”的原则,建立“资金池”,及时对子企业的资金进行统一归集、合理调度、统筹管理,优化配置资金资源,降本增效、防范风险。确保子企业按资金计划使用资金,并对子企业的资金流量与流向、合理性与合法性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8.建立资金风险防控意识
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不足会导致企业风险增加,风险控制水平降低,这也需要更多的关注。由于企业资金管理的复杂性以及流程和部门的多样性,使用财务监管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效率和安全性。制定可行、经济、有效的计划,通过评估企业投资各融资过程中所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企业要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同时还要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企业资金管理的工作理念。捕获和分析并监控整个过程,及时发现有问题和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采取行动,将风险和风险损失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企业应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制定应急计划以应对各种情况。任何企业都必须守住不发生重大资金风险的底线,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积极探索风险动态监测,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加强自身内控源头治理,强化资金预算管理,严控预算外支出,合理筹集和运用资金,确保资金链安全。企业必须建立资金支出分级授权审批制度,严格支出范围和审批程序;在资金支付流程中嵌入合规性和敏感信息预警机制;要对大额、对私支付,同一时期同一对象多次付款等异常支付进行审核和预警;要做好应收应付款项到期预警提示。要重点防范资金流动性风险,尤其是对于债务规模大、集中兑付压力大、生产经营困难、资金状况紧张的企业,要时刻通过动态监督来监测企业资金的流动情况以及债务的具体情况,按照企业的资金缺口及时做好融资的接续工作,并且要加强防范企业资金的流动性、风险性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结合内控管理要求,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加强企业资金使用监督,对企业资金的运行监督,应该由以往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使审计监督贯穿于企业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使资金运行更加安全、高效。
四、结语
简言之,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内容,资金管理尤为重要。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资金链的正常运作是企业能够在社会经济市場中进一步扩大的有效保障和基础。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保障企业资金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可持续运转,企业在扩大规模时,必须考虑到所有可能的资金风险,严格控制资金流动。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管理层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现代资金管理理念,必须增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力度,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政策和社会经济市场的变化形式,企业要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及时调整企业的销售策略和经营方向,发现和开发新市场和新客户,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并在资金流的正常运转下加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科学有效的企业资金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充足安全的运营保障,确保平衡的长期健康发展,在业务活动的服务监控中发挥积极作用,还可以为企业创造附加值。
参考文献:
[1]王军.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18):54-56.
[2]刘月梅.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2(16):50-52.
[3]王若月.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2(1):92-93.
[4]余基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5):45-46.
[5]陈晓英.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纳税,2021,15(32):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