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数据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正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信用管理学科与大数据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新的时代对信用管理专业的师资素养有新的要求。高校要依托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开展师资培训,提升师资素养。
关键词:大数据;信用管理;师资素养
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正以崭新的思维模式和理念对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着变革。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鼓励采取跨校联合培育等形式培养“交叉学科+大数据”综合型人才,大力培育拥有统计分析、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激励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大力提升职业技能专业人才实践的能力,全力培养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借助社会教育资源,展开大数据知识普及和培训,提升社会对大数据的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1]。作为发轫于金融行业,后又进军于社会管理层面的信用管理行业,在大数据的加持下突飞猛进,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而与之相矛盾的是目前信用管理人才的匮乏、高校相关学科的短缺。究其原因,除了信用管理传入中国时间较晚、缺少学科积淀外,也与高校“交叉学科+大数据”综合人才缺乏有很大关系。在高校中,要实现信用管理学科的成熟和完善就要积极推进大数据技术在高校信用管理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必须面向教师开展“大数据+信用管理”的培训,提升师资素养。
一、信用管理教育培养方式
英美两国的信用管理教育已经非常发达,与英美相比,我国的信用管理教育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根据培养方式,可将信用管理教育分为两个类别。
(一)大学学历教育
英美两国信用管理专业的大学学历教育特点为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比如,美国主要在大学的商学院为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信用管理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参加学生需要具有经济管理类基本课程以及计算机编程、档案管理等课程基础。在我国,2002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作为首批高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同年开始招生。2012年,教育部发文正式将信用管理专业划归金融学专业类,授予经济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2]。截至2021年,我国已有29所本科高校设有信用管理专业。与英美两国不同,目前我国信用管理专业的学历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还开设了信用管理专科教育。
(二)在职培训
信用管理教育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在职培训,英美两国主要面向已获得经济管理类学士学位或MBA学位的企业信用管理从业人员,采取在职和脱产的形式,提供这一培训的主要机构有美国国际信用协会(International Credit Association)、国家信用管理协会(NACM)以及英国信用管理学院(ICM),大部分在职培训课程都是为考取信用管理从业执照服务的。我国于2005年开始了该职业从业资格培训与考试。该从业证书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助理信用管理师、信用管理师、高级信用管理师,培训对象为相关从业人员。
二、大数据背景下信用管理学科师资素养的新要求
信用管理专业属于新兴专业,设置之初,高校对该学科的定位分为两类:经济型应用学科和管理类应用学科。不同的定位使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也不相同。2012年,教育部发文将信用管理列为金融学专业类下的本科专业,将该学科的定位确立为采用经济类应用学科[3]。作为经济类应用学科——信用管理学科以培养具有信用管理实际应用能力,制定信用政策的高级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方面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信用管理学科的师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信用管理学科师资素养的新要求包括社会素养、专业素养、实践素养、信息素养和创新素养。
(一)社会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把教师應当具备的对于传统、社会、国家、民族、人类未来等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统称为教师的社会素养[4]。教师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5]教师的社会素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只有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目前我国加强了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以及相关法制建设,信用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信用管理人才,就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社会素养,要在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既包括专业知识,又包括教学能力,这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根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教育进入“终身学习”时代,专业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知识,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国的信用管理专业起步晚,目前拥有该专业博士点的高校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高校现任的信用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由金融、会计等专业转任,因此普遍存在着教师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信用管理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以及更丰富的资源,信用管理教师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实现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实践素养
信用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信用管理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是典型的知识和应用相结合的学科,因此,要求专业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信用管理从业经验或实践经验。但是目前部分信用管理专业教师一直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缺乏信用管理的实际操作经验,缺乏对一线信用管理案例的了解,实践能力不足。因此,鼓励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进入信用公司学习或考察,提高其实践能力,丰富其实践经验。专业教师将一线的信用管理案例带到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
(四)信息素养
作为应用型学科,信用管理专业在实验软件、教学资源方面也存在短缺,这会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信用管理专业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包括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化教学手段等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的能力,也包括使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相关技术的能力。只有充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融入信息思维、融入大数据等技术,尝试开发新的实验软件和电子资源,才能使学生的培养与大数据紧密结合,才能满足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五)创新素养
创新素养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6]。培养创新人才是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素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人格。目前,我国的信用管理专业存在着主干课程教材数量少、不成体系的问题以及教学枯燥、授课模式老化的问题,这就对专业教师的创新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跟随时代发展,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实现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最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信用管理师资素养提升路径
信用管理作为新兴专业,目前我国高校信用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数量有限,硕士、博士更少,现有的信用管理教师多从金融、经济或管理等专业毕业,未接受系统的信用管理教育。此外,很多教师一直在高校工作,没有信用管理从业经历、实践经历。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信用管理师资素养的提升。
(一)开展信用管理专业师资培训
自2015年起,教育部将信用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培训纳入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举办了专题培训,邀请信用管理专业有关高校的学科带头人担任主讲教师。此外,高校也可以采取邀请信用管理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担任客座教授,或派遣本校教师赴中国人民大学等专业建设比较完善、师资力量强的高校访学等方式,对本校的信用管理师资进行培训,丰富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使人们可以非常便捷地获得丰富的网络资源,也加快了网络资源的开发和网络平台的建设。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以及各省自己的教育平台都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学习课程。以中国大学MOOC为例,信用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在该网站都可以找到,大部分课程都是由名校名师任教,信用管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产教融合,实现教师与企业的交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高校具有理论和科研资源的优势,企业具有实践、资金方面的优势,通过产教融合,高校和企业各自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受益。依托产教融合,高校可以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去企业挂职锻炼的机制,使专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业界的具体工作情况,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该院每年派教师到合作的资信评估公司挂职,并要求教师提交企业信用报告及跟踪调查报告,由此丰富了专业教师对行业实际工作的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7]。
(三)依托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开展大数据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2014年,教育部高教司开始组织有关企业与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企业与高校搭建合作平台,以期各自发挥优势,实现共赢[8]。高校可以依托产学研平台,引入科技企业,为高校教师提供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讲座、培训,提高信用管理教师的信息素养,推进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建立“信用+大数据”培育模式,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港美通(深圳)科技公司为例,自2019以来,与华北理工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济南大学等联合开展与大数据相关的师资培训项目,帮助高校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四)校企合作,创建实践性教学环境,引入外聘教师,充实师资队伍
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企业和高校加大双向交流的力度,指出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信用管理是经济类应用型学科,在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校企合作,创建实践性教学基地,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信用管理人员任教,为学生讲解来自一线的工作案例,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保证教学效果。例如:广东金融学院在部分实训课程、案例课程方面,采取系列讲座的方式,邀请校外专家、信用经理带来实践案例,从而大大提升了该校课程的实践性,充实了师资队伍[9]。
(五)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改革教学方法,推动教学创新
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革命[10]。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既为教师的“教”提供了发展机遇,又让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教”的目的不再是“教会”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校可以与信息化教学平台合作,展开信息化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推动教学创新,以建立智慧课堂,争创“精品课程”。
结语
我国信用管理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专业教师还存在专业性不强、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的情况,课程本身还存在教材、教学资源、实践软件不足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提升信用管理教师的师资素养。进入大数据时代,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教师提供培训、实践机会,提升信用管理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资源,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提升教师教学创新的能力。信用管理师资素养的提升将有助于提高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水平,为信用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信用管理专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EB/OL].20150905/2022041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2]曾君,姚丹,余丽霞.国内信用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视角[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5):17.
[3]曾君.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16.
[4]石中英.谈谈教师的社会素养[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10):2223.
[5]新华网.总书记眼中“人民教师”[EB/OL].20210911/202204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535311720209776&wfr=spider&for=pc.
[6]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0(01):58.
[7]楼裕胜.试析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以“信用管理实务”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04):150153.
[8]教育部.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8848号建议的答复[EB/OL].20170823/20230310.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ghs/201712/t20171215_321473.html.
[9]蔡赛男.论信用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5):6467+72.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20191012/20230310.http://www.gov.cn/xinwen/201910/12/content_5438706.htm.
项目基金:2020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数据背景下信用管理师资項目”(202002105019);青岛科技大学2020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历留学生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李娜(1979— ),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文化传播。